传统医学讲究“天人相应”,说的是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就必须顺应自然,适应四时的气候和昼夜规律,若不然,就会生病。
“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小寒是一年中第23个节气,小寒时节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不少人也选择在小寒后进补。不过,中医专家提醒,进补养生忌没病大补和有病滥补,且应以食补为主、药补为辅,有需要进补的人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身体状况进行食补。
顺应自然 秋冬为进补好时节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说的是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就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和昼夜规律,以保持人体内外协调,若不然,就会生病。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是补养身体的好时节。
进补有进补的说道,盲目进补很可能适得其反。通俗地讲,补有一般性的补和针对性的补两种。一般性的补,适用于平时身体尚好,为了保持健康而进补。
针对性的补,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和环境的各异或是患过的疾病,该请医生“辨证施补”,因为人的体质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别,五脏六腑的基本缺损也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缺啥补啥,针对性强,效果更好。
冬季进补 宜食维生素A多的食物
冬季进补宜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禽蛋、猪肝、芝麻、黄豆、花生等,多食一点芝麻、鱼类、牡蛎肉、瘦肉、木耳等。
从中药来说,黄柏、杜仲、熟地三味进补,是冬季补肾的正统,其他中药有女贞子、枸杞子、黄精、天冬、地黄、白菊花等。姜、辣椒是使身体发热的食物。维生素B群、C、矿物质(钙、铁、碘)等营养素摄取量应增加。
秋冬季保健,注意补充水分,每日不少于2000—3000毫升。因人辨症,科学选用保健食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祛病能力。
秋冬四种进补方法
益气进补:气虚者在秋冬季节应该多吃大枣、排骨汤等补气的食物,也可用瘦肉、白参适量加水炖汁,或用生黄芪炖母鸡。在药补上,可以喝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四种中药配制的“四君子汤”。
养血进补:血虚者最适合吃“好”的,如羊肉、鸡鸭肉、猪手等等,猪手、板栗就是不错的“补血菜”。另外推荐一道药膳“当归羊肉汤”,将羊肉1000克加当归100克煲汤。
滋阴进补:阴虚者,在饮食上可以多吃滋阴的食物,如百合、枸杞、狗肾等。食补可用蜂蜜炖梨、西洋参泡茶(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老鸭汤等。药补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乌鸡白凤丸等。
助阳进补:阳虚者,应该多吃海产品、动物骨髓,可用羊肉、木耳、胡萝卜煲汤。在用药方面,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参鹿补膏、鹿茸片等。食补方面,太子参不错,可用1000克羊肉加入50克太子参煲汤。
秋冬季进补的六个误区
误区一:没病也大补
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但具体到个人,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共虚等不同,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判定。这样,饮食进补才能有的放矢,不能犯虚虚实实之戒。
误区二:有病就滥补
体“虚”也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须辨阴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阳虚者应温补,阴虚者则可以吃一些沙参、麦冬、枸杞等药物。若体质无明显偏阴或偏阳的,则基本上不需补。
误区三:冬虫草吃一补百
不是越贵就越补,更没有吃一补百的事。每样药物都讲“规经”,不入此经便补不了。中医认为,冬虫草,入肾、肺经,只对肾虚病人(常感疲劳者)、免疫力低下者(经常感冒发烧的人)、肺气虚者(常感冒、受凉就咳、说话细声细气的人)效果明显。因此,冬虫草用在肝病病人身上越吃越坏,用在胃病病人身上吃了也没效。
误区四:有药补,不管三餐
一些盲目补身的人,一日三餐都来个老火炖汤,别的饭菜不吃或很少吃,一日三餐最认真的就是补汤。专家认为,补应以食补为主,药补为辅。食物也分阴阳,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身体状况进行食补。
误区五:以形补形,万试万灵
“以形补形”是不少人对吃补品的见解,吃腰补腰(肾)、吃胎盘补阳,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确切。
误区六:鹿茸、红参冬天吃最好
一到冬天,温度下降,外面天气冷,就食用鹿茸、红参取暖。但红参和鹿茸有较强的补阳、补气作用,可能导致上火,阴虚火旺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