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江上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个人资料
Yz_river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今后回国看病医院门诊输液治疗或会取消(图)

(2016-09-02 15:39:47) 下一个

最近从网上看到中国多省大医院开始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治疗的消息。记得俺每次回大陆探亲时,若是感冒发烧到门诊看病时,在医生的建议下也是“从善如流“接受输液治疗。而且通常情况下,病人也乐于甚至要求医生采用输液治疗的方法。众口一致的原因多是,输液治疗使得病人康复快, 可以马上回单位上班。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输液用于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体液平衡,抗菌消炎,血管造影等用途不可或缺,临床用途广泛。药物经过静脉直接输体内,使其在血液中药物浓度迅速达到峰值并且分布全身,比口服或者肌肉注射效果来得快作用可靠,也很适于急救。但另一方面,因为输液产品直接进入血液系统,故对其产品质量要求高。通常输液产品必须保证无菌、无热源、无不溶性微粒、长期储存稳定等等,因此对厂家的输液产品质量控制要求也很高。据估计,中国每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输液药物反应有30多万人,因此而导致死亡有大约20多万人。当然还有其他负面影响,如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以及推高全民医疗费用或成本等等。

2015年1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对医院门诊输液治疗现象加以遏制。全省二级以上406家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特别是对抗生素类输液严加控制(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明文规定可对医师处方违规者提出警告和处分。其他药品输液也只有在急诊或住院时才能使用(但对社区医院门诊输液没有规定,不知何故)。最近其他省份的大城市医院也开始跟进。如浙江,广东,四川,陕西,内蒙,福建、湖北,江西, 河南, 新疆等地相继出台针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国内少数个别医院对门诊输液控制较早。如港大深圳医院(2012年),浙大邵逸夫医院(2012年)和北大附属医院(1998年),此前已经禁止门诊输液。

图1和2.医院门诊设有输液室。人们通常说的“吊瓶森林“,用来形容挤满了人的医院门诊输液室里,吊瓶和输液管像密密麻麻的树林。无论大小医院,输液室总是最忙碌的地方,上百人同时打点滴的壮观面随处可见。一般病人感冒三天不好,就加入了输液大军。

大陆门诊输液治疗人满为患,算是中国医院一大特色,不过应该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记得俺小的时候,感冒发烧只是吃药,如果体温太高主要用物理降温(冷水或者冰敷),实在熬不住才去医院看急诊打退烧针,从没输过液。觉得输液一定是病入膏肓的住院病人才用。曾几何时,“大输液“(输液大于50毫升的静脉滴注)已然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了。输液的目的也变得多样化。如普通输液、营养型输液、保健型输液,治疗型输液、血容量扩张用输液和透析造影用输液。俺娘冬天来临时,她到医院看门诊,医生总是建议”保健性输液“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防老年人冬季感冒或者中风等。据统计现在中国医院输液每年消耗100多亿瓶(图3),平均每人8瓶(一般其他国家2-3瓶)。于是有人调侃说,输液当成可乐喝了。

图3. 从下图中可见目前中国2008-2014年大输液行业消费量情况。2008年为89亿,到了2014年消费量为107亿瓶,增长很快。而实际生产量因为要供给国际市场,比国内消费量要高许多。据统计,2010-2014的年生产量分别为:117,147,161,213和214亿瓶。也就是说, 2014年的产量是其国内消费量的一倍(年产量214亿瓶vs.年消费107亿瓶)。

图4. 中国大输液产量前十名地区与所占份额(最高为四川19.9%,其次为山东16.3%)。中国企业多(300家),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前10位厂商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3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业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欧美日等国,市场集中垄断,企业少但规模大。如美国百特占全美80%市场;欧洲4大公司(费森尤斯、贝朗、百特克林泰克和法玛西亚)占100%;日本大冢公司一家在日本国内占50%。

 

显然,在大输液行业利益驱使以及老的医和药不分家的制度下,加上百姓需求才出现了中国特有的门诊输液大军的壮观景象。也就是说,这是个利益团体,医-药制度和民众医疗导向的复合社会问题。在遏制这种过度医疗现象的同时,也要注意那些确实有输液需求的病人。总之,任何新政策出台,决策人应该能预见并事先考虑如何堵住那些可能的”下有对策“之漏洞,否则就是失职并因此而应该被问责。

(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一言不合就下车
rp2002 回复 悄悄话 在国内,一言不合就输液,一言不合就破腹产,一言不合就上抗生素,男女老少都任性,全是为了鸡的屁
靈小抓 回复 悄悄话 非长期性的门诊输液,大概是中国医疗独树一帜的奇葩景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