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兰,随手捻几片草叶与朋友共赏
正文

两个“世界”的对话(二)

(2014-05-19 14:52:40) 下一个
引子
1638年,伽利略发表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书中仍采用三人对话的形式。
第一天,讨论了固体材料的強度,反驳了亚里士多德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法则。
第二天,讨论了內聚作用的原因、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強度。
第三天,讨论了落体运动律,介紹发现落体定律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天,讨论了拋体运动,用研究落体运动的方法來详尽地研究拋体运动。
仿照大师的模式我也设计了三个人物:移居国外近二十年的老移民;刚来的新移民及老师。新老移民代表两个不同的世界,时儿对立,时而又有交集。老师,是他们共同的朋友,推崇伽利略的科学哲学思想,是一个中立的倾听者。
第一天,关于“移民目的”的对话。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咖啡馆。
老移民:来这么久了,感觉还好吗?
新移民:一开始还好,现在感觉很不好。语言不通,行动不便,朋友不多。虽然有精神准备,但还是觉着孤独无助,恍恍惚惚的。听朋友讲了许多故事,更觉着心猿意马,食不甘味了。
老师:现在的移民不比二十年前。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想不知道点什么事都很难。任何一个准备移民的人都会作大量的咨询和网上检索。目的地的文化、教育、交通、历史、居家环境及气象地理都会了解的非常透彻。对生活在异邦的辛酸苦辣,早已超过“略知一二”的水平。即便如此,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完全适应下来,仍然是件相当困难的事,还需要时间。
老移民:你这是“新移民幻觉综合症”,我们都经历过,很正常。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听说过别人的许多故事。有些是确有其事,有些是或有其事,有些则是道听途说的幻知幻觉。不必介意,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困难,我可以帮忙。
新移民:具体困难说不上,只是觉的吃的不对味,穿着不得劲,住的不舒服,睡的不踏实。虽然也能看到国内的电视节目,但感觉也和在国内时不一样。
老移民:这就不对了。不敢说这里的食物百分百都是绿色食品,但这里是地球上仅存的几个吃的安全,污染最低的地方。穿衣打扮只要舒适就好,没人评论也没人注意你。你住在豪宅区,环境好,房子大,还说住的不舒服。我有点confused了。
新移民:你没觉着这里的猪肉有怪味,羊肉没膻味,蔬果和国内的也不一样。住的房子很大,但老公不在,总觉着空落落的。
老移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鱼肉蔬果与原居地不同很正常。我们只有适应的道理,绝没有改变的可能。少了家庭的温馨,空间越大越冷清,这也是事实。可这一切又能怪谁呢?这不是自己选择的路吗?
老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为什么要离乡背井,而且是前仆后继,走一条陌生的、不明前途的路呢?依我的经验,无非是三种可能:一,不满足原有生活、工作现状,换个环境争取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二,让子女融入西方的人文环境,接受先进的高等教育,让他们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三,在原居地生意做大了,钱赚多了,麻烦也多了,故需要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有前两种心态的移民,会勇于面对困难,不怕挫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第三种心态的移民,走到哪里都会感到不适,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了。
新移民:我也没有把这里看得一无是处。比方说,我们现在喝的咖啡,就是价廉味纯。这里的蓝天白云,新鲜纯净的空气,也是原居地不能比的。我的确不缺钱,用不着为了生存去打工。但我也来这里一年多了,按说也该适应了。可我却总是觉着事事不如意,处处不顺心,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我在巴士站等车,一位KIWI老奶奶关心地对我说,“高兴点姑娘,天气这么好,为什么不高兴呢”?
