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Jun Xu, BM, MM, PhD

学习,分享,传播和交流健康的理念,知识和经验。
个人资料
正文

五输穴概述(ZT)

(2015-02-06 11:58:44) 下一个
五输穴概述

输穴,是十二经脉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3 输穴表























































































 










三焦




































































4 输穴主治特点

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荥主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井穴是十二经脉之""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

输穴:位于腕踝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病症。

5 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

五输穴

(一)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者,言起于任脉中脘穴也。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者,谓本经之络,散布流行,下则络于大肠,还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属肺直行之经也。

夫经络流行,循还无端。故手太阴之脉,必自足厥阴经之支者期门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属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至于中府、云门穴,下循臑内天府、侠白穴;从侠白行少阴心主经脉之前,下行肘中尺泽穴;从尺泽循臂内上骨下廉孔最穴,从孔最入寸口列缺、经渠、太渊穴;从太渊上鱼(句)入鱼际穴;从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终焉。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循行次指内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也。

少商惟针双鹅痹,血出喉开功最奇。

注:少商主治双鹅风,喉痹。以三棱针刺微出血,禁灸。

鱼际主灸牙齿痛,在左灸左右同然,更刺伤寒汗不出,兼治疟疾方欲寒。

注:鱼际穴,主治牙齿痛,疟疾初起先觉发寒,伤寒汗不出等证。针二分,惟牙痛可灸,余证禁灸。

太渊主刺牙齿病,腕肘无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风痰疾,偏正头疼效若神。

注:太渊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经渠主刺疟寒热,胸背拘急胀满坚,喉痹咳逆气数欠,呕吐心疼亦可痊。

注:经渠穴,主治咳疟寒热,胸背拘急膨胀,喉痹,咳逆上气数欠,呕吐心疼等证。针二分,禁灸。

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注:尺泽穴,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刺三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二)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又云: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又云: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

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大肠经循行经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见图四十二)。

注:从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言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也;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谓其支从缺盆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也。从扶突穴入下齿中禾穴,从禾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以交于手足阳明胃经也。

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少商中冲关冲少,少泽三棱立回生。

注:中冲穴,『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中冲、少商、商阳、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也。

三里三间二间,主治牙疼食物难,兼治偏风眼目疾,针灸三穴莫教偏。

注:三里、三间、二间三穴,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及偏风眼目诸疾,三穴并针灸之。三里穴针二分,灸三壮。二间穴针三分,灸三壮。三间穴针三分,灸三壮。

阳溪主治诸热证,瘾疹痂疥亦当针,头痛牙痛咽喉痛,狂妄惊中见鬼神。

注:阳溪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牙疼,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池主治是中风,手挛筋急痛痹风,兼治一切疟疾病,先寒后热自然平。

注:曲池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证。针五分,灸七壮。

(三)胃腑(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又云: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见图四十四)。

胃经循行经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注: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者,是谓由迎香穴上交颊中两旁,约过足太阳脉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阳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从巨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之地仓穴;还绕唇下,交会任脉之承浆穴,却循颐后下廉,复交本经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颊车穴,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合少阳经,循发际至额颅两旁之悬颅穴、颌厌穴,复交足阳明之头维穴下关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从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气舍穴,循喉咙入缺盆穴,下膈属胃络脾,散布脏腑。

其直者,从缺盆穴直行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内廉不容穴也;从不容循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等穴,下夹脐天枢穴也;从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等穴,入气街中,气冲穴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谓前之属胃络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气街穴,会冲脉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经者脾关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从伏兔行阴市穴、梁丘穴,下膝膑中犊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等穴,下循胫外廉,丰隆穴也;从丰隆循解溪穴,下足跗,冲阳穴也;从冲阳行陷谷穴内庭穴,入次趾外间也。

其本支别支,一自下巨虚下入次趾外间;一别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间厉兑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也。

厉兑主治尸厥证,惊狂面肿喉痹风,兼治足寒膝膑肿,相偕隐白梦魇灵。

注:

厉兑穴,主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面肿喉痹惊狂,好卧足寒,膝膑肿痛等证。针一分,留一呼,灸一壮。

此穴合隐白穴同针,治梦魇不宁。针一分,灸三壮。

内庭主治痞满坚,左右缪灸腹响宽,兼刺妇人食蛊胀,行经头晕腹疼安。

注:

内庭穴,主治痞满坚硬。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但觉腹响是其效验。

兼治妇人食蛊,行经头晕,行经头晕,少腹痛等证。

陷谷主治水气肿,善噫痛疝腹肠鸣,无汗振寒痰疟病,胃脉得弦泻此平。

注:

陷谷,主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疝气少腹痛,肠鸣腹痛,疟疾振寒无汗等证,或胃脉得弦。

