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心灵之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奥赛博物馆 -- 几幅印象派画作浅析

(2023-11-01 12:34:07) 下一个

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收藏了大量的1848 年至 1914 年间的法国艺术作品。尤其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收藏数量堪称世界之最。

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里面说过:艺术革命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公式,当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要返回自然,向其汲取新艺术得灵感。

19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接近尾声,中产阶级的兴起,让艺术受众的目的和品味,截然与以往不同。电气的发明,照相技术的突破,深刻彻底地变革了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和需求。传统的唯美造作一下子变得陈旧过时,让人难以接受。

而当时绘画界的主流画风,还是继承拉斐尔式的唯美,称为Grand Manner的学院派风格。且不说,不顾现实和真相地美化景观,画面如此地(三角)平衡,透视法又是正确地使用,那么,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就没有了,如何产生共鸣呢?另一个问题是,当完美被做到了极致,过于恬静,优美和高迈,是否会让观众觉得不真实,甚至于怅惘若失?毕竟,让人怀疑,探究和思考的出发点,缺失了。观众仿佛在看一幅于己无关的景象,而已。

大部分画家坐在室内,画模特,静物,石膏模型等景物。均匀过渡的光线,从窗外照在这些绘画对象上。画家们画出事物本貌,更准确地说,是画家自己认为的事物本貌:色彩柔和,形状明确,明暗对比协调等等。

那么这样的描绘,是否是事物本貌呢?或者说,是我们“知道”的样子,还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还经常见到的古埃及人的壁画作品,人体是正面的,而两只脚一定是侧面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从趾头到脚跟“完整”的脚。如此表现的人形,在埃及人的眼中才是“正确”的画法。

如果走出画室,在大自然中绘画,那么景物在阳光下就很明亮,背光处就很幽暗。而且光线明和暗的过渡,色彩的深和浅的对比,变得更突然,而非循序渐进,从而失去了室内光线的柔和协调。自然光线下的景物,在明暗光影的变化的影响下,也可能不再是它原有的形状,圆的可能不圆,方的倒有可能圆滑;也可能不再是它原有的颜色,可能是我们看过一眼之后,反映到脑海里的画面颜色,亦即印象,而已。更有甚者,当我们向某个景象望去,看到的其实并非视线中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所有个体在光线的照射下,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印象:自动舍弃细节之后的总体印象: impression。

1863年,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和一些画家们开始了一个反传统的画展叫Salon of the Rejected,或称落选者沙龙。这么个叫法,是因为当时正统画家的作品都在官方沙龙Salon里面展览。那么被拒绝的画家们,自己组织起来开画展。

这一年,马奈创作的《Luncheon on the Grass》饱受非议。且不说裸体女人和正装绅士在画面中的突兀组合,画笔的简单粗略让评论家很气愤,说这是用地板拖布画的。

这幅画的风格介乎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既有写实的元素,如绅士们的衣着服饰,面包和水果篮。也有印象的风格,如色调的明暗变化,衣物的颜色对比,和背景的朦胧虚化。

爱德华·马奈的《Luncheon on the Grass》,1863年创作。

爱德华·马奈,据说是坚决地否认自己是反传统的。正相反,提香的《Pastoral Concert》对马奈作品题材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田园音乐会《Pastoral Concert》,是提香于1509年-1510年间的作品。收藏于卢浮宫。(网络图片)

马奈的另一幅名画,《The Balcony》也有传统可循。西班牙宫廷画家Francisco Goya在半个世纪前画的《Majas on a balcony》显然是触动过马奈。

《The Balcony》的第一观感就是色彩强烈反差,人物面部毫无立体感,前景围栏是色调咄咄的深绿色,背景居然是墨黑一片。在1868年,这幅画引起正统艺术评论家们大惊失色。

从研习前辈艺术家的明暗对比的风格和技法开始,马奈试图寻找室外光线和色彩对人物形态的影响。在明亮的光芒下,物体的的确确是扁平的没有立体感。此时,画家着重的是,整体画面对观众留下的印象,而不是细节。当我们站在这幅画面前,就会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纵深感。仿佛阳台上的人物在哪里见过,存留于脑海里的,就是这样子的印象。

爱德华·马奈《The Balcony》。1868–69年创作。

Goya的《Majas on a balcony》,作于1808年 – 1814年。收藏于Rothschild collection。(网络图片)

积极响应马奈的有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那时候的莫奈还是个无名小辈,却坚定地劝说马奈完全摒弃在室内画“摆拍”好的布景主题,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光影和动态。他的观点是,要画什么,那么就要走出去,到现场画。因为只有在户外,大自然的情景和情绪随机变化,每一个不同时刻,画家眼前的风景都不同,印象也不同,笔下的风景就不同。