老移民:你一来我就认识你。一年多的时间,你回国四次,在这里生活不超过半年。我觉着,你的问题就在于不安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别怪奶奶管闲事,我要是看到身边的人整日阴沉着脸,肯定会不舒服,也会忍不住劝她几句。
老师:不安心,何以安家。以过客的身份看问题,肯定有偏差;以住五星级宾馆的心态体验生活,肯定不如意。再说,这么频繁的变更,对孩子的教育,也有极不好的影响。安下心来慢慢适应,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乐于管闲事。出交通意外了,有人会主动帮你做“目击证人”;车子抛锚了,会有许多车停下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有一次我在90哩海滩,车子陷在沙河里。天快黑了,荒郊野外没有人烟,车上又有老人孩子。正在我一筹莫展之时,一辆车子路过,三个年轻人主动下来,先帮我推车,又跑到几公里外的农场找拖拉机帮忙,前后忙了三个多小时。事后我要给他们报酬,他们说什么都不要,最后我以“喝杯咖啡的名义”把钱塞到他的口袋里才作罢。
老移民:如果生活态度不积极,你感受到的只能是时时不自在,处处不如意。刚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绰号“事先生”。他总是看不惯“司空见惯”的事情,东西不好吃;水不好喝;公交车没站名;当地人傻乎乎的没心眼,等等,等等,他能挑出一大堆这里的毛病。开口闭口总是“我在原居地的时候,如何如何”。于是乎,他不学英文不开车,不找工作也不做生意,其结果可想而知,扔下老婆孩子,一走了之。
新移民:这里没有穷人但有很多懒人,很少恶人但也不缺坏人。前几天,我的邻居被盗,丢的东西也让人匪夷所思。除了一些贵重物品外,还丢了两条从国内带来的香烟,但抽屉里的人民币现金却一张不少。很难理解,这是什么水平的贼人。
老移民:这里的贼人,胆子很大但水平很低。他们抢包但很少偷包;他们破门但很少碎玻璃。入你们邻居家的贼,一定是认烟不认外币的“小毛偷”。不过你要小心,他们一旦得手,尝到甜头,肯定会再顾茅庐的。
新移民:太可怕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各种媒体也总报道一些偷东西抢包事件,弄的人心惶惶,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老师:治安问题是当今时髦的世界性问题。和其他国家比,和国内比,这里的治安根本不算问题。君不见国内的防盗门,家家必备,防盗窗装到六楼;君不见罗马的公交车上图文并茂,用八种语言注释的防扒窃广告。而我们这儿,庭院开放,门窗没有铁栏杆,甚至银行商店也没有世界各地通用的防盗措施。学学阿Q,五十步笑一百步,我们这儿,还是安全的。
老移民:这里的小偷傻,但警察更懒。有位朋友家被盗,报警后四小时警察才到,例行公事问几个问题,让他添张表格就算结案。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保险公司会根据警察的笔录给你赔偿。
老师:深究一下,这是个法律问题。一位警察朋友曾无奈地跟我说,他们也没办法,抓到小偷,到法官那也得无罪开释。西方法律过多强调人权,也就过多保护了坏人。我们市中心新建成的监狱,条件堪比酒店。有电视、台球、乒乓球台。犯人想干活就给报酬,不想干活也有饭吃,每天晚餐后还有甜点供应。我们无力改变这些陋习,但我们可以告诉社会我们渴望安全生活的诉求。尽量少招财炫富,低调为人。一旦遇事,也无需紧张,先保证自身安全,再寻求法律保护,保险赔偿。
新移民:我总能感觉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我的邻居,一个七十多岁的欧裔老太太,经常过来串门,顺便送点小礼物。当然,我回赠的比她给我的更多。有一天她送来一块亲戚农场自制的奶酪,告诉我说,这是纯本地产品,绝不是“made in china”。我知道她无意伤害我,但我心里仍然不快,马上回敬她说:“亲爱的,你身上的真丝坎肩就是中国制造,我送你的时候,你不是很激动吗?还到处炫耀这是来自丝绸之乡的真货”。她知道冒犯了我,马上道歉。我嘴上说接受她的道歉,但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很多当地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出言伤人。是无知还是骨子里的自傲。
老移民:这的确是个问题,有些当地人无知且自负。你困难的时候她很热心的来帮你,因为她觉得有义务把文明传授与你,她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把所有青菜放到一起煮两个小时;她会很认真地告诉你,沏好的铁观音茶里应该放糖加奶。当她发现你住的房子比她大,开的车比她好时,他就会说三道四,表现一副酸葡萄心态。当然,大多数当地人还是相当淳朴友善的。