皆宜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解溪主治风水气,面腹足肿喘嗽频,气逆发噎头风眩,悲泣癫狂悸与惊。

注:

解溪穴,主治风气面浮,腹胀,足肿,喘满,咳嗽,气逆发噎,头痛,目眩,悲泣癫狂,惊悸,怔仲等证。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除胸胁痛,腹胀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睡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证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光全。

注:

三里,足三里穴也。

其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胸胁疼痛,腹胀,胃寒肠中雷鸣,脾寒泄泻,眼目红肿,膝胫酸痛,伤寒热不已,瘦弱虚损,小肠气痛,与水气,蛊毒,鬼击诸证,悉宜针灸。

但小儿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

(四)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又云: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脏意与智。

『中脏经』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图四十七)。

脾经循行经文

脾足太阴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见图四十八)

脾经循行歌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胻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注: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从隐白循指内侧内肉际,大都穴也。

从大都过核骨后,太白穴也。

从太白循公孙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内循胫骨后,漏谷穴也。

从漏谷交出厥阴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也。

从阴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也。

从冲门入腹,属脾络胃,循行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从胃之络,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

隐白主治心脾痛,筑宾能医气疝疼,照海穴治夜发,兼疗消渴便不通。

注:

隐白穴,主治心脾疼痛。针一分,灸三壮。

筑宾穴,主治气疝。针三分,灸五壮。

照海穴,主治夜发证,及消渴大便闭。针三分,灸三壮。

大都主治温热病,伤寒厥逆呕闷烦,胎产百日内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难。

注:

大都穴,主治温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呕吐,闷乱,及大便难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凡妇人怀孕,及生产后未满百日,俱不宜灸。

太白主治痔漏疾,一切腹痛大便难,痞疸寒疟商邱主,兼治呕吐泻痢痊。

注:

太白穴,主治痔漏,腹中疼痛,大便不利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商邱穴,主治痞气,黄疸,寒疟及呕、吐、泻、痢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血海主治诸血疾,兼治诸疮病自轻,阴陵泉治胁腹满,刺中下部尽皆松。

注:

血海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调,带下,及男子肾藏风,两腿疮痒湿痛等证。针五分,灸五壮。

阴陵泉穴,主治胁腹胀满,阴痛,足膝红肿,小便不通,小便失禁不觉,下部等证。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五)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看,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心经循行经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经循行歌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由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之支者,从心系上行夹咽,系目之系;其经之直者,复从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极泉穴也。

从极泉穴循臑内后廉,青灵穴也。

从青灵穴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穴也。

从少海穴抵掌后锐骨之端,灵道、通里、阴、神门等穴也。

从神门穴入掌内后廉,少府穴也。

从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

少冲主治心胆虚,怔忡癫狂不可遗,少商惟针双鹅痹,血出喉开功最奇。

注:

少冲穴,主治心虚胆寒,怔仲癫狂。针一分,灸三壮。

少商穴,主治双鹅风,喉痹。

以三棱针刺微出血,禁灸。

少府主治久咳疟,肘腋拘急痛引胸,兼治妇人挺痛痒,男子遗尿偏坠疼。

注:

少府穴,主治咳疟久不愈,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及妇人阴挺,阴痒,阴痛;男子遗尿,偏坠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神门主治悸怔仲,呆痴中恶恍惚惊,兼治小儿痫证,金针补泻疾安宁。

注:

神门穴,主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惊,及小儿惊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炷如小麦。

少海主刺腋下瘰,漏臂痹痛羊风,灵道主治心疼痛,瘛瘲暴瘖不出声。

注:

少海穴,主治腋下瘰,漏臂与风吹肘臂疼痛也,及癫羊鸣等证。针五分,禁灸。

灵道穴,主治心痛,羊,瘛瘲,肘挛,暴瘖不能言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六)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又云: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径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小肠经循行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注:手太阳小肠之脉,从小指内侧少阴之脉少冲穴循小指之端少泽穴起,循手外侧前谷后溪穴,从后溪上腕至腕骨穴,从腕骨出踝中,入阳谷、养老穴也。

从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从支正出肘内侧两筋间,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贞穴,绕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从天宗循行秉风、曲垣等穴,从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之分。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入天窗、天容穴,上颊颧穴,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聚于听宫穴也。

其别支从颊上颌抵鼻,至目内眦,以交于足太阳经。

少泽主治衄不止,兼治妇人乳肿疼。

注:少泽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针一分,灸三壮。

前谷主治癫疾,颈项肩臂痛难堪,更能兼治产无乳,小海喉龈肿痛痊。

注:前谷穴,主治癫,颈项颊肿引耳疼痛,及妇人产后无乳等证。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小海穴,主治咽喉,牙龈肿痛等证。针二分,灸五壮。

