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过醒透的博客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个人资料
云过醒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智取生辰纲:用读者思维讲故事

(2015-07-27 19:56:00) 下一个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名篇,也是此书中的一个高潮。这个故事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是虚构的,因为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几百年,《大宋宣和遗事》就记载了这个故事。
  如何将故事讲得更为复杂,点缀得更为精彩,小说家和说书人使尽浑身的本事,将一个平淡的案件铺设成精彩纷呈的重头戏,我们看他们花了些什么功夫,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调换角度1
  将熟悉的人物推向陌生
  在《智取生辰纲》之前,书中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一个个人物随着线索的展开,也一一显示自己的面目。最初是赤发鬼刘唐去晁盖家报信,被雷横误捕,然后结识晁盖、吴用;吴用巧妙用计,将阮氏三雄拉入计划;最后在晁盖庄上聚会,商量如何取生辰纲。
  在这一系列紧凑的情节当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白胜这一群体的人物,都立体感十足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对于他们的性格,对于他们要干什么,我们都很清楚了。唯一留下的悬疑,就是取生辰纲的手段,书中这样交代,吴用说他想好了一条妙计,内容就是如此如此。晁盖等人的反应则是大呼“妙计”。到底妙在哪里,该如何取,大戏要上演了。
  然而,接下来却是押送生辰纲的队伍登场,杨志成了主角,我们熟悉的晁盖、吴用、阮氏三雄等人却被作者无情地推向了边缘,变得模糊了。
  等杨志出现在黄泥岗上时,那些曾经熟悉的人物以陌生的面目一个个登场,或是贩酒的小贩,或是贩枣客人,他们在杨志眼里是陌生的,在读者眼里也是陌生的,直到最后智取成功,才和盘托出,交代底细。
  为何如此呢?原因简单,如果不将熟悉的人变成陌生人,那么将导致故事没有悬念,没有神秘感。将已经熟悉的人物推到陌生的境地,等于将故事变得陌生了,陌生的地方才有神秘滋生的空间,才有悬念存在的可能性。读者本来是全知的,但熟悉的人物忽然隐到幕后,原有的线索遁入黑暗,从全知转为未知,读者不得不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智取生辰纲》连环画
  好的故事,就是要让读者烧脑,脑洞大开,故事情节是和读者的思维一起成长的,《水浒传》做到了这一点。
  调换角度2
  突出防守的一方,其实是突出智取的难度
  故事发展到黄泥岗的时候,杨志登上舞台,成为主角了,情节围绕他展开。例如押运团队看到卖酒小贩,欲买酒而被阻止,等贩枣客人饮酒后才允许买酒解渴,从正面的角度突出杨志的谨慎、机智和强硬,其实也是在凸显智取的难度和风险。杨志做得越好、越称职,晁盖、吴用他们就越是难以得手。
  要突出攻取方的难度,就要精雕细刻防守方的精明,角度跳到了杨志这边,其实也是等于直接将难度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也跟着一起思索,此时晁盖他们该怎么应对,着急的不只是晁盖一伙,也有正在看书的读者。或者说反过来,读者也可以站在杨志的角度,替他着急,看他如何防止上当。
  交错地变换角度,其实是在给读者的认知设置一些曲折和障碍,这些曲折和障碍增强了文章的张力。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动力在于了解真相,但读者并不会满足于一目了然地了解真相,而是喜欢在曲折和障碍中探索前进,享受烧脑的乐趣。《智取生辰纲》在这方面做得很完美。
  从熟悉到陌生,从全知到未知,从攻取方到防守方,不断地跳角度,因此故事也就讲得摇曳生姿、多姿多彩。
  人物设置
  将生辰纲事件与好汉们的命运联系起来
  翻开故事的最早模型,会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杨志并非生辰纲的押运者。据《大宋宣和遗事》,杨志只是参与了花石纲的押运,并且同时参加押运的还有林冲。杨志在押运花石纲时失职,落魄卖刀,被迫杀死无赖,最后逃亡。生辰纲这事跟他半点关系都没有,押送生辰纲的是谁呢?是马县尉。智取生辰纲的倒还是晁盖他们一伙。
  写书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客观上而言,这跟“水浒”故事几百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有很大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杨志渐渐地就成了梁中书的红人,接过了押送生辰纲的担子,这种演变很自然,也算一种戏说吧,戏说让一切变得可能。就艺术效果而言,它将生辰纲与梁山好汉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智取生辰纲这个事件不再只是显示晁盖、吴用他们机智的道具,而是成了另一条好汉的命运催化剂。
  让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人物丰满了,故事也丰富了,这是《水浒传》的高明之处。放眼整部《水浒传》的结构,这一情节在后面还有呼应,当梁山好汉救出“九纹龙”史进,将二龙山、桃花山的好汉都纳入梁山泊之后,杨志也上了梁山,碰到当年取生辰纲的晁盖、吴用等人,谈起智取生辰纲的往事,大家哈哈大笑。当小说家将杨志移为生辰纲押送者时,这种戏剧性效果就注定了。
  要让故事环环相扣,就要缩减很多人和事情,其中一点就是要让不相关的人与事变得有关系,这未必是不负责任的戏说,而是艺术剪裁手法。
  写作提示
  灵活运用写作角度
  文学是一种想象活动,作者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至。然而,作者的全知全能必须得隐藏至深,而隐藏的手段之一就是换角度。等读者明白一点了,把角度转换,适当设置障碍,其实也是设置阅读的兴趣点。
  叙事的摇曳多姿,故事的曲折离奇,人物的丰满复杂,很多时候是在角度的变换当中实现的。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不能一根筋到底,有些情节写不下去了,显得生硬,不妨试着换角度、换视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