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MPC(一个当地专注服务于50+长者的非谋利社团)联系了几个不同类型宗教的教堂,组织了一场名为“世界宗教之旅”的活动,难能让我,那年少时在“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声中浸泡成长起来的我们,亲历其境了一回当今世界另类的信仰文明,感受了一把神的力量。
第一站是Beth Tzedei犹太教堂。据传,大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希伯来人(古代犹太人)创立了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进入这犹太教的圣地,即使是非犹太教徒,我们男士进门后,按规矩都配戴上了小圆帽,以示对犹太神灵和民俗的尊重。欢迎我们的教堂女主人介绍了犹太教的由来,展示了他们供奉的妥拉(摩西五经,圣经旧约)、塔木德 63卷(希伯来古人集体创作)和日常宗教仪式和活动的过程;犹太教诠译了如何把妥拉、 塔木德从文学变成美好生活的过程,在教堂里,拉比(犹太宗教导师)用他们独懂的希伯来语将那些经典中的智慧传授给信徒们。
下午,我们来到了St Johnthe Evangelilst天主教堂; 名副其实,这座受到市政文物保护,有百余年历史的建筑,里面古色古香,无不彰显出岁月的厚重; 最吸睛的是那座具有两千多具大小不一,高低不齐发音风管的管风琴,它不仅是乐器,更是教堂内部精华装潢的一部分。据记载,世界上最大的乐器不是编钟,而是管风琴,它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它的音域宏大,圆浑和谐,难得黑衣神父还亲自为我们在管风琴上秀上一曲,那一刻, 十字架下、面对耶稣、圣母、圣灵的肖像,琴声四面八方威压而至,正如大文豪罗曼.罗兰曾描写听到管风琴声音时的感受:“一个寒噤从头到脚,像是受了一场洗礼。”半点由不得你不谦卑、不虔诚。
改天,我们又来到了Baitun Uur 清真寺。伊斯兰教信奉的神称为安拉(真主),他从不露真容,无一参照物可比拟。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早期曾经把教诲送给了摩西 妥拉(摩西五经,圣经旧约),送给了耶稣 福音(圣经新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丢失或改变,即使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仍保留了所有先前圣经旧约、新约教诲的核心教义,安拉最终还是在大约一千五百年前将《古兰经》寄至穆罕默德(该教的先知),作为他给人类最后的指诲。和其他宗教一样,伊斯兰教有独自的清规戒侓,基本的修行要做到五功(念、礼、斋、课、朝),其中一项就是要求信徒们无论身处何方,每天从早到晚都要朝着麦加方向礼拜五次,表达对安拉的信念。
下午最后一站是Dashmesh 印度锡克教神庙,门前高耸的旗杆上迎风飘扬的教旗远远就召唤着、宣誓着:“这里每天24小时开门,不间断地为你无偿提供遮风挡雨,解饥取暖。”那一刻,信徒们熙熙攘攘、进进出出、川流不息,像赶集过节一样欢闹,我们也在接待者指挥安排下入乡随俗,戴上头巾,赤足入内,消受一番。锡克教由斯里.古鲁.那纳克.德福.吉在1499年创立,发源于印度旁遮普地区,其经典教义对神的描述是:“神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真理。”那纳克为此创立了两项制度,一是“桑格特”,即教徒不分高低贵贱; 二是“旁格特”,即是在锡克教神庙里开设免费公共食堂,任何人都可在此席地而坐,一起共食。在印度,主流信奉的印度教信众超过总人口80%,它历史上所提倡的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四种,他们分别为婆罗门(祭司、学者)、刹帝利(武士、统治者)、吠舍(商人、农民)和首陀罗(劳动者、奴隶),还有被排除在外最下等的达利特(贱民),该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主要特征,世代相传,难以跨界,虽然印度独立后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及禁止歧视,但其深刻影响依然残流在当今社会中。而锡克教主张人人平等,因此,两种宗教本源上就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容。为此,锡克教有着自己严格的宗教要求,与印度主流穿着全然不同的男士们缠头巾、蓄发、佩戴发梳、佩戴铁手镯、佩短剑、穿短裤等等,本身就是强烈宣示着向印度主流教义的抗争。
有神无神?拜谁信谁?是神创造了人,还是人造塑了神?或许会令你我瞬间顿感困惑,难以决择,但庆幸世上绝大多数宗教、信仰都离不开引导人们为善去恶。人生在世一程漂泊,一程梦,夜一更,昼一更,但凭借信仰自由,愿你我均能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那尊“神”,在他的神引下,忏悔、修行、自爱、洁身;最终坦然而去,渡却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