腕骨主治臂腕疼,五指诸疾治可平,后溪能治诸疟疾,能令癫渐渐轻。

注:

腕骨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针二分,灸三壮。

后溪穴,主治疟疾,癫。针一分,灸一壮。

阳谷主治头面病,手膊诸疾有多般,兼治痔漏阴痿疾,先针后灸自然痊。

注:

阳谷穴,主治头面项肿,手膊疼痛不举,及痔漏,阴痿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七)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

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髆内风门穴,从风门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穴,从大肠俞循行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从魄户循行挟脊内膏盲、神堂、嘻、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从秩边穴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浮、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循行合阳穴,从合阳下贯内承筋穴,从承筋循行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循京骨即本经之京骨穴也。

从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终,以交于足之少阴经也。

飞阳主治步艰难,金门能疗病癫,足腿红肿昆仑主,兼治齿痛亦能安。

注:

飞阳穴,主治步履艰难。针三分,灸三壮。

金门穴,主治癫狂羊风。针一分,灸三壮。

昆仑穴,主治足腿红肿,牙齿疼痛。针三分,灸三壮。

环跳主治中风湿,股膝筋挛腰痛疼,委中刺血医前证,开通经络最相应。

注:

环跳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

委中穴治证同环跳穴,但此穴禁灸,针五分。

(八)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三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脏精与志。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张介宾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肾经循行经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实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肾经循行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内侵,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阴肾经之脉,起自足太阳小趾之下至阴穴,斜趋足心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从太溪别入跟中大钟穴,从大钟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内筑宾穴也。

从筑宾出腘内廉阴谷穴,从阴谷上股内后廉横骨穴,从横骨内贯行脊属肾络膀胱也。

其直者,从肾外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开、步廊、神封、灵垆、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而终。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阴经也。

涌泉主刺足心热,兼刺奔豚疝气疼,血淋气痛疼难忍,金针泻动自安宁。

注:

涌泉穴,主治足发热,奔豚,疝气疼痛,血淋,气痛等证。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然谷主治喉痹风,咳血足心热遗精,疝气温疟多渴热,兼治初生儿脐风。

注:

然谷穴,主治喉痹,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及小儿撮口脐风。针三分,留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凡针不宜见血。

复溜血淋宜乎灸,气滞腰疼贵在针,伤寒无汗急泻此,六脉沉伏即可伸。

注:

复溜穴主治血淋,血滞腰痛,伤寒无汗,六脉沉匿者。针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劳不称情,妇人水蛊胸胁满,金针刺后自安宁。

注:

太溪穴,主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及妇人水蛊,胸胁胀满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阴谷舌纵口流涎,腹胀烦满小便难,疝痛阴痿及痹病,妇人漏下亦能痊。

注:

阴谷穴,主治舌纵涎下,腹胀,烦满,溺难,小腹疝急引阴、阴股内廉痛,为痿痹,及女人漏下不止。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九)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

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_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

「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经之谓欤。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络经循行歌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终相通。

注: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也。

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处也。

从天池循臑内至天泉,从天泉穴行手太阴、手少阴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入掌中劳宫穴,从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别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中沖穴:见大肠经。中冲穴,『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中冲、少商、商阳、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也。

痰火胸疼刺劳宫,小儿口疮针自轻,兼刺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

注:劳宫穴,主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等证。针二分,禁灸。

少泽主治衄不止,兼治妇人乳肿疼,大陵一穴何专主?呕血疟疾有奇功。

注:

少泽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针一分,灸三壮。

大陵穴,主治呕血,疟疾。针六分,灸三壮。

间使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疼疟渴生,兼治瘰生项下,左右针灸自然平。

注:间使穴,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及瘰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曲泽主治心痛惊,身热烦渴肘掣疼,兼治伤寒呕吐逆,针灸同施立刻宁。

注:曲泽穴,主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臂肘摇动,掣痛不能伸,伤寒,呕吐,气逆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十)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三焦经循行经文

三焦手少阴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三焦经循行歌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寸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眦乃尽焉。

注: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手小指次指外侧之端关冲穴,从关冲上出两指之间液门、中渚穴,循手腕表阳池穴也。

从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清冷渊穴也,从清冷渊穴循臂臑外,上肩消泺、臑会、肩、天穴,从天穴而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分,皆属三焦经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项天牖穴,从天牖穴循系耳后,翳风、瘈脉、颅息穴,从颅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孙穴、丝竹空穴也。

由角孙、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和、耳门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之前,交颊至目锐之外眦,以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三焦经穴歌

手少三焦所从经,二十二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历,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于天井清冷中,消泺臑会肩穴,天天牖经翳风,瘈脉颅息角耳门,和上行丝竹空。

