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过醒透的博客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个人资料
云过醒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爱读书?

(2015-02-11 17:17:30) 下一个
  核心提示: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全文如下: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也许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是越来越不喜欢看书。此前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在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麻将馆随处可见,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连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短短几年间随州取代了成都,成为闻名全国的“麻将之都”。其经营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两幢新华书店,有80%的面积都出租经营饮食和家电百贸,几百平米的书店内是门庭冷落。麻将馆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公务员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信息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打牌战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来看,他们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干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说明这些学者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不出东西的学者,肯定是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老本吃完了,才会江郎才尽。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家庭和社会也缺少读书的氛围;三是国家一直在实行“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同时,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力,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书越来越少,内容不吸引读者。中国每年200多万种新书,去除评职称用的,市场投机的,粗制滥造的,以色情、爱情为主,思想品位高一点的,值得一读的也就是少量的引进版图书。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读书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你只要在学校走一转,你还有可能听到校长或教师无所谓地说:我最不喜欢看书。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而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我估计,在中国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拥有50册藏书的肯定不多。

  中国人都为了钱和权及利而拼搏。孩子读书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并非按自己的兴趣去读;成年人读书为了晋级或考取公务员;政府重视的是高文凭人才而不是知识,那么读书何来快乐?关键的关键是如何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董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犹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将、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我建议:少一些应酬,多读几本好书吧!






来自网络,有部分删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3)
评论
云过醒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apphire_DT' 的评论 : 没错,在下也有相同的境遇
云过醒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龄龄妈妈' 的评论 : 感谢您的支持,您说得很对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很多中国青年在大学是材料科学/电脑/航空工程专业,
而想去做推销/营运/节目主持的事,
真是莫名其妙!!!
西方朔 回复 悄悄话 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的书里已经没了黄金屋和颜如玉。
dq51 回复 悄悄话 日本人看很多本卡通。
沉鱼 回复 悄悄话 别感叹了,我告诉你,在法国,会在交通工具里读书的,全是不会用手机电脑聊天非死不可的老一辈。年轻人,全部都是埋头看屏幕。这个世界,已经都沦落得这么白痴了。区别只是:欧洲老人多,网络发展速度慢,还有人不懂而已。另外也不要觉得看书的都有修养,你仔细去看看,绝大多数看的都是类似金庸琼瑶一类的口水书,你真要那本卢梭出来说我们讨论讨论,绝大多数法国人都会跑掉的。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关掉了,原因很简单:没人读书了。。。。。
SSL1234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章又出来了?这次是印度人,以前有以色列人,美国人,法国人……全世界的人都关心中国人的阅读问题。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现在用微信,每天批阅多少奏章吗?
脑贼 回复 悄悄话 假借印度人之口写的吧,在法兰克福机场能判断出来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才知道什么是对' 的评论 : 显然是个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直肠’,就知道转贴垃圾。

文明只有不同,没有什么先进落后。引进了西方文明引进了‘强术’,告诉我你引进了什么做人的‘道’?说的出来,算你摆脱了‘动物’的蒙昧阶段?
Armin 回复 悄悄话 这是印度人写的文章?
幸福剧团 回复 悄悄话 好!
如果全民懂得的话,就不会坐飞机不耐等去开紧急安全门了,更不会去跑道拦飞机。
才知道什么是对 回复 悄悄话 周有光的讲话发于2010年07月01日 06:47财经网。
国内情况见 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50315/ 写的很有意思。

推动国家进步的是价值观、社会制度。落后的制度即使嫁接了市场、科技,终究还是走不远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6%8F%E6%B3%BD%E8%B0%95%E5%90%89
才知道什么是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中国30年经济发展1. 引进自由市场经济 2.引进科技。前者要更重要于后者。
说人类先进文明是垃圾,那只能说这个文明停留在蒙昧阶段。

【《财经》记者 马国川】“最近两大新闻,一个是富士康的新闻,一个是悟本堂,说明中国落后是惊人的,我们的现代化没法说”。

这话出自一位105岁的老人周有光之口。

周有光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主持编制的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周有光老人的前半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在银行供职二十多年,和几个著名经济学家在上海主办刊物《经济周报》,还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讲授经济学。

直到1955年,周有光才奉命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这让他逃脱了两年后的一场劫难。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上海经济学界几乎全军覆没,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志远自杀,周有光的一个学生王世璋也自杀了。

虽然离开经济学界半个多世纪,但周有光老人对现实问题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在他看来,不存在“中国奇迹”,“没有奇迹,只有常规”,“中国要建立一个模式,我想可能性不是很大。”

《财经》:近年来,您提出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经济,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政治上,从神权到君权再到民权;文化,从神学到玄学再到科学。在您看来,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处于什么阶段呢?

周有光:在经济方面,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同时进入信息化,但是水平非常低。中国的工业化是廉价劳动和外包经济,这是低水平的工业化。最近的“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工人一个月正常工作只能拿到几百块钱,生活都不够,工会不能保护工人的利益。你去看看英国工业发展史,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跟英国最落后时代的血汗工厂差不多。

至于信息化,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很低的。罗斯福讲四大自由,现在我们要超越“四大自由”的自由,第五大自由就是网络自由。

网络自由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中国还没有了解自由的重要,原来“四大自由”都没有,第五大更谈不上。全球化时代是透明化的,反对透明化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苏联经不起透明,一透明就垮掉了,我们难道害怕透明吗?

《财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这两年不断有人鼓吹“中国模式”,认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榜样。您怎么评价所谓的“中国模式”呢?

