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饭后闲扯----“识字分子”

(2015-04-06 20:24:29) 下一个
每天晚饭的时候,我喜欢边吃边看CCTV13新闻频道,为此老婆还笑我”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6点是”早间新闻“,中间会插播各地旅游广告。听多了我也会记住几句,像”江苏常熟,常来常熟。“。但今天听到的这句似乎不太好,几个童声齐声道:”有一个地方叫涟水,有一部名著叫《红日》。“ 我有些纳闷,难道涟水真没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人文逸事和名胜古迹么?记得鲁迅在《论雷锋塔倒掉》里曾说过,中国人有”十全症“,翻开各地方志,总会有什么”十景“(或”八景“),像北京的”芦沟晓月“,杭州的”三潭映月“、西安的”太白积雪“等等。大概因为涟水太小,实在找不出像样的景致,但我想总可以挂靠周围大一些的城市嘛,比如淮安,干嘛一定要提以国共涟水战役为背景的《红日》呢?再说《红日》也算不上是”名著“。

小时候我们院儿有些孩子家是从12军调来的,听他们神神秘秘地吹过,说其实不只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还有个”涟水战役“,不过我军被国民党打败了。后来才知道,涟水战役其实有两战,一战涟水国军没攻下,伤亡惨重。二战国军虽拿下涟水,但国军惨胜,元气大伤,这也为后来的74师孟良崮被歼灭埋下伏笔。

白天看帖子,看到有关共军是否重视知识分子,想起一段儿,在哪儿看的忘了。涟水被国军拿下后,庆功酒会上,张灵甫得意洋洋,张口”泥腿子“,闭口”泥腿子,瞧不起共军土八路。旁边李军长李天霞早看不惯飞扬跋扈的张灵甫了,说:“你别小瞧共军,人家可不是什么泥腿子,张云逸是保定军官学校的,陈赓是黄埔的,陈毅可是留洋的。” 张这才收敛一些。

其实要我看,如果比较国共两军的文化教育程度,双方高层几乎旗鼓相当,都不差;下层也都好不到哪儿去,差别大的是中干。国军的中干大部分是青年学生出身,而共军的中层多是从下层提拔上来的,入伍的时候文化水平低,但到了队伍之后,学习抓得紧,进步快,文凭当然不如国军中干,但实际水平也未必低很多,因为共军非常重视学文化。队伍里有点儿文化的,特别容易得到提拔。

前些年回国,看到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马苏政的回忆录,其中有一段有点儿意思。他39年初参加新四军,17岁,被分到政治部服务团,天天唱歌排戏,他不愿干,主动要当通讯员。当了通讯员后,背个驳壳枪,很神气,干得很欢。有天送文件到陈毅那里,陈毅见了面生,就问:“哪里人?” “宜兴人;”读过书吗?” “读到初中”。陈毅指着墨水瓶的英文INK问:“这读什么?” “英克(ink)”。陈毅开怀大笑:“不简单嘛,你还是个知识分子!” 他一边站着,一边难为情:“我怎么能算知识分子呢?只能算个”识字分子“”。从此到政治部干文书去了,不如通讯员自由了,驳壳枪也上缴了,老大不乐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