关冲(见前大肠经)。

液门主治喉龈肿,手臂红肿出血灵,又治耳聋难得睡,刺入三分补自宁。

注:

液门穴,主治咽喉外肿,牙龈痛,手臂红肿,耳暴聋,不得眠等证。针三分,留二呼,灸三壮。

中渚主治肢木麻,战表蜷挛力不如,肘臂连肩红肿痛,手背痈毒治不发。

注:

中渚穴,主治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支沟中恶卒心痛,大便不通胁肋疼,能泻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脱晕迷生。

注:

支沟穴,主治鬼击卒心痛,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妇人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等证。针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天井主泻瘰疹,角孙惟主目翳生,耳门耳聋聤耳病,丝竹空穴治头风。

注:

天井穴,主治瘰,瘾疹。针三分,灸五壮。

角孙穴,主治目中生翳,针三分,灸三壮。

耳门穴,主治耳聋,聤耳脓汁。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丝竹空穴,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十一)胆腑(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又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

『中脏经』曰:胆者清净之腑,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

胆经循行经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胆经循行歌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取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一支锐眦大迎下,合乎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脾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注: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之锐眦瞳子穴,循听会客主人穴,上抵头角颔厌穴也。

从颔厌循悬颅、悬厘、曲鬓率谷,折而下行于耳后之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头之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穴;循颈至风池穴,过手少阳经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经之肩井穴:从肩井穴却交出于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处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此一小支之脉,行于头之无穴处也。

又其支者,别锐眦下手阳明之大迎穴,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穴,以下入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散布脏腑,外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环跳穴也。

其支者,从缺盆下腋渊液穴;从渊液穴循胸辄筋穴也。

从辄筋、日月穴过季胁至京门穴;从京门循行带脉、五枢、维道、居,下合髀厌中环跳穴也。

从环跳穴以下循髀阳风市穴;从风市循行渎、阳关、出膝外廉,阳陵泉穴也。

从阳陵泉穴循阳交、外丘、光明等穴,下外辅骨之前阳辅穴也。

从阳辅穴直下抵绝骨之端悬钟穴;从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从丘墟穴循足跗上临泣穴也。

从临泣入小指次指之间侠溪、窍阴穴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

窍阴主治胁间痛,咳不得息热躁烦,痈疽头痛耳聋病,喉痹舌强不能言。

注:

窍阴穴,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发热躁烦,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等证。针一分,灸三壮。

侠溪主治胸胁满,伤寒热病汗难出,兼治目赤耳聋痛,颔肿口噤疾堪除。

注:

侠溪穴,主治胸胁支满,伤寒热病汗不出,目赤,耳聋,胸痛,颔肿,口噤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颈漏腹下马刀疮,连及胸胁乳痈疡,妇人月经不利病,下临泣穴主治良。

注:

临泣穴,主治颈漏,腋下马刀,连乃胸胁,妇人乳痈,月信不调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阳辅主治膝酸痛,腰间溶溶似水浸,肤肿筋挛诸痰痹,偏风不遂灸功深。

注:

阳辅穴,主治膝胻酸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阳陵泉治痹偏风,兼治霍乱转筋疼,承山主针诸痔漏,亦治寒冷转筋灵。

注:

阳陵泉穴主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针六分,灸三壮。

承山穴,主治痔漏疼痛,寒冷转筋。针七分,灸五壮,灸不及针。

(十二)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又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

『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之前,并肩着脊之第九椎。

肝经循行经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经循行歌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腘内廉阴股冲,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颠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注: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际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穴去内踝一寸,至于中封穴也。

从中封穴循内联踝五寸,入于蠡沟穴也。

从蠡沟上踝七寸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阴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曲泉穴也。

从曲泉循股阴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中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循行期门穴,从期门内行,侠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额,与督脉会于颠也。

其有一支者,不上会于颠,但从目下颊里环唇内。

又一支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手太阴肺经也。

大敦治疝阴囊肿,兼治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病,炷如小麦灸之灵。

注:

大敦穴,主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及小儿急慢惊风证。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行间穴治儿惊风,更刺妇人血蛊症,浑身肿胀单腹胀,先补后泻自然平。

注:

行间穴,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症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太冲主治肿胀满,行动艰辛步履难,兼治霍乱吐泻证,手足转筋灸可痊。

注:

太冲穴,主治肿满,行步艰难,及霍乱吐泻,手足转筋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中封主治遗精病,阴缩五淋溲便难,鼓胀瘿气随年灸,三里合灸步履艰。

注:

中封穴,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

此穴合足三里并灸治行步艰辛。

中封穴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足三里穴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泉疝阴股痛,足膝胫冷久失精,兼治女子阴挺痒,少腹冷痛血瘕症。

