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00)
2007 (142)
2008 (123)
2009 (93)
2010 (67)
2012 (58)
2019 (57)
2022 (100)
2023 (112)
2024 (86)
2025 (8)
谈艺术作品的 "经典性",大致上是指艺术作品的时效 (经) 和典范 (典) 两大特性。前者是指作品的 "经久不息",后者则是指作品的 "即时轰动"。而能够兼据这两者的艺术作品是少而又少,笔者一时能想出来的,大概就是下面这几部。
托翁的小说《战争与和平》,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亨利克·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以及曹公的小说《红楼梦》。读者们肯定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来,但金笔在这里只是想拿这几个作品来说一番道理。
这几部作品只所以能成为经典,一个原因是出自名家之手 (这里不是指出作品时作者已经出名,而是指作者具有非凡的功力),一旦发表就造成不同凡响 (即时轰动)。另一个原因则是与作品的主题有关。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交替,战争带来毁灭,和平带来希望。只要战争仍在发生,《战争与和平》就一定会有读者和共鸣。《蒙娜丽莎》表现的是美,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蒙娜丽莎》和《蒙娜丽莎》的话题也可以 "经久不息"。而话剧《玩偶之家》则是在表达男女平等,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现象,娜拉就会继续出走,话剧《玩偶之家》还会继续有观众。小说《红楼梦》表达的是男女爱情,按照胡适博士的断言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就已经为《红楼梦》成为经典作品做了最好的注脚。
说了那么多,有朋友们会问,是不是一定要写 "永恒" 的主题,作品才有机会成为经典吗?答案是非也,因为有太多的例外,呵呵。
有不少作品在当初发表时,没人注意,作者本人是默默无闻的终其一生。但直到他去世以后,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的作品突然火红,继而价值连城,终而成为经典作品的也有不少。笔者就记得有这样一个印象派画家,活着的时候穷途潦倒,死了以后,他的作品却是千金难求,这就叫 "沉渣泛起"。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口味是不断变换的。我们现代人的社会更是这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未几何时马上就乏人问津了,当然后者就很难成为经典作品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作者都是短视的,都是 "急功近利" 者,追求的只是 "眼前利益"。但更有趣的是有些作品的对象虽然只是限于同时代人,意图中或许还顾不上千秋万代,但是作品却确确实实的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口味。
同样重要的是,上面所说的 "经久不息" 和 "即时轰动" 都只限于显性的效果。但实际上,还有一种隐性的效果,而后者更具有深刻意义。比如毛泽东的 "雄文四卷" 写于中国革命,是为了指导中国革命而作。拿到现在来看,比如 "农村包围城市" 式的革命运动,在世界上已经很难再实现了,相信以后读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这四本书无论如何确实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你们能说这不是经典著作吗?
同样的道理,《地雷战》,《地道战》,《董存瑞》和《英雄儿女》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这几部电影,家喻户晓,它们改变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或许我们现代人已经变了口味,不再喜欢看这些电影了,但你们能够据此就说这些电影不是经典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