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兰,随手捻几片草叶与朋友共赏
正文

奥克兰的酷庞(三)

(2014-05-20 18:49:03) 下一个

夏日星空
 

        2013.12.14. 阴,局部有雨。预订了晚上8点到奥克兰天文馆看“星相”,故安排了半天的活动:去公园;吃印度餐;看星相。

 

1.伊甸山公园

下午3点从家里出发,烈日当头(入夏来的最高气温27度),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气预报肯定搞错了。

15分钟后抵达伊甸山公园,在山脚下,真下了几个雨点。本来计划把车停在山下泊车场徒步上山,因为下雨只好一路开上去,可到山顶时又是一片阳光明媚,不知刚才的雨点来自哪里。登高远眺,奥克兰西部上空,有一片奇特的“蘑菇云”,我用相机拍下这一镜头。第二天得知,这片诞生于西区的蘑菇云,制造了一个几百公里长的雷暴带,给局部地区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伊甸山位于奥克兰市中心以南5公里处,是一座死火山,中央处有50米深的圆锥形火山口,最高处海拔198米,是奥克兰市的第二高峰。十二世纪时起,这里就是毛利人的居住要塞,据说有毛利人遗跡开放参观,但我们没发现。山上有一个楞锥形的地标,地标前有一个大铜盘,上面铸着从这里到世界各主要国家首都的距离。奥克兰到北京:10407公里,是圆盘上被摸得最亮的地方。可见中国人不仅来得多,而且保留了所到之处,带不走的就摸一把的习惯。在国内任何一个景点,铜像、石雕甚至古树无一不被摸得油光铮亮,据说这样可以把某些好运或福气带走。

伊甸山的山顶上设置了瞭望台,可一览整个美丽的奥克兰市中心,俯瞰壮观海景及两大港湾。奥克兰号称建在火山口上的城市,周边有40多座火山,伊甸山為其中一座,但它已休眠28000多年了。站在火山口想象它喷发时的壮观,居记载火山爆发时所吐出来的岩浆覆盖面达6平方公里,喷出的岩浆为一亿六千万立方米,可装满32400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

照了几张相,沿步道下山、上山走了个来回,山太小,步道太短,回到泊车场还不到5点。老伴提议,去中央公园转转。

  

2.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位于奥克兰市中心,1840年,毛利族纳提华图阿部落的毛利人将这片800公顷土地卖给当时的新西兰政府。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一片公众绿地,奥克兰市民的休闲的好去处,举办大型活动的好场所,每年的圣诞新年音乐会;“澳新军团日”纪念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1850年,时任总督要在这里盖国会大厦(当时奥克兰是首都),但由于当时的总理不给拨款而作罢。中央公园内唯一的大型建筑是始建于1852年的战争纪念馆。1869年开始,原建筑物归新西兰皇家学会的分支机构- 奥克兰研究院所拥有,成为新西兰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其南太地区馆和新西兰鸟类馆十分著名。位于三层的“百年纪念街”描绘了早期奥克兰的岁月风景。毛利文化馆内有建于1836年的长达25米的毛利战船(独木舟);有建于1878年的毛利人议事堂,堂内的雕刻相当精美,该议事堂是由新西兰北岛东南部的泰晤士河畔迁来的。

1929年历史博物馆改建为战争纪念博物馆,1960年扩建为D字形结构的古希腊-罗马式建筑。主要为纪念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阵亡的新西兰官兵。约有一万二千人的名字刻在三层的纪念堂墙壁上。

奥克兰战争纪念馆是新西兰最重要的博物馆及战争纪念馆之一。这座博物馆不仅怀揣着奥克兰地区的历史,还蕴藏着新西兰的历史、自然历史以及军事历史。更准确地讲,这座博物馆是战争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综合体。

2003 - 2006年,在不破坏原有外部整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改建,将一个巨大的桶形建筑嵌入到原有的建筑中。当你远望这组建筑时,很难觉察到它的变化;当你步入这组建筑,不禁会惊叹它已经实现了新与旧间融合的壮举。一个当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应该全身心地去感受原有建筑的精妙,将这种精妙迁移到新的设计方案中,使对原有建筑的任何改变和增加都与固有风格一致,将新的工程掩盖起来,从而给人以幻想,仿佛它一直矗立在那里。这样做确实更好地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庄严,也给新建筑提供了一个展示庄严的机会。当整个改扩建工程竣工之际,人们感觉新增加的结构,却有19世纪建筑的味道。这不得不归因于博物馆决策层和主设计师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各种法律约束的认同、理解和运用,对原有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全面认识。

随意遛达,不经意间来到了公园内有百年历史的花房,这是由两间面积不大的玻璃暖房为主体结构的宫廷式院落。院中有一水池,池内有浮萍、金鱼,水池的四角,各有一哥特式雕像。

生活在新西兰就免不了常年和花花草草打交道,我家的小小院落,一年四季都有鲜花。但走进花房,我还是被这多彩世界瞬间融化。调好微距档位,忙不迭地拍了起来。虽然没带微距镜头,拍出的片子有点不尽人意,但我是用心与花草枝叶在交流、倾诉。

