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巴黎女人 都市生活 我读《悠悠岁月》(4)
安妮还在反思,大量的议论追问。
还是1968年,但是,戴高乐死了。
“有一阵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他在我们看来是不朽的。他的去世结束了五月之前的时代,我们生活中一些遥远的年头”
这有点像当年的毛泽东在老百姓心目中,以为他能活148岁,怎么就死了?可是他走了,开启了新时代
记得一篇分析五四运动的学术文章里说过,五四运动没带来什么民主与科学,带来的就是个性解放。
五月风暴后的法国,也迎来了疯狂的性解放。“昨天的各种羞耻感不再流行。。。《父母》杂志教导性欲冷淡的妇女们对着一面镜子刺激自己岔开的大腿。卡庞蒂埃医生却说学生首映来排遣可与烦恼,考虑三个人做爱”。。。。
安妮写了大量这样让今天的人依然人瞠目惊舌的实例。“一种女人的、生来处于劣势的感觉正在消失”
还有自由堕胎的权利,为这种需求的孕妇悄悄提供各种便利。一只压力锅,一台自行车打气筒就行。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正发生》基本就截取了了小说关于女性自由和堕胎权利的这一段。
生活好了,法国人开始到东方国家去度假,“他们希望世界上永远剩下一些不发达的国家,使他们能在想象中向后倒退”。
真是一针见血!今天,中国流行寻找千年古镇深山里的农村,大概是同一种心理。
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都远去了。现在是“消费社会”。
安妮家买了双门冰箱新的汽车换了彩色电视摄像机。
“五月的一切理想都在转变为物品和消遣。”
安妮家的记忆不仅仅只是照片,现在有了录像,有了影像。胶卷标签上写:1972——1973.
她开始厌倦教师的职业“成为教师是我心碎”。
父亲去世了。
《古拉格群岛》“像启示一样受到欢迎,散布着混乱并且使十月革命的的前景为之黯淡”。
“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向往乡村,远离污染、乘地铁、工作、睡觉的单调生活”
可是大城市依然令人向往。
35岁的安妮不满足还在外省工作,“就在那个外省的普通城市里衰老和四驱的想法令人伤感”。于是举家搬到了巴黎,应该是巴黎的卫星城。“一个周长40公里的城市,一块正在完工的土地上的一所简易房,像一个度假村,有一些以鲜花命名的街道”。
外省到巴黎,时间变得越来越快,一天到晚除了上课什么都没干,“被扔到一个只能驾车走遍的道路网弄得混乱不堪,因而记不清地理位置的区域里”。
受不了这种硬生生的翻译,我想,理顺了应该这样说:“被扔到一个混乱不堪的、只能驾车走遍却无法记住地理位置的道路网里”。
向往外省到巴黎的印象,除了时间变快道路复杂还有文化生活,带着孩子看埃菲尔铁塔和格雷万博物馆,坐船游览塞纳河。
是的,都市和小城镇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匮乏。
但是他们去的最多的还是购物中心,“分为三层,温度适宜,玻璃天棚下有一些喷泉和长凳”。
我们是什么时候有了购物中心的呢?
越南战争结束了。法国人不相信美国人居然失败了。
萨特死了。
安妮和母亲们热衷于讨论“私立学校教育的优点,学习德语,出去住一短时间学语言的用处,他们想让孩子进一所好大学,一个好专,一个好中学,有一些好老师”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孩子的时代取代了死者的时代”。是的,哪怕这孩子庸庸碌碌,哪怕死者都很伟大。
就这么进入八十年代了。家家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个实现了的梦想,这种社会成就压缩着时间,使老年夫妇更加亲密,他们将在这里一起生活直到去世。职业,婚姻,孩子,他们到了生育过程的尽头,现在被封闭在一些需要偿还二十年贷款的房子里了。他们用干零活和修理绘画,放置壁布来消愁解闷。”
安妮,我们的生活你都说中了,补充,还有守着苹果电脑写博客,躺在沙发看65寸智能电视。还有,中国人不欠房贷。至少不用二十年。
读到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