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写完序言以后,会文思泉涌,提笔成章,却发现面对屏幕,竟无语凝噎。千头万绪,不知如何说起。是编年体还是章节体?是走深沉路线,还是玩搞笑形式。前几天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曾说更喜欢古代的包办婚姻,因为没有那么多选择,令人无所适从。现在看来的确适用于此。但转念一想,写此文的目的无非是致青春而已,本来就是感春伤秋的无聊之作,何苦非要弄成伤神费脑的命题作文。那么就放开习惯被束缚的思路,天马行空地随心所欲写下去吧。
刚才回忆童年往事,想得最多的是教育这个话题。从出生以来,我一直觉得很幸运,家人呵护备至,记得当年牛奶限购,每家只有一瓶,从来都是留给我独享。在我上了外语学校,规定必须住校以后,偶尔会在家里赖到周一上午再去学校,只为了和家人多聚一夜。记得那时候就需要早上5点起床,爸爸会4点多起来,帮我做好早饭,等我吃完以后,用自行车带我到江边码头,我坐在后面车座,听着父亲踩着自行车,呼呼地喘气声,凌晨的寒风吹打着脸,火辣辣的。想必前面骑车的父亲更会觉得寒风扑面。然后,我自己坐轮渡过江,过江后再坐一趟公车到学校。那时候的交通状况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觉得恐怖,经常车门关不上就开走了,有时候自己和几个大人一起用单手拉着栏杆,身后就是疾速后退的马路,稍不留神就会掉下车去。那时,我11岁。。。
在感激父母大爱的同时,不得不斗胆地说,他们身上也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父母在教育方面的软肋和弱点,这也是我需要提醒自己在今后对待子女时需要留意的地方。
一曰望子成龙。至今我还记得,在两岁多的时候,妈妈非要我一直做数学题,两岁多的孩子啊,按照现在的教育理论,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20分钟,但那时肯定已经超过了那个时间。估计我是有些坐不住了,恼怒的母亲一巴掌打在我脸上,我现在仿佛还能听到鼻血呼呼往外流的声音,记得起当时的恐惧感。从那以后,我落下习惯性鼻血的毛病,直到中学才慢慢康复。我相信母亲是为了我好,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我能够出人头地,但是那种方式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以致于我在外语学校住校,父母鞭长莫及后,扔掉书本,报复性地疯玩了半年。欠下了很多学习债,使得后面几年一直苦苦追赶。我想,对我的孩子,我会告诉她学习的重要性,给她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和地点,给她鼓励和鞭策,并且尊重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规律,绝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不科学地和强制压迫式督学。那样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隔阂。我会试着发现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帮助孩子利用特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好的工作就是喜欢的工作,而不在于赚钱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
二曰缺乏尊重。几千年以来,中国父母养成了家长式作风。因为那是他们父母抚养子女的方式。我们家未能免俗。父母更像是家长,而不是朋友。妈妈会在我考试前把我和女孩通信的信件藏起来,名曰让我安心备考。考试结束后,侦探般地拷问究竟,让我无地自容。爸爸会在我高考结束,等待成绩,心情焦急的时候,当着我面,和妈妈无奈地叹着气说,心气别太高,重要不是想上什么学校,而是自己的水平适合上什么学校。那个时候,我知道心都碎了,记得回到自己的房间,疯狂地用拳头捶着墙,知道右手痉挛。在最需要鼓励和安慰的时刻,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是挫败和轻蔑。虽然最后我的成绩不错,但那一刻永远难以忘记。可以理解的是,中国家长习惯打压孩子,名为谦虚谨慎,但是那样非常容易影响孩子的自信。家长式作风的结果是我很少把问题和困难拿出来和家长沟通,而是选择闷在心里,自己尝试解决,走了很多歪路,犯了很多错误。对于我的孩子,我会尝试做她的朋友。孩子来到家里,是一种缘分。孩子不是可以颐指气使的对象,而应该把她当作家里最尊贵的客人,只是做客时间可能是18年。我会更多提供建议和意见,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给出答案。我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了解困难和疑惑,用更多的人生经历,去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给她一些启发。
虽然说了这么多,我的父母是非常爱我的,尽管受到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制约,有些地方可以改进,但就算是西方父母,问题可能更多。不能求全责备。
最后就是对子女的依赖。中国父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只有一个子女,加上几千年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潮。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子女的依赖日益增强,最终将子女当作了生命的全部。老人们失去了自我,年轻人背负上了沉重负担。我自然会赡养好父母。但是,对于我的子女,我希望给自己设上“二次断奶”的闹铃。人生有两次断奶时刻,一次是在婴儿时期,另一次则是在子女成人以后。让子女和自己分别地快乐地生活,相互牵挂,但不要相互牵绊。二次断奶更加辛苦和困难,但也是必须去做的。
无论如何,我的童年大多是快乐的,打打弹珠,玩玩洋画,学习一直很好。到了小学六年级的上半年,迎来了第一次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