这里大部分是我叫不上名字的草本植物,顶上吊着,墙上挂着,地下长着。漫步期间,尽情地享受着嗅觉美餐;姹紫嫣红,你的视觉不可能不被光怪陆离的色浆所指染;我努力地静下心来,对焦一个花芯,摄下一片色彩,待后期制作时再剪裁。一张、一张,不挪脚就可以平拍、仰拍、俯拍出红芯、黄芯、紫芯为焦点的多幅画面。不知不觉消磨了和爬伊甸山同样的时间,眼睛虽疲劳但更加贪婪地透视叶片的后面,花蕊的里面;鼻子醉歪了但仍然上下左右地搜索香源;调焦的手指发酸但依然配合着镜头一次次机械地旋转。

 

3. 夏日星空

        晚上630分,到预约的印度餐馆用餐,这也是我们买的一个酷庞。先上了一份咖喱裹的炸洋葱圈,主餐一个羊肉,一个鸡肉,两张馕加一碗米饭,两瓶印度啤酒。结论是:吃了不饿,过后也不想。

        晚上8点,来到位于一树山公园的奥克兰天文博物馆看星相,我从未去过任何国家的天文馆,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奥克兰天文馆是只“小麻雀”。

走进天文馆大厅,仿佛置身于太空仙境,太阳系模型、各行星自转自控模型、月蚀演示模型及人体在各星球视重演示模型等等,玲琅满目。光学演示、电子板演示、数字块演示,令你目不暇接。各种照片,太空陨石残片及宇航员太空服实物展,详尽地介绍了人类研究太空、涉猎太空的幕幕历史。我讲了30多年牛顿引力场;可以大篇幅表述牛顿力学体系的哲学意义;以各种手段推导开普勒行星定律;演算出同步卫星轨道;火箭发射的各种逃逸速度及利用恒星间视察计算地球轨道,但在这些貌似简单的模型和实物面前却感慨万千。我由衷地羡慕那些自如玩耍于模型丛林中的孩子们,老伴站到重力在不同行星视重演示台上时,一个小姑娘,一边帮忙操作,一边喋喋不休地为老伴讲解。老伴很认真地听她讲,可她哪里知道,眼前这位大妈,就是靠计算这些玩意儿吃饭的。

星相馆是一座360度角观赏太空全景的电影院,是由一位华人捐助的。来这里看星星是老伴多年的愿望,也是小时候留下的遗憾。我本来想象的是看一部全景电影,感受奇妙的科幻世界,先进的放映设备与环绕声音响,能为我带来神奇的多维景象体验,或者享受一次观看满天繁星的愉快经历。

我错了,最起码今天我错了。坐在几乎仰卧的位子上,有满天的繁星但经历并不愉快。我对星星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北斗七星”的神话故事水平。第一次谈到星座,是刚结婚时老伴在一个满天繁星的夜,和我聊所谓的“星移斗转”,即天上的星座随不同季节的变换,南北半球星相的差异。今天坐在这里,只看到漫天的星星点点,天文馆专业知识丰富的讲解员用激光笔点点划划讲解着星座。一会儿一条条红线把几个亮点联在一起,一会儿用一个卡通画把星座象征的形象浮现在天幕,有“猎人”、也有“猎犬”;一会儿转过一个角度读一颗星,再把它放大。讲解员引导大家一起探索神秘的宇宙,星系,恒星,新星,行星,一边讲解一边和观众们一起讨论。我只觉得眼皮发涩,昏昏欲睡。老伴倒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感慨颇多:

      “和预期的完全不同,不是简单地在特殊银幕上放映一场关于夏日星空的电影,而是趣味横生的互动。讲解员一定是专业人员,而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和观众融为一体的形式别开生面,远到几千万光年近到月亮,好像都是他的收藏,人还不失幽默。开讲之前我就在看那靠近天球中心的猎户座,这是一个在南、北半球都能见到的星座,尤其是猎户的腰带,在天空中总是那么耀眼。当年读书时,在岁月更替的寒冷冬季,是新年期间也是期末考试的日子。多少个夜晚都是仰天看着星星,踏着厚厚的积雪,背着沉重的书包(比书包更沉重的是考试),往返于寝室和教室。黑洞洞的天空繁星点点,“猎户”和“仙王”总是在那冷冷的看着地上的冰雪世界。那种清冷和无奈至今记忆犹新。从门票的价格可以断定,这个天文馆重在教育而不是盈利。白天时间都是孩子们的,只有晚上有成年人场,大部分也都是带孩子来。在这种环境,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

现在一谈到星座都是关于玄学,我很奇怪,几个看上去有固定形状,实则相距几百万光年甚至更远的恒星,怎么会影响到小小地球上出生的人?还会决定命运? 再说现在的星空和几千年前希腊人看到的多少也有些不同,怎么能用那时的时间计算现在的事情?”

       室内放映结束,讲解员带大家来的室外。公园的绿草坪上已经摆好了两架望远镜,虽然已是晚上九点了,但天还没完全黑下来,大圆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当空,漫天只有十几颗星星。从望远镜里可见金星呈月牙状,垂在西边一角,讲解员说它正慢慢落下。要看更多星星,大家要耐心一点,等到天完全黑下来。

这个酷庞是一堂天文课,学到许多新东西。值,超值。

     

       2013.12.17. 於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