注:

曲泉穴,主治疝,阴股痛,男子失精,膝胫冷痛,及女子阴挺出,少腹疼痛,阴痒,血瘕等证。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合谷主治破伤风,痹痛筋急针止疼,兼治头上诸般病,水肿产难小儿惊。

注:合谷穴,主治破伤风,风痹,筋骨疼痛,诸般头痛,水肿,产难,及小儿急惊风等证。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

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

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

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

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

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

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

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大陵一穴何专主?呕血疟疾有奇功。

注:大陵穴,主治呕血,疟疾。针六分,灸三壮。

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

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

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会绝骨阳陵筋,气会膻中血膈俞,骨会大杼脉太渊。

章门主治痞块病,但灸左边可拔根,若灸肾积脐下气,两边齐灸自然平。

注:章门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针六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百壮。

上脘奔豚与伏梁,中脘主治脾胃伤,兼治脾痛疟痰晕,痞满翻胃尽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肾积奔豚,心积伏梁之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五壮。

『千金』云:每日灸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

中脘穴,主治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等证,针八分,灸七壮。一云: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

悬钟主治胃热病,腹胀肋痛脚气疼,兼治脚胫湿痹痒,足指疼痛针可停。

注:悬钟穴,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搔痒,趾疼等证。针六分,灸五壮。

膈俞主治胸胁痛,兼灸痰疟癖攻,更治一切失血证,多加艾灼总收功。

注:膈俞穴,主治胸胁疼痛,痰疟癖,一切血痰。灸三壮,禁针。

大杼主刺身发热,兼刺疟疾咳嗽痰,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气艾火添。

注:大杼穴,主治遍身发热,疟疾,咳嗽多痰。针五分,禁灸。

神道穴,主治背上冷痛,怯怯短气。灸七壮,禁针。

太渊主刺牙齿病,腕肘无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风痰疾,偏正头疼效若神。

注:太渊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输穴应用

(2011-08-30 09:50:09)









标签:


类: 中瞖外

第一输穴之意义

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针十二原篇》说:“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输穴属性与原理

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第三输穴经典应用

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 经一般用法

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

(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针十二原》说:“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二、 难经一般用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性病(急性热性病),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对此,虞庶注解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满,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于荥,不令火乘金,则身热必愈也。输者法土应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于输穴。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金主肺,肺主寒热也”)。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而里急,肾主开窍于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以上井荥输经合,法五行,应五脏,邪凑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诊者审而形之,……各依其时而调治之。

以上是难经六十七难所述之五输主病,其连用经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满”,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针灸经穴学)配厉兑(胃井)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能治热,所以各经与热有关之病皆可取该经荥穴治疗,鱼际为肺经荥穴,对于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门为三焦经荥穴,能治三焦之热,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鉴、百证赋)效果较佳,配合鱼际治疗喉痛,更是特效(百症赋);二间为大肠经荥穴,善治大肠经热症,(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等古诀均认为可治牙痛,临床应用确有卓效;胃经荥穴内庭亦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对于胃肠热病,疗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温热病(金鉴)。然谷能泻肾治热(通玄指要赋、金鉴),劳宫能清心火,治口疮(金鉴)清胸膈之热(针灸精粹)……等,都说明了荥主身热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输主体重节痛”临床运用尤为广泛,结合内经所言:“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运用,对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种疼痛外均有极佳之疗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无休止,但外邪解则痛自愈),例如伤风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经输穴太渊;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输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冲、太溪;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太阳穴(胃经所过);束骨治后头痛,也都是应用输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经主咳喘寒热”则与内经所言:“变于音者取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金为发音之气,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肺属金,与发音有关,与喘咳及寒热(即发热恶寒)亦有关。而事实上,喘咳与发音也有关,是一种会发出或改变声音的病,因此经穴能治疗。又由于“热”与表症有关,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发之病变也可采用经穴治疗。如经渠(肺经经穴)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有特效,对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经经穴)能治土虚不能制水之分水(肾脏炎)证疗效甚佳(金鉴);阳辅(胆经经穴)治疗伤风感冒引起之偏头痛;昆仑(膀胱经经穴)治感冒引起之后头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气而泄”应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气之病每经皆可见及,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胸肋之满(席弘赋、金鉴)。曲池(大肠经合穴,肝与大肠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阳陵泉(胆经合穴)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都颇有佳效;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难经七十四难也曾经提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因为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用法部分再加说明。有关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应用,针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诀,特别附录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记忆。