老师:歧视是每个层次的华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个不可调和的,双向歧视问题。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文明程度的差异。“白人至上主义者”认为近代文明是他们创造的,所以他们理所应当地优越于其他族裔;“毛利本土主义者”认为,这片土地是他们发现的,其他族裔理应让他们三分;“华人极端主义者”认为,我们有灿烂的历史,富有的现在,我们勤劳、聪颖。我们要雪近代史上的耻辱,追讨百年前的不公。美利坚遇到借新债还旧债的尴尬,欧洲也临近银行倒闭国家破产的窘境。终于到我们说话的时候了,所以理所当然地歧视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族裔但并非自己一派的人。显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狭隘的利己主义观点。
各族裔大融合是理想国的神话,文化的差异只能顺应但不可调和。我们应做的是自制、自律,不欺人亦不被人欺。好在这里的最大的族裔矛盾是毛利裔和欧裔,与其相比,其他族裔相互歧视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和世界其他国家比,我们还是很平和的。
第二天。关于“子女教育”的对话
某年某月某日在老师的数学教室
老移民:谢谢老师,我家老三参加澳洲UNSW数学竞赛,得了distinction,学校还给她发了奖。
新移民:我家孩子几乎每天都被老师表扬,可他的水平我知道,没他老师说的那么好。丢三落四,考试从没拿过满分。
老师:学校的老师都这样,总是鼓励学生,总是以学生个体为轴,纵向比较。你比昨天有进步就该表扬。“你就是你,你和别人不一样”。
新移民:这里学校学的数学太简单了,四年级的孩子加减法竟然查手指。
老移民:我也有同感,我家孩子从Y1Y8。书包里就从没有过教科书,平时很少有homework,假期也是零作业。
老师:没有课本,是这里学校的特点。学生虽然没有课本,但是老师是有统一的教学纲要的;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多少因学校而异,但决不超过学生心目中的可接受范围,当然也有些学校是什么作业也没有。
我引一段国内教育专家论文:“1999年,新西兰教育部在小学数学阶段引入了运算能力项目。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经成为新西兰全国范围的一个数学专业发展项目,覆盖了新西兰所有的小学。数字框架是运算能力项目的核心,它由策略和知识组成。运算能力项目通过诊断性访谈来进行评价。有研究证明:运算能力项目有利于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阶段算术教学中渗透代数思维,注重小学生的代数思维”。很显然,这位专家在褒奖新西兰的小学教育。
新移民:很难理解。倒是看到孩子拿来家的几张小纸片,四年级学生做小数,分数运算,没看出来“算术教学中渗透代数思维”。
老移民:小学如此,中学也一样。我家老二,明年就要考大学了。整天还是不紧不慢,每天下午三点钟放学,homework用不了半小时。要不是在老师这补习,真不敢想他能混成什么样。
新移民:教育如此糟糕,“为下一代的教育而移民”,岂不成了笑柄。
老师:考虑问题不可以极端。这里的教育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的自我价值,从中学教材上分析,本地的教材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少多少内容。但老师授课时,却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他的心理标准是学生的平均水平。故从不过多地归纳、过深的演绎教材的内容。他或许会关注很差的学生,好学生自有管理好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绝对是私人问题。
老移民:奥巴马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四次提到中国。在多个公开场合把中国的崛起比做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卫星时代”(苏联率先发射卫星,引发美国上下的危机感)。他认为中国在科研、基础设施、教育和贸易四个不同部分超越了美国。针对教育领域他说:“中国和印度等国已意识到,它们在作出一些变革后将能够在新世界里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所以,他们开始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更早和更长时间的教育,更加重视数学和科学”。美国总统都这么说,是不是可以认为“东风压倒了西风”,中国的中学教育领先了世界。
老师: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崛起,谁也不敢视而不见大中国的成就。但奥巴马是个演说天才,更为重要的,他是美国的民主党人总统。他有义务唤醒美国人的民族自信,拯救美国的经济颓势。千万别被他忽悠了。我不相信让十几岁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换来的成绩是“领先世界”;我不相信从小学开始进行奥林匹克专项培训,层层选拔,最后让几个皎皎者和西方的业余水平中学生比赛,拿几块金牌是“领先世界”。果真如此,每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诺贝尔奖,都该被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人收入囊中。