1874年,莫奈和其他志向相同的非主流画家们,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其中一幅莫奈的《Impression: sunrise》,引发了艺术评论家的嘲讽。在他们眼里,仅仅凭借 “印象” 画画,必是技法拙劣,无知浅薄的作品。因而这群不入流的画家,被称为印象派The Impressionists。

话说艺术流派的名称,来源都很有意味。比如说,哥特式建筑Gothic这个名字来源于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1550 年对这种风格的贬义评论,当时这种风格开始衰落。他将哥特式建筑的建筑特征描述为“野蛮的德国风格” ,并指责 “哥特人the Goths” 摧毁了高尚的古典建筑,用这种风格的建筑取而代之。再如,今天看来美仑美奂的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名称也拜后人所赐,其字面意思是 “荒诞怪异” 。对于崇拜古典美的人来说,集古典,文艺复兴和哥特于一身的巴洛克,一幢建筑既有希腊式立柱也有文艺复兴的璧柱,既有庄重古希腊立柱又有华丽的穹拱和奢华装饰,确实在很多时候貌似不伦不类。

莫奈的《Impression: sunrise》,1872年。网络图片。

一份报刊对这次印象派画展,发表的评论是这样的:

“I enter and my horrified eye behold something terrible…These would-be artists call themselves revolutionaries, “Impressionists”. They take a piece of canvas, colour and brush, daub a few patches of paint on it at random, and sign the whole thing with their name. It is a delusion of the same kind as if the inmates of Bedlam picked up stones from the wayside and imagined they had found diamonds.”

注:Bedlam 是个精神病医院。

Diamonds indeed! 看看如今这个世界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追捧,让人很怀疑人生啊。

从这个时候开始,属于现代绘画技法的印象派画家们,为得到承认,与主流传统古典派的纷争激烈而漫长,又持续了20年。

莫奈的《Women in the Garden》,1866年。也是被学院Salon拒绝过的一幅画。评语如下:如今太多的年轻人一心循着这个可恶的流派方向。现在是保护他们,拯救艺术的时候了!

相比较于莫奈的后期大量的睡莲,我更喜欢他早期的画。比如这一幅雪景中的喜鹊《The Magpie》。创作于1869年,也是被沙龙拒绝过的作品。当时的评语是:主题普通且笔法粗糙。

雷诺阿Pierre August Renoir (1841-1919),创作于1876年 的《Dance at the Moulin de La Galette》。画的是室外舞会场景,着重光影带来的快乐气氛,在当时给人的感觉是还没画完。

除了前面的几个人物有明暗各半的面容和衣裙,其它聚集的舞会人群,草地树木,路灯座椅等等,都没有过多着墨,似乎这些都是有形的布景,汇入了无形的节日气氛中。三百多年前的达芬奇,也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使用晕涂法sfumato,借此技法让面部的某一部分朦胧化,达到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也是一个道理。

雷诺阿的这幅画好像是还没画完,其实目的达到了。人的眼睛是个复杂的器官,给双目一点暗示,脑海里自然会填补留白颇多的印象派画作。因此,忽略细节看整体,我们看到了画家想让我们看到的。站在这幅画前,退后几步看,誰都会被扑面而来的热闹和兴奋感染,生动而且真实。这个效果出来了,具体每一个人和物是怎样画的并不重要了。所以印象派画家的画笔不是随意涂抹,而是精确思考布局的结果。

很难想象,这幅离经背道的画在当时引起的嘲笑和愤慨。只知道,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如何欣赏得如醉如痴。

谢谢浏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心灵之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戈民' 的评论 : 我也稍微看了看古代中国画的画法,他们也会去云游名山大川,但是在家临摹,或者回忆中,完成画作。写意确实是在 "意" 上,谢谢点评。
心灵之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羡慕啊,我们以前出门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真是不多,现在有兴趣研究一下艺术。
戈民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派的画与中国写意,在哲学上是不同的。印象派抓住一个自然的一个方面"色彩",是对色彩的极致探索和发挥运用,而对其它方面放松。中国写意,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缺乏对自然界某一方面的极致探索。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奥赛博物馆是我太太的最爱,我们去参观过三次。
心灵之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前后左右' 的评论 :我对山水画了解甚少,但我觉得您的意思似乎是艺术精品都是相通的。谢谢点评
llarry 回复 悄悄话 现在才对这种画欣赏得如醉如痴,不觉得已经严重落伍了吗?
前后左右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前后左右 回复 悄悄话 感觉,印象派的画和中国的写意在哲学上是相同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