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兰,随手捻几片草叶与朋友共赏
正文

雨中的克罗曼多尖塔峰(PINNACLES SUMMIT )

(2016-04-22 18:52:46) 下一个

1. KAUAERANGA峡谷

    2016.4.17.细雨、小雨、中雨。

    克罗曼多半岛森林公园(COROMANDEL FOREST PARK),在遍布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地区公园(REGINAL PARK)、森林公园(FOREST PARK)的新西兰,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她的特色及魅力,确赢得奥克兰人的青睐,野外露营者的追捧。这里有海拔846米的半岛最高峰(平顶山TABLE MOUNTAIN),海拔759米的险峰(尖塔山THE PINNACLES MOUNTAIN);清澈纯净的潺潺溪水(WEBB CREEK,MOSS CREEK );落差达300米的垂岩激流(睡神峡谷瀑布SLEEPING GODS CANYON FALL);镌刻着历史的纵横步道以及诸多为探险者预备的营地。许多伙伴来过这里,FRANCK上课时也竭力推荐此地,前不久,他们学校曾组织过来这里的露营。

    早晨6:00出发,蒙蒙细雨中走过1号高速公路,2号国道及葱郁的豪拉基平原(HAURAKI PLAINS),绿色中不时闪过的一片红叶、黄叶,昭示着秋的降临。

    8:00到达克罗曼多半岛(COROMANDEL PANINSULA)首府小镇泰晤士(THAMES),沿着考埃朗格峡谷路(KAUAERANGA VALLEY ROAD)往山里走了13公里,到达考埃朗格峡谷游客中心(KAUAERANGA VISITOR CENTRE),我要在这里获取更详尽的咨询。

    停下车准备补充点能量,才发现昨晚准备好的食物忘带了。好在有两只鸡腿,早餐、中餐甚至晚餐,一天的能量全仰仗它了。信息中心没上班,我啃着鸡腿仔细研究了门前的三维地图,确定了今天的登山路线:沿韦伯小径(WEBB CREEK TRACK)走6公里到尖塔峰小屋(PINNACLES HUT),沿尖塔峰步道(PINNACLES WALK)走1公里登顶。原路返回小屋,沿BILLYGOAT小径走7公里回泊车场,全程约14公里。

    没吃早餐的肚子得到了一点慰籍,沿着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又向前开了3公里。

    8:20到达峡谷尽头的泊车场。雨哗哗地下着,我坐在车里盘算:等10分钟,雨势减弱就进山,雨势照旧则另作打算。是上天眷顾还是大山诱惑,10分钟后,雨滴敲打车棚的声音果然减弱了。

   

2.韦伯溪小径(WEBB CREEK TRACK)

    8:40上路,踩着石头走过韦伯小溪,才发现上游架着一座吊桥,后悔没尝试。不过没关系,路线图标明,小径将几次跨越小溪,走吊桥的机会肯定少不了。

    路很宽,估计是百年前走牛车的,路边修好的排水沟已被泥土填满,雨水堂而皇之地在路面上流淌,裸露了石头填满了坑洼。林子很深很密,几乎感觉不到外面的世界,水滴打在阔叶片上的滴答声,落在针叶上的沙沙声,林鸟鸣叫的锵锵声以及登山杖落地的咔咔声,混成一组奇妙的森林交响。

    8:57走到韦伯小溪和莫斯小溪(MOSS CREEK)交汇处,一个90度转弯,小径变窄,坡度陡增。没走多远浑身冒汗,脱下雨衣着短袖T恤再次穿过韦伯小溪。这回我选择了吊桥,悬在峭壁上的两根铁索,吊着仅有半米宽,铺两条木板,架侧护铁网,只允许单人通行的小桥。在几十米高的空中左摇右摆,在布满细雨的峡谷上空听溪水喧嚣。