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如心下满,当刺窍阴(井),身热,当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临泣(输),喘咳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刺丘墟(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肋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刺大墩(井),身热,刺行间(荥),体重节痛,刺太冲(输),喘咳寒热,刺中封(经),逆气而泄,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嬉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井),身热,刺前谷(荥),体重节痛,刺后溪(输),喘咳寒热,刺阳谷(经),逆气而泄,刺小海(合),又总刺腕骨(原)。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心烦闷心痛,掌中热而呃,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井),身热,刺少府(荥),体重节痛,刺神门(输),喘咳寒热,刺灵道(经),逆气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面黄善噫,善思善咏,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井),身热,刺内庭(荥),体重节痛,刺陷谷(输),喘咳寒热,刺解溪(经),逆气而泄,刺三里(合),又总刺冲阳(原)。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井),身热,刺大都(荥),体重节痛,刺大白(输),喘咳寒热,刺商丘(经),逆气而泄,刺阴陵泉。

假令得浮脉,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商阳(井),身热,刺二间(荥),体重节痛,刺三间(输),喘咳寒热,刺阳溪(经),逆气而泄,刺曲池(合),又总刺合谷(原)。

假令得浮脉,病人喘咳,洒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商(井),身热刺鱼际(荥),他节痛,刺太渊(输),喘咳寒热,刺经渠(经),逆气而泄,刺尺泽(合)。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满,刺至阴(井),身热,刺通谷(荥),体重节痛,刺束骨(输),喘咳寒热,刺昆仑(经),逆气而泄,刺委中(合),又总刺京骨(原)。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如痛,此肾病也。如心下满,刺涌泉(井),身热,刺然谷(荥),体重节痛,刺太溪(输),喘咳寒热,刺复溜(经),逆气而泄,刺阴谷(合)。

第四升降应用疗法

在素问之遗篇“刺法论”中曾经指出,针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其中凡属五运六气升降失常之病,皆可取五输穴治疗。岐伯说:“升降之道,皆可先治,尚未发病者,更可取五输穴预防,此就五运之气升降抑窒分“”说明如下:

一、 五运欲升而受抑窒之针刺

问刺法论曾说:“……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大墩穴);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劳宫穴);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太白穴);金欲升而天冲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经(经渠穴);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就是:木其不能升,可取足厥阴(肝经)之井穴大墩,火气不能升可针手厥阴(包络)之荥穴劳宫……。表解如后:

































五运欲升




木欲升

天柱(兑)

大墩

足厥阴(肝)之井(木)穴

火欲升

天蓬(坎)

劳宫

手厥阴(心包)之荥(火)穴

土欲升

天冲(震)

太白

足太阴(脾)之输(土)穴

金欲升

天英(离)

经渠

手太阴(肺)之经(金)穴

水欲升

天芮(坤)

阴谷

足少阴(肾)之合(金)穴

从上表可知木欲升可针木(肝)经木(井)穴;火欲升可针火(心包)经火(荥)穴;土欲升可针土(脾)经土(输)穴;金欲升可针金(肺)经金(经)穴;水欲升可针水(肾)经水(合)合,总结之即各行欲升可针各经本穴。例如临床治疗疝气、血崩等属肝经病变,针刺大墩穴即能收到升提止血之效。

二、 五运欲降而受抑窒之针刺

问刺法论亦说:“本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可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刺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吧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涌泉穴),刺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去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大墩穴),刺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去郁,当刺心包络(中冲穴),刺手少阳所入也(天井穴);水欲降而地卓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气土,可散去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刺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也就是说:木气不能降,当取手太阴之所出(井穴)少商,手阳明之所入(合穴)曲池,其余类推。

表解如下:
















































五运欲降







地晶(金)

少商

手太阴之所出(井)


手阳明之所入(合)




地玄(水)

涌泉

足少阴之所出(井)

委中

足太阳之所入(合)




苍(木)

大墩

足厥阴肝之所出(井)

阳陵泉

足少阳之所入(合)




地彤(火)

中冲

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出(井)

天井

手少阳三焦之所入(合)




地卓(土)

隐白

足太阴脾之所出(井)

三里

足阳明胃之所出(合)

从上表可知木欲降可针阴金之井,阳经之合;火欲降可针阴水之井,阳水之合;土欲降可针阴木之井,阳木之合;金欲降则针阴火之井,阳火之合;水欲降则针阴土之井,阳土之合;总结之即各行欲降可针所不胜之经络之井(阴井)合(阳合)穴。即克其经之阴井阳合穴。

例如:临床上治疗肝阳上亢之病即可针少商、曲池平肝潜阳。又如病机十九条谓:“诸热瞀,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腑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举凡上述各症针刺涌泉、委中皆能收取大效。还有如水气不降,小便不通,针足三里、隐白能有显著功效等也都是很好的治例。

