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过醒透的博客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个人资料
云过醒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代诗人笔下的十场“天山暮雪”

(2015-01-08 17:21:43) 下一个
  唐人尚武,即使名满海内的大诗人们,也想通过远赴边疆建立战功而博取功名,“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就喊出了那个时代的男儿理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正是唐人的这种理想,当时一大群知识青年远赴边疆投笔从戎,造就了中国诗歌史上一大奇观——边塞诗冠绝古今。在他们笔下,当时西域漫长的冬季、苦寒的气候令人难忘,而其中“天山暮雪”成为诗歌最常见的意象。 
  最大的雪——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一首《塞下曲》给我们描述了一幅雪夜行军图。“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月黑风高的晚上,一支骑兵部队正在埋锅造饭,忽然接到出兵命令,刚刚探子来报,敌军首领企图潜逃,部队迅速集结,乘夜夜色追击敌军,营帐外的雪越下越大,连马背上的弓箭和刀剑已经落满了寒雪。   
  最早的雪——八月即飞雪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大家最熟悉的“天山暮雪”的代表作,用白描手法展示了边塞苦寒、兵事艰难的立体画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耳熟能详的名句。边疆的八月寒风开始肆虐,慢慢飘起了雪花,又是一个漫长的冬天。暂时没有战事,将士们便在帐中饮酒取暖,在这样的天气下要送别朋友,无疑更增添了几许萧瑟。
  最远的雪——长云暗雪山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诗堪称其七绝的最高成就,一首《从军行》写出了边塞的奇绝风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雪峰林立,暗云涌动,战事一触即发,大唐的将士们已经在这里苦战数月,抱定踏破楼兰的气势,誓将叛贼赶出西域,还世界一个朗朗乾坤。
  最冷的雪——雪后海风寒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天山暮雪纷纷,行军异常艰难,这时从中国军帐中飘来阵阵笛声,一首《行路难》,让人更绝苦寒,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为了早日回家看望年迈的双亲和孤苦的妻儿,只有坚持取得胜利。李益的一首《从军北征》,道出了寒雪中将士们的心绪。
    最晚的雪——春至不知来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的《横吹曲辞·梅花落》,春天已到,梅岭的花儿已经随风开放,但是天山的雪还没有消融,道路依然不通,恍惚间回到了家乡,面对茫茫雪原,还以为是花开满径,远离家乡,来此北征,春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最长的雪——天山一丈雪 
    雨雪霏霏,连月不开,兵家的岁月总是遭受着不期而遇的坏天气,一场苦战,总是伴随着战争带来的阵痛。“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唐代诗人李端的《横吹曲辞·雨雪曲》,描绘了一幅天山暮雪图,让人身临其境,寒意顿生。  
  最冷的雪——寒光生积雪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笔下的雪,是生着寒光的积雪,沙场的岁月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在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更加激发了男儿的斗志,只想快快请缨,上阵杀敌,再建功业。
   最久的雪——五月天山雪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一场雪下的实在是太久了,从去年八月开始,到如今已经五月了,但是雪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军中一曲《折柳》新词,让人不禁想象故乡的桃花已经落了,而这里的春天还没有看到影子,随军作战,只能挥剑断情,将满腔的男儿热血洒在疆场,要么马革裹尸,要么封侯拜将。
  最愁的雪——雨雪连大漠 
  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中的雪堪称最愁得雪,也是边塞诗中比较苦情的一首。“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边塞行军的艰苦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伴随着南归的大雁,还有军中将士思念家乡的泪水,如此拼尽性命换来的究竟是什么?只是让皇帝能够及时享用西域的贡品而已。
  最近的雪——关山正飞雪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陇西行》也是诗人“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军旅生涯的另外一种写照。“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策马奔腾,接到上级军令,有北方异族围困酒泉郡,事不宜迟,不对紧急行军,这是正是天下大雪纷飞,前面的路都辨不清楚,烽燧里的狼烟也似乎被雪扑灭了。



穆选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