周有光:据我看到的资料,关于“中国模式”国内外有两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中国模式。中国原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后来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于是经济就发展了。还有人想模仿我们,越南模仿,也很成功。

第二种讲法,认为美国的民主模式不行了,美国在慢慢衰弱下去,要衰亡,中国的模式起来了,大国崛起嘛。这种说法鼓吹说,将来世界中国模式代替美国模式。那么我就找一找,哪个国家学习我们?没有。所以我想这不是真的。

中国改革不是一步一步走的,是半步半步走的,走了半步,大家已经很满意了。外国人研究中国的社会,认为中国已经发展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代,简单来讲,就是“半封建半资本”,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之下发展经济

《财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之下也能够发展经济?

周有光:可以发展经济。归纳起来,有几种社会转型的现象是相似的。第一种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四大财阀垄断了日本的资源。第二种是苏联瓦解以后的俄罗斯,今天俄罗斯的大资本家都是苏联原来的官员。第三种是中国,叫做“翻牌公司”,“公营”一翻牌就变成“私营”了。第四种是印尼,苏哈托上台以后经济发展了,搞的是“裙带资本主义”。国外研究认为,这四种转型是同一个模型,都是原始积累。原始积累很难逃过。

《财经》:当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分化严重,有人说中国有堕入“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周有光:国内外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不是有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而是已经进入权贵资本主义时代。权贵资本主义跟印尼的裙带资本主义、日本明治维新四大财阀是同一个类型,跟苏联官僚摇身变为大资本家是一个模式。俄罗斯学者写了很多文章,可惜我们很少能够看到。

《财经》:那么,权贵资本主义问题怎么解决呢?

周有光:不走民主道路是不可能解决的。专制,有野蛮专制,也有开明专制,走开明专制也可以解决一部分,但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本来苏联是一个集权模式,中国是学苏联的,许多国家学苏联的。学苏联最厉害的一个高潮,一共有40个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今天还有几个呀?说明苏联这个模式失败了。中国要建立一个模式,我想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国的社会结构水平还是很低的。

最近新加坡李光耀发表了一篇很长的谈话,他说,中国是在起来,是在发展,也发展得很快,但是要追上美国,至少要30年,而且这30年美国不是站着不动的。中国是在发展,但是太乐观不行。我觉得李光耀讲得对。

《财经》: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曲折,教训多多。您认为有哪些教训值得汲取?您理想中的现代化中国是什么样的?

周有光: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向苏联“一边倒”,苏联自己不是都垮掉了吗?

我理想的中国的未来是什么呢?我想,很简单,我们必须走全世界共同的发展道路,走这条道路,中国会发展;离开这条道路,中国受灾难。没有第二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可走。

《财经》:这些年出现的新情况,有些人觉得中国能够走出一条新路来,好像我们发展经济的方式还挺管用,我们不是创造“中国奇迹”了吗?

周有光: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国朋友开玩笑说,你们不是参加WTO了,有几个WTO?改革开放以后,新加坡大学邀请我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新加坡大学规模不大,各方面非常好。空闲下来,我和一位英国教授到公园散步聊天,我问他,许多人说新加坡是一个奇迹,你是什么看法?英国教授告诉我,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什么叫常规呢?按照国际先进的先例来做,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国家要是民主的,要是开放的,有这个条件就可以得到国际帮助。新加坡本来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后来被赶了出来,李光耀大哭,我们又小又穷,又没有人才,又没有资源,怎么建立国家呢?后来召集国际会议,说建设一个新国家很简单,没有就请求帮助。新加坡走民主道路,搞开放,很短时间就“起飞”了,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前些年大家都说“大国崛起”,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小国崛起》,新加坡就是典型。

从经济学上讲,不存在“中国奇迹”。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龄龄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如果读一堆不知所云的新书,还不如不读。这两年我读书都挑剔了。有时在图书馆借不到我想看的书,我看自己以前从国内带来的书。我也从以前只读中文的慢慢读英文的。现在床头摆的是《上海掌故》《于丹《论语》心得》(读后面的论语},还有一本英文的《VOLUNTARY SIMPLICITY》。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apphire_DT' 的评论 : “畅所欲言”一个你的“独立思考”,我来证明它就是垃圾?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老虎' 的评论 : 你搞错了,排泄的是书和转来的垃圾,我是来给你擦屁股的呵呵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apphire_DT' 的评论 :

我也有相似的遭遇,同感!
sapphire_DT 回复 悄悄话 楼主说出了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去过国内的新华书店,畅销书无非几大类:翻译类,养生,修身养性,帝王将相,而且价格不菲。本想买些书,结果失望而归。至于文学作品,自伤痕文学后,就鲜有佳作,不读也罢。

不读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独立思考,无法畅所欲言,无法正视自己的历史。
整全的教育 回复 悄悄话 应试教育让无数人“读”得太“早”,太狠,太猛,一旦金榜题名,就抽身而退。
最爱喝咖啡 回复 悄悄话 说句实在话,在中国的记忆中,旅途中,从来没有看见过在阅读的年轻人。当然,我自己年轻时也不阅读,没有人引导,也没有这个氛围。

现在出国了,麦当劳里看见的中国留学生,也是人手一部手机,没看见有人阅读书籍的。

记得有本书评论说,阅读,其实是和不同时代的人们进行交流。现在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孩子阅读,有了阅读的能力和习惯,TA就可以从书中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生活的力量。

周老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所以你就成天泡在文学城,靠网络获得精神养分,然后随地排泄.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又一位《直肠国》的模范公民。99%的人文书籍均是垃圾包括普世垃圾观,不读书等于不受99%的垃圾毒害,有什么不好?
假旋球 回复 悄悄话 俄罗斯平均读55本?不太可信,除非平均每本只10来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