第五门十变配穴治疗法

门十变首载于《素问·天元纪大论》,主要是由阴阳相合刚柔相配的原理发展而来,即合为五分之为十。一般对五门有二种解释,一是将十天干演变为五种相合形式,即素问所载,亦有种之夫妻相配者;另一种是根据十二经脉中井、荥、输、经、合所属五行的相生关系,以及虚补其母实泻其子的原理,本章所述系指前者而言。

根据图”之数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又称为五行生成数,故天于中的阳干阴干,按顺序隔五相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与己合;地二圣火,天七成之,故乙与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与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与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与癸合。

每年五运的起建,都是依该岁正月所建十干的相生推算而来的。例如:甲己之岁首正月皆建丙寅,丙属火,火生土,故甲已为土建,乙庚之岁月正月皆戊寅,戊属火,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其它丙辛之年,正月皆建庚寅,丁壬岁首建壬寅,戊癸岁首建甲寅,可依次类推。这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合而为五,分而为十,故称为五门十变。

根据天干之脏腑配合,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胃。因此可做图表如下:

门十变合化表





















天干合化

脏腑合化

甲已合化土

胆、脾合化脾、胃

乙庚合化金

肝、大肠合化肺、大肠

丙辛合化水

肠、肺合化肾、膀胱

丁壬合化木

心、膀胱合化肝、胆

戊癸合化火

胃、肾合化心、小肠

这种配穴法又可分为多种,下面详细说明:

一、合化治疗法

例如:甲己合化土,就是甲(胆经)之本穴(木穴)临泣加己(脾经)之本穴(土穴)太白等于土。

这种方法,用在补泻治疗时,仅针二经之本穴,就产生化合治疗效果。各经之化合取穴如下:

经与胆经属木

实证:以火泻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即肾经本穴阴谷。

证:以水补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肠经与心经属火

实证:以土泻之,甲己合化土,用胆经本穴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证:以木补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脾与胃经属土

实证:以金泻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行间,及大肠经本穴商阳改二间。(泻井当泻荥)

证:以火补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经与大肠经

实证:以水泻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证:以土补之,甲己合化土,用胆经本穴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膀胱经与肾经属水

实证:以木泻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证:以金补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曲泉,及大肠经本穴商阳改曲池。(补井当补合)

化合治疗法,也有仅以经络配合为主,而不拘泥于穴道,亦不拘泥于所治病症,这种配穴法,古医书中说的很多,就甲己合而言,如玉龙赋所说:“阴陵、阳陵,除肿之雉熬,商丘、丘墟,脚痛堪追”(阴陵与商丘均属脾经,为己土;阳陵与丘墟均属胆经,为甲木);乙庚相合,就是肝经的穴和大肠经的穴相配,如席弘赋所说:“连肩脊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又如百症赋所说:“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太冲、期门均属肝经,为乙木,合谷温溜均属大肠经,为庚金);其余丙辛相合,即小肠经配肺经,如(千金)所说:“后溪并列缺,治胸项痛”(后溪属小肠经,为丙火,列缺属肺经,为辛金);丁壬相合,如百症赋所说:“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天池属心包经,为丁火,委阳属膀胱经为壬水);戊癸相合,如百症赋所说:“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阴谷属肾经,为癸水,三里属胃经,为戊土);这些例子,就都没有拘泥于用各经本穴,治疗也未拘泥与甲己合化治脾胃,乙庚合化治肺大肠之呆滞。

二、互合治疗法

这种方法就是甲己相合,针治胆经本穴临泣,可以治疗脾经疾病,针治脾经本穴太白可以治疗胆经疾病。其它各经均可以此类推,各经之互合取穴如下:

经(甲)的病变用脾经(己)的本穴太白疗。

经(己)的病变用胆经(甲)的本穴临泣治疗。

经(乙)的病变用大肠经(庚)的本穴商阳以二间代替(泻井当泻荥)治疗。

肠经(庚)的病变用肝经(乙)的本穴大墩以行间代替(泻井当泻荥)治疗。

肠经(丙)的病变用肺经(辛)的本穴经渠治疗。

经(辛)的病变用小肠经(丙)的本穴阳谷治疗。

经(丁)的病变用膀胱经(壬)的本穴通谷治疗。

膀胱经(壬)的病变用心经(丁)的本穴少府治疗。

经(戊)的病变肾经(癸)的本穴阴谷治疗。

肾经(癸)的病变用胃经(戊)的本穴足三里治疗。

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亦多,也有只经络而不拘泥穴道亦有效著。例如甲己相合,针治胆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脾经的疾病;如胆经的日月穴能治胃疾患呕吐、黄疸、肠疝病、鼓胀等症;针脾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胆经的疾病,如脾经的商丘穴能治疗癔病及胆虚症,身热善太息,心悲气逆;又如脾经大包穴可治胸膜炎(即胸肋中痛,邪入胆经,布之肋下之故)。