    走过了几座小桥,转过几个山涧,小径离开谷底沿着一侧山壁开始盘桓。路上现出了石砌的台阶,凿在石壁上的台阶。台阶很高且间距没有规则,我尽可能调整步伐,像刘翔跨栏一样算好步点,摆动手臂,走到台阶处用手杖撑好受力点,手臂和腿同时发力,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度。

    林子里很暗,石板泛出油亮亮的光,一个个水洼映出叶的影,瞬间又被一串串涟漪搅碎。很难想象这是百年前凿出的路,为了漫山的贝壳杉(KURI)还是黄灿灿的金子,反正极目之下只有碗口粗细的杉树及不见踪影的矿坑。好在会玩儿的新西兰人没让古道废弃,在她的沿途设立了若干露营地,好事的城里人把这里变成了乐脚的天堂。

    我经历过多次雨中走山路,费了许多笔墨描写过饱和的森林,今天也不例外,蓄满雨水的叶片,时不时把重重的水珠洒下,帽檐上总有一颗晶莹的水滴,慢慢地晃着,优美地落下。我喜欢这种情调,乐意和眼前不断出现的宝贝儿对话。

    这时段上山的好像只有我,在山上过夜,此刻下山的人到是络绎不绝,有带孩子的父母、结队而行的年轻人、更多的是把笑声洒满小径的大妈,相互让路时免不了一阵寒暄。我就纳了闷了,一把年纪了,好端端的不在家里抱孙子,在广场上跳舞,在邻里间搬弄点家常,却跑到大山里淋雨遭罪。设身处地想想,我也同样。

    大妈的笑声走过,林子里又恢复了平静,相机没有带改用手机拍照,但表面挂一层水膜,手也是湿的,每打开一次页面都要费好大功夫,成功率也大打折扣。

    这是条百年前为伐木工、采矿工运送给养的小路,路边广告牌有一张当时牛队的照片。如今凿在岩壁上的台阶又光又滑,石砌的台阶多处被冲毁,算好的步点时常被打乱。

    走过了青石板,转过了白石崖,森林渐渐隐去,石台阶被缓缓的山脊取而代之,与人同高的灌木林被云层压着,雨水毫无顾忌地漫天浦洒,裸露的胳膊被冷雨冰的发麻,后背、额头却在冒热汗,帽檐上挂着的小水滴变成了成串的水注。

    10:40来到海拔700多米的一处平缓山脊,路标引我走上通往密林深处的木栈道,小路在林中蜿蜒,似云雾缭绕的回廊,我驾一叶小舟走在烟雨茫茫的芦苇丛巷道,眼看着要撞上树墙,峰回路转,小路又送我一段新的历程。拐过几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几十米的能见度让我看清山坡上有一座木制平台,平台上有一座秀丽的建筑,正是我要找的小木屋。

    尖塔山木屋(PINNACLES HUT)属新西兰环境保护部直接管辖,可供80人落宿,建筑相当气派。宽敞的门厅,设施齐备的厨房、厕所、(冷水)浴室、烧烤区,外观看与山下民房无异,但身处孤峰密林被云雾环绕,平生几分仙气。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区区7公里登顶之路为什么要走两天,人们到此不是赶脚,而是享受驻在云雾中的意境。三五好友山上小聚,喝着雨水吃肉,伴着山风神侃,数山腰云朵,看平原落日。

    我走进门厅查看地图,管理员好奇地从玻璃门后面走出,显然这不是游人到访的时间。我说要登顶,他问要不要在这里住,我说今天下山。虽然诧异,但看我一身傻气他不再多说,领我穿过错落的玻璃门来到后院,告诫了若干注意事项,指明登顶的路。

3.雨中的尖塔峰

    10:50走上尖塔峰小路(PINNACLES TRACK)。山风骤起雨丝刀割似地横行,我忙穿上雨衣,弯腰迎风而去。路两边齐腰深的灌木林中,现出几株高高的枯树干,是松树还是贝壳杉分辨不出,按中华古训,树秀于林风必摧之,看树干直径,观察高山气候、土质,大树应有上百年树龄,风不会等到其年富力强时摧之。雷电袭击也不会这么彻底,满坡高树(不包括倒下的)无一幸免,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来自山外的病毒侵袭,我明白了农林部为什么耗费那么大的力气,在所有的山口设立消毒站。

