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养神

如果你不幸进来了,你会失望。如果在这里,你学到点什么,或有什么感受,那更是浪费你的时间了,咳,咳!
个人资料
金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随笔】聊聊沙叶新的成名作《假如我是真的》

(2011-07-14 01:23:56) 下一个

 



这是一个揭露骗子行骗的话剧。剧中的主人公冒充中央某首长的儿子,利用高干子弟“特殊身份”在某市招摇撞骗,最后事情败露被捕入狱。


但是这个剧名“假如我是真的”却是一个悖论。


我们知道,骗子之所以是骗子就是因为是骗子(即假的)。但“假如我是真的”,那不就不是骗子了吗?但这话本身又是在否定自身(不是真的)。所以说剧名是一个悖论,这个逻辑不知道各位看明白了没有?


我写这个帖子的时候,还特地谷歌搜索了这个剧名,发现原来沙叶新剧作的原名是《骗子》,后来是名导演黄佐临建议,才改成现在这个名字。中心要点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种不良现象,即某些高干子女,利用其父母的地位为自己谋取私利。不过,新名字确实很吸引人的眼球。沙叶新既然接受黄老的建议改了剧名,这说明他跟黄老一个样,逻辑思维比较勉强吧,但或许也和他们的阅历有关。


重点是在这里。沙叶新的这个剧名之所以能够忽悠人,就是因为在毛泽东时代,社会上的骗子是不多的,那时的中国人都比较醇厚。现在的中国人可精明了,对骗子们不用开口都能够认出来的。就说笔者这几十年在国外混,看到的骗子们也不少,从 Charles Keating、Michael Milken 到 Bernard Madoff 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骗子们。其实总结起来,所有这些骗子们不都就是一个字“骗”吗?!所以还是那句话, 骗子之所以是骗子就因为是骗子,因而不存在“假如我是真的”这话的。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老舍的名作《西望长安》问世,华夏大地社会上的骗子几乎就此绝迹。但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出炉,中国大陆社会上的骗子却是“前赴后继”、“日新月异”,且“层出不穷”。


两个作品、两个时代的风貌,立分高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ouli 回复 悄悄话 《假如我是真的》好像是70年代末的, 当时是被禁的。

这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大同小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