教育是国家之本民族之精粹,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不着别人刺激我们。在西方宽松的环境中,让我们的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再适当适时地加以约束辅导,让他们先做好孩子,再做好学生,然后考好成绩,读世界一流的大学。
     
第三天。关于“择业创业”的对话
某年某月某日在老移民的饭店
新移民:好大的排场。在这么繁华的地段,这么豪华的餐馆,你竟然开了两家。不可思议。我的好多朋友开店就赔钱,干几年就不干了。
老移民:为移民而创业和为创业而移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意在移民故心不在焉,不做市场调查、不做专家咨询、不做商业检索、不量力而行,失败是肯定的。后者是为生存、为发展而创业,入行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有前车之鉴、有专家指引、有勤劳辛苦为伴,所以成功也是必然的。
老师:的确如此,看看这家餐馆,就能说明问题。不说老板打工十几年,从takeaway做到中等餐馆最后到高级餐厅,做了大量的咨询和资金准备,光是为了解中餐在西方世界的品位、口味,她就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游历了澳洲、欧洲和美洲,吃中高档中餐,遍访成功人士,制定出一套不失中餐传统又迎合西人口味的菜谱。生意做开了,又不失时机的盘下另一家店面,成功地把中餐推到高档消费群。
新移民: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看到别人做好什么,我也心动,可考察一番就发现没那么简单。投资公寓,有人说公寓不升值;投资house,有人说回报率不高;盖新房,有人说资金量投入大,市场波动也大,风险很高。开咖啡厅耗体力;开超市费精神。什么都不干,够吃一阵子;生意做砸了,赔上一辈子。
老移民:什么都干不了,只好去打工了。省心保险,福利优厚。
新移民:我孩子还小,脱不开身,再说也没到给别人打工的份。
老移民:那你就什么都别想,专心做你的神仙好了。
老师:有相当一部分人,干什么都顾三虑四。谨慎小心是应该的,但困难束缚脱不开身,也是很痛苦的。更有趣的是,这些人周围往往有一群关心他人超过关心自己的朋友。我称他们是“懂先生”,(他们什么事都懂)和“不先生”,(遇事他们先说“不”)。你买车买房,他说你没拣到便宜;你投资生意,他说商海风大浪急,你会翻船。
新移民:他们也是热心人,好朋友。他们替你操心费神,参谋议事,在不熟悉的新环境下,交这些朋友不是很有必要吗?
老移民:不是不交朋友,是不要让朋友过多地干涉你自己的事。自己的路自己走,别让别人扶着,更不要被别人档着。有一位在原居地很成功的朋友,移民后什么都不知道,只能依赖朋友。结果开饭店赔钱,盖房子卖不出去。呆了几年,铩羽而归。
老师:“遇事找专家”。这是我经常跟朋友说的一句话。买卖房子找中介,身体不适找医生,遇到麻烦找律师、会计师,子女教育找老师。切记切记,“遇事找专家,花钱买保障”。
老移民:生活态度积极,创业心态向上,你会发现有好多机会在等着你,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像那些朋友说的一样,“什么事都别做,做什么事都不成”。
老师:的确如此,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我有一位画家朋友,出国前已小有名气,但刚来时没人认识他,也没人欣赏他的丹青艺术,他只能打零工糊口。但他从未气馁,坚持作画。终于有一天遇到了当地的一位音乐家,惺惺相惜,音乐家马上意识到这位中国画家的潜力。于是乎,音乐家为画家举办了一场专题音乐会,即以画家的工笔水墨画“狮子”为背景,用交响乐团演奏影片“狮子王”主题曲。这场音乐会在主流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洋人开始欣赏他的画收藏他的画。所有人都觉着他成功了,可是他却认为,墙里开花墙外香,花的根还是在墙里。他又回到国内与企业家联手,先后开创了三所个人艺术馆,又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然后又面向世界先后在新西兰、法国(筹建)开设艺术馆,在多个国家举办画展。前不久他告诉我,他的画作即将在罗浮宫展出。
新移民:太了不起了,但这也太夸张了,谁能copy呢?
老师:人与人不同,故不可简单类比,但我们要copy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事事向上的精神。有了他就有了立业的基础。有一对夫妇,文化水平不高钱也不多,他们量力而为买了一间takeaway。辛勤劳作十几年,原来的小店变成了豪华大餐厅,周围的房产也都被他买下。现在每年的租金就过百万,可他们夫妇,却依然一个做厨房,一个做前台地忙碌着。
新移民:很受启发,从现在开始,搜索信息,为开创自己的事业“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老移民: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的实力。祝成功,干杯!