    坡很陡,陡度超过我爬过的任何一座大山,简单地说,直线上桓是不可能的,但踏着修好的木台阶走就容易多了。心里暗生抱怨,走台阶登顶算什么本事。FRANCK竭力推荐的险峰不过如此。也许我走错地方了,看伙伴们发的照片,赤膊站在巨石峰顶煞是威风。一段段Z型台阶走过,烟雨中似乎看到了峰顶。

    走到台阶尽头,绕过一片巨岩,朦胧中更高、更陡的石峰现在山脊的另一边,我顿时明白了尖塔峰的含义,它是一座立于山巅的尖塔,又是一柄刺破云雾的利剑。真正的难度就在眼前。

    走过几十米山脊来到尖塔峰下,一座直立的铁梯送我攀上第一个平台,抓着钉在石壁上的铁钉上攀,登上第二个铁梯,又攀着岩缝一步步攀上云端。

    一株枯树旁有一座四五米高的巨岩,想必这里就是塔尖,我踩着岩缝抓着石棱,一点点爬上巨岩,坐下来喘息片刻,才发现更高的峰顶还在前面。

    麻烦来了,我下不去了。湿漉漉的岩壁无着无落,能上来简直是个奇迹,现在往下出溜可没那么简单,一失足将落下无底深渊。我定了定神,把背包、手杖扔下去,全身匍匐在石壁上,默念着有上就有下,天无绝人之路的古训,靠身体的摩擦力,一寸寸蹭下了悬崖。整理好行装准备下一个攀登,遇到一对搀扶下山的情侣,他们想必是看到我的窘态,发自内心地安慰了一句:

    “这鬼天气。”

    借助一道道呲牙咧嘴的石缝,一个个钉在石壁上的铁钉,终于来到木制峰顶平台,站在这里应该看到延绵的山脉和壮丽的东科罗曼多海岸线(CROMANDEL COAST),看到无尽的黝黑森林和豪拉基平原翠绿的万顷牧场。可现在,眼前只有缭绕的云雾和填满峡谷的稠密雨丝。

    平台依托的是座两三米高的石壁,那里就是塔尖。没有丝豪犹豫,我卸下背包,再次施展攀岩缝的绝技。

    2016年4月17日上午11点25分,我登上了海拔759米尖塔峰。

    此刻我骄傲,北岛又一个制高点载入我步行的史册,此刻我惭愧,在大自然面前人竟如此渺小,一点点障碍足以产生止步不前踌躇,一点点烦恼,足以催下痛不欲生的眼泪。

    风疾疾雨凄凄,好容易打开手机照了几张得瑟的自拍,然后坐在塔尖眺望山谷,风走过,填满山谷的雨丝被吹的疏密有致,似一道道接受检阅的旗仗,又似张弛前行的滚滚波涛。

    想象不出新西兰人的心态,私立学校竟然选择这种地方,带着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落宿山顶,攀登悬崖。

    下悬崖时,小腿肚有抽筋的前兆。老毛病了,不必惊慌,走到舒缓的山脊,放松一下就好了。拿出了仅存的鸡腿,在雨中且行且嚼。遇到几拨上山人,我总是逆人而行,一个十足的异类。

    一身冰凉驱走了另辟新路的好奇,步履匆匆似乎没发现分叉的路口。罢了,原路返回,今天只是练习一。

    下午2:30回到泊车场,打开背包,里面的干衣服全部湿透。无奈何,穿着湿衣忍着饥寒开上走出峡谷的路。

 

2016.4.22.於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LANTAO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妮HU' 的评论 : 对不起,才看到你的回复,谢谢鼓励。
简妮HU 回复 悄悄话 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