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兰,随手捻几片草叶与朋友共赏
正文

新西兰九大步道北岛篇,北汤加丽罗环火山步道三

(2017-01-23 03:46:29) 下一个

第三天,披着阳光走向彩虹

 

一,高原火山湿地

  2017.1.10. WAIHOHONU木屋,小雨,西风每小时35公里,5度。WHAKAPAPA渡假村,晴天,西风每小时35公里,15度。今天的里程是步行18.5(主路加塔玛湖岔路)公里,约6.5小时,车程351公里,约5小时。

  早晨5:30起床,小木屋一片沉寂,蹑手蹑脚走出屋子,想拍几张峡谷日出的照片。屋外下着小雨,高原草深深地弯着腰,迎着太阳摇曳,天边的云缝里有一抹红霞,虽气势不够磅礴,却给乌黑的浓云添加了一丝艳丽。

  7:00和忙碌早餐的山客们告别,披着阳光,淋着小雨,走向高原彩虹。阳光、雨、彩虹,何等运气,一上路就遇到如此天象。

  没走多远遇到一片山毛榉树林,建于1904年的WAIHOHONU小屋就在林子旁边。它是汤加丽罗公园最早,也是新西兰第一座山上小屋,建屋的目的就是为登山探险者提供休整基地。 小屋在使用60多年后被新的建筑(昨晚住过的木屋)取代,现在仅存博物馆的功能。在国家公园,在保留地,在荒山野岭修步道、建小木屋,是政府鼓励人们走向自然的一项举措,打开新西兰旅游地图,小木屋的三角型卡通标志密密麻麻覆盖全境。小屋不但提供二三十人的住宿、取暖、盥洗、入厕等基本设施,条件好的还提供煤气煮食及太阳能照明。一般情况下,小屋周围还附设帐篷营地,为更喜欢贴近自然的探险者提供方便。这种仅提供厕所的帐篷营地,在许多没有木屋的地区建的更多。小屋及帐篷营地需要登记付费,所以每天进山的游客是有数的。热门步道需提早预订,这个假期走的两个步道都是提前半年订好,2月份要走的米佛峡湾步道,连续订了5年才成功。

  小路随着WAIHOHONU河进入高山湿地,身后是初升的太阳,头顶落着毛毛细雨,浓云在草尖上翻滚着,一组鲜艳的虹霓在云幕上画出一道半圆,阳光、雨、完整的双彩虹,遇到这种奇景实在难得。来自瑙鲁霍伊、鲁阿佩胡的雪水,淌出无数条小溪,旅游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蓝色长短线,如动物体的毛细血管。雪水、充沛的降雨、海绵体般蓄水条件,造就了万顷湿地,为高原独有的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新西兰高原有超过600种植物,其中93%具本土性,温度、降雨、岩石类型、土壤肥力和排水条件差异,决定了新西兰高山植被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科学家经过分析综合,按植被和栖息地条件,把高原大致分为四种类型:草原(GRASSLAND)、稳定岩石(STABLE ROCK)、散石堆(ROCK DEBRIS)、湿地(WETLAND)。前两篇游记已讨论过相应问题,这里仅介绍高山湿地动植物。

  在高山湿地中广泛分布的植物是莎草(SEDGES)、青苔(MOSSES)、地钱(LIVERWORTS)、金色百合(BULBINELLA)、开花柳莺(EPILOBIUM MACROPUS)和藻类(ALGAE)。除了高原草及灌木有没膝的高度,大部分植物都贴着地面而生。焦黄中点缀着几簇绿、几片白、几抹绛红。沼泽地木栈道旁边,还有许多肉食植物SUNDEW,它们通过密密麻麻的腺触角捕获小昆虫,以获得必需的营养。

  新西兰独特的高原植物起源是个谜,她的火山地质年龄不算老,地理上又孤立于大陆板块,哪来的这么多类似于大陆却不同于大陆的植物。经植物学家研究,发现两个可能的因素:一是几亿年前新西兰与大陆分离时,一些白垩纪山脉植物遗留下来,随着本地特有的地质条件慢慢进化,既保留先祖基因又有某些突变。另一种可能性是通过远距离传播,由历代移民有意或无意间带来异乡物种(大多来自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外来物种被改良,另一些适应风水后则疯狂争长,给本土植物环境带来灾难,柳叶草、金雀花就是典型例证,所以新西兰海关严厉的检疫管制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人在荒原行走是孤独的,孤寂的灵魂融在大美自然又是愉悦的。帽檐上出现了小水滴,她什么也不说,只是把晶莹的阳光反射到我的心里。

   我常常瞩目天空,努力寻找新西兰猎鹰(NEW ZEALAND FALCON)的踪影,它能够以超过每小时230公里的速度飞行,去捕捉超过6倍自身体重的猎物;我常常驻步泥沼,企图发现稀有的大肉食土地蜗牛(POWELLIPHANTA)、巨型蝈蝈(DEINACRIDA物种)、世界上唯一的高山壁虎(GECKO)及世界上唯一的高山蝉(CICADAS)。小水滴抿嘴笑了,因为我一无所获。

  小路与WAIHOHONU河渐行渐远,雨停了,脚下的土地干爽了许多,我已经从鲁阿佩胡的这边山坡转到了那边山坡,小路有了起伏,湿地和草原也在互换着角色。走过几座山梁,跨过几条小溪,翻过塔玛鞍(TAMA SADDLE)山峦 ,眼前又出现一大片湿地。