第四天。关于“养生健身”的对话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综合游泳馆。
新移民:这里的条件太好了。可以做健身操,可以随意使用健身器械,还可以游泳,还这么便宜。
老移民:这很正常,这是个崇尚健康的国度,这里的体育设施,都是由国家补贴,让全民享用的。
老师:以我家为中心,五公里范围内,可以包络三个高尔夫球场,三个综合健身中心,一个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足球场,网球场,篮球馆,羽毛球馆,应有尽有。各种规模的健身房充斥着每座公寓。你在任何时刻出门,都能看到跑步锻炼的人,骑自行车锻炼的人,推婴儿车跑步锻炼的人。新西兰四百万人口,美洲杯帆船赛、英联邦运动会、奥运会、世界杯橄榄球赛、世界杯足球赛,都有出色表现。
新移民:锻炼是好事,可大冬天穿短裤打赤脚却令人不可思议,不得病才怪呢?
老移民:很正常,中、小学生校服都是短裤。好在这里的冬天也不算太冷。去年外出旅游,领我们爬冰川的导游,上身穿着羽绒服下身着短裤,那可是零度以下的冰川。
新移民:我发现一个问题,这里卖营养品的商店,大部分是我们同胞开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健身养性主要靠食补药补,洋人只讲究运动。
老移民:一般地说这种讲法是对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我们的同胞也开始运动了,你我在这里见面,本身就说明问题。
老师:我一周五天来这里健身。一,三,五,跟着教练做杠铃操(bodypumps),台阶操(bodysteps)以及拳击操(bodycombat),然后游泳。二,四练点器械然后游泳。值得骄傲的是,我打拳击的节奏,不比二三十岁的人差。在泳池里,蛙泳、自由泳、仰泳,我可以自如地游几千米。
老移民:我也很注重饮食的健康科学,我刚买一台新款豆浆机,每天都可以喝到各种豆类果仁混在一起的热粥,除了吃水果蔬菜外,还坚持每天喝苹果、胡萝卜、土豆混在一起打出的果汁。
老师:药补、食补、运动,从没有贴上那个民族特有的标签。如果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肯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新移民:我发现这里有好多韩国人,健身中心的告示都标有韩文。
老移民:不但在健身中心,在高尔夫球场,帆船俱乐部,足球俱乐部,都有很多韩国人。我们这个区是韩裔较为集中的区域。
老师:但绝对人数也没有华人多。这是一种族风,一种令人敬畏的习惯。做事有狠劲,有韧劲。韩国六千万人口,体育竞技方面,敢和大中国叫板。就在这个游泳馆几乎每天都有韩国教练教他们的同胞游泳,假期时每天都要占据两条泳道。大人学,孩子也学,年轻人运动,老年人也运动。前几年,中国足球队刚刚庆祝自己30年来首次赢了韩国,接下来的亚俱杯赛,六间中国俱乐部队全线溃败。高尔夫球更不用说,其平均水平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国际业余女子高尔夫球的世界前两名,都是新西兰籍的韩国人,两个刚满14岁的小姑娘。
新移民:是不是他们很有钱,肯在这方面投资。
老移民:全世界都知道,最富有的当属中国人,你到赌场看看,从贵宾房到老虎机台,到处都是(染)黄头发的中国人。春节一到,赌场更是挂中国灯笼,写中国春联。你再到高级饭店,高档消费品商店看看,中国人多的不得了,钱花的让洋人害怕。
老师:所以,我们当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周围的同胞,强身健体,扬我大中华之神气。身体好精神乐观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很高兴认识你们,很高兴能与你们在不同的场合就不同的话题进行讨论。我认为,讨论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对话的内容还可以加深。让我们构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更多的同胞加入,畅所欲言,对话谋发展。
从物理学的观点來看,《新科学对话》的价值远大于《两个世界的对话》。伽利略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新科学对话》比我迄今为止所发表过的任何著作都好,……它包括了我認為在我的全部研究工作中是最重要的成果”。但是从天文学和捍卫哥白尼学说的观点來看,《两个世界的对话》在人类文化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卻是超过了《新科学对话》。
受大师的启发,我也准备写几篇“对话”。已经完成的有“两个世界的对话”及这篇“新老移民的对话”。自我感觉这篇比上篇好,但上一篇更有意义。所以把“对话一”投给文化节征文。其他的,自我收藏与友人欣赏了。
2011年7月19日,草稿。2011年8月19日初稿与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