二,高峡出平湖

  9:40到达塔玛(TAMA)湖岔路口,到这里整个路程完成一半(不包括观湖支路),从岔路口右转走了10分钟,来到海拔1200米的下塔玛湖,从几十米高的湖沿望去,峡谷里一大片黑色的火山沙滩尽头,有一湾马蹄型碧水,蹄口开阔处是一层米黄色的浅水区,深水区则是一片宝石蓝,她没有一丝波澜,安静地如一片凝胶,衬在蓝天白云下,卧在抚媚雪山前,被苍凉高原紧紧地拥在怀里。湖不是很大,但开口很小,无论如何都拍不到湖岸全景。

  上塔玛湖海拔1314米,应该在眼前那座山梁的后面,沿着软沙砾陡坡上攀,路很难但诱惑力很强,我加快了脚步,因为攀上这座山即可拜真神。气喘吁吁到达预定的峰顶,山那边却是一片荒原,根本没有湖的影子。仔细观察,蓝色铝合金杆顶着橘黄的三角型路标,沿着一座更陡更长的坡,指向更高的山峰。野外跋涉,气可鼓不可泄,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凭着一股韧劲慢慢地向前走即可,像刚才这样达到假想目标而不得预设结果,往往使人泄气,重新调整会格外累。下一段陡坡走起来,心态上不亚于攀爬瑙鲁霍伊主峰,虽然坡没那么陡,路没那么长,但感觉很烦。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知道下一个峰顶后面是否还有更高的山。果不其然,沿着山脊又爬了两座骆驼峰,最终登上海拔约1500米的制高点,见到了山谷里上塔玛湖的真颜。它比下塔玛湖大了几乎一倍,从制高点望去,只能看到这条“大鱼”的尾巴和部分鱼身,它的水很深,蓝色调没有下湖那般艳丽,却多了几分厚重,多邹的湖面现出些许沧桑。

  站在这里看瑙鲁霍伊,她依旧裹在云里,而鲁阿佩胡却以清晰的娇容,矗立在茫茫草原,下塔玛湖仅是雪山项下的一颗璀璨珠子。上下塔玛湖实际上是两个火山口,以六百年前首次探访此地的毛利酋长名字命名。它们很美但不够庞大,在拥有诸多大湖的新西兰名不见经传。

  新西兰是个雨量充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度,大大小小的冰川地质湖、地震堰塞湖、火山喷发湖布满全境。由于政府的保护政策,全民的环保意识,使湖泊的纯净度达到世界级水平,或者说她就是制定世界水平的标准。

  下山时遇到一伙年轻人,走到在山下远远地拍照他们爬山的背影,镜头里几只彩色的蝼蚁,为光秃秃的火山坡增添了不少生气。小路开始热闹起来,一拨拨轻装山客迎面走来,显然是卡帕帕村到此一日游的行者。

  回到主路继续前行,经过几轮山岗草原、峡谷湿地、凝固火山岩流的变换,在高原花草的簇拥下,又走了一个小时。

  下午12:20来到TARANAKI瀑布, 源自鲁阿佩胡的一大股清凉雪水,咆哮着跃下20米高的巨石峭壁,腾起一片白雾,聚起一湾圣水,形成一条绿树簇拥的晶莹河流,沿着峡谷引出一条纵贯草原的绿带子。

  从卡帕帕村到瀑布有一条短程环形步道,所以这里游人如织。在瀑布下面请一位妹子照了张呲牙照片,坐在瀑布上方的岩石,伴着两名叼零食的小童吃了午餐,然后抖擞精神,走过草原、穿过树林、跨过起伏的山峦。

  1:30回到起点,完成了北汤加丽罗环火山步道,为新西兰九大步道北岛篇画了一个句点。

三,意犹未尽

  1:30回到卡帕帕村,难掩激动的心情,忙着向山外的伙伴们报了平安。

  新西兰九大步道北岛有三条,分别是旺格努伊大河步道,怀卡雷摩瓦纳大湖步道及北汤加丽罗环火山步道。目前为止,三条步道完美收官,二月底将去南岛米佛峡湾步道,后续的几条南岛步道也在计划之中。

  车在回程的路上,思绪却留在山里,留在高原。过去的一年写字不多,期间有彷徨也有跃迁,努力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有痛苦也有收获。       

  有朋友说:“一个爬山钻林子的原生态写者,随心写出自己就行,不必读什么闲书,小心把自己丢了”。  

  有朋友说:“这年头不要指望谁认真读你的文章,更不要奢望有专业的编辑意见,要进步就读书吧,积累多了定有收获,有主见的写字人永远丢不了”。

  身边也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有朋友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但从不写字,他以为该写的前辈大腕都写完了,吾辈有水平欣赏足矣,何须再做札记。有朋友文笔老道且以写字为生,经常做广告开讲座,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让走不动路的老者读其游记,教他(她)们如何写游记。塌下心来读了几篇大作,每每走到雪山脚下“起风了”,火山步道口睡一宿觉“下雨了”,触了你的G点,他却嘎然而止。君不知只有漂流蜿蜒的大河,才能领略峭壁上羚羊之矫健;只有在云层之上,才能领略雪山峰顶的萤光、湛蓝天空的深邃。

  故我行必需我素,学习智者,躲开庸人,走自己的路攀更高的峰,读有价值的书,写自己的心得,行者独享孤独,知己者可遇不可求。

  一路上鲁阿佩胡雪山若隐若现,瑙鲁霍伊雪山始终躲在厚厚的云里,去年爬鲁阿佩胡峰顶遇到风雨冰雹,接着走汤加丽罗穿越步道却是晴空万里,这就是谁也左右不了的大自然,人不可以想着征服,只能随着她的心情,踏踏实实地走路。

  此生愿望:走遍新西兰的步道,攀上境内所有2000米以上高峰,遍访有名河流、峡湾、湖泊,写出朋友喜欢、自己满意的游记。

  晚上7:00回到奥克兰。(咨询均译自网络)

 

2017.1.21. 於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