三、五门十变在子午流注之应用

针灸大成》曾经指出: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阳日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

例如:甲与己合之穴,则取甲胆穴道与己脾穴道同用,丙与辛合,则取丙小肠穴道与辛肺穴道同用,戊与癸合,则取戊脾与癸肾之穴道同用。

又甲日乙亥时为不开穴,则取相合之己日乙亥时之开穴中封穴代替,乙日丙戌时为阳时不开穴,则取相合之庚日丙戊时在开穴阳谷代替。

关于五门十变在子午流注之应用,详见子午流注章节。

第六子母配穴疗法

一、 子母补泻之一般用法

子母补泻始载与难经六十九难:“则不其母,实则泻其子”,此法是应用五输穴,根据其脏腑经络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补泻的作用。所谓虚则不其母,实则泻其子,古人所称的虚症与补的意义,就是指某组织的生理机能减退而予以兴奋;实证与泻的意义,亦就是指某组织的生理机能亢进而予以抑制。此法多用于脏腑疾患,但经络病症亦可采用。首先判断发病脏腑或发病所在之所属经络,辨别疾病性质的虚实,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采用本经或异经的五输穴,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要运用这种取穴原则,首先必须将五脏的相生关系搞清,而其相生关系是由于每一脏器都有一个代表该脏器功能的五行性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它们的相生关系(见图)。因其顺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这种母子相生的原则应用在治疗上,其具体操作方法有二种类别:

() 经母子穴补泻法

此法为时下一般针书最常见之母子补泻法,各经取穴参考后表,例如:肾脏亏虚,肾脏属水,则可取本经之母穴复溜补之,肾实则可在本经之子木穴涌泉泻之;如:肝病虚,肝属木,可取本经母穴水穴曲泉补之,肝实则取本经之子穴火穴行间泻之,以下按十二经分别说明如下:

经属于甲木,荥穴侠溪是胆经中的水穴,属于壬水,水能生木,即胆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侠溪能治胆经虚病;经穴阳辅是胆经的火穴,属于丙火,木能生火,即胆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阳辅能治胆经实证。

经属于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经中的水穴,属于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经虚症;荥穴行间是肝经的火穴,属于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行间能治肝经实证。

肠经 肠经属于丙火,输穴后溪是小肠经的木穴,属于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肠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后溪能治小肠经的虚症;合穴小海是小肠经的土穴,属于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肠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肠经实症。

经属于丁火,井穴少冲是心经中的木穴,属于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少冲能治心经虚症(玉龙赋:“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输穴神门是心经中的土穴,属于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神门是精神病及心脏病的要穴,能治心经实症。

经属于戊土,经穴解溪是胃经中的火穴,属于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解溪能治胃经虚症;厉兑是胃经的井穴,属于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属于厉兑能治胃经实症。

经属于己土,荥穴大都是脾经中的火穴,属于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大都能治脾经虚症;商丘是脾经的经穴,属于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经实症。

肠经 肠经属于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肠经中的土穴,属于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肠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肠经虚症;二间是大肠经的荥穴,属于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肠经子穴,实则泻其子,属于二间能治大肠经实症。

经属于辛金,输穴太渊是肺经的土穴,属于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太渊能治肺经虚症;合穴尺泽是肺经的水穴,属于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属于尺泽能治肺经实症。

膀胱膀胱经属于壬水,井穴至阴是膀胱经的金穴,属于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至阴能治膀胱经虚症;输穴束骨是膀胱经的木穴,属于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经实症。

肾经 肾经属于壬水,经穴复溜是肾经的金穴,属于辛金,金能生水,即肾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复溜能治肾经虚症;井穴涌泉是肾经的木穴,属于乙木,水能生木,即肾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涌泉能治肾经实症。

三焦三焦经是相火,亦属于丙火,输穴中渚是三焦经的木穴,属于甲木,木能生火,即三焦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中渚能治三焦经虚症;合穴天井是三焦经的土穴,属于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经实症。

心包心包经是相火,亦属于丁火,井穴中冲是心包经的木穴,属于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中冲能治心包经虚症;输穴大陵是心包经的土穴,属于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经实症。

上述十二经的二十四个母子穴,《针灸大成》载有一首简明的歌诀是:“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泻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心包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二)、母子经母穴穴补泻法

本法书中较少记载,此法亦为老辈针灸医生乐用,例如:肝经虚症可用肾经阴谷穴(阴谷穴是合穴属水,水乃木之母,补水即等于补母);肝经实症,亦泄心经少府穴(少府是荥穴属火,木生火,泻火即是泻子)。也就是说,虚则补母经所属经之同一五行穴,实则泻子经所属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例如肝虚则补母经(肾水)之同一五行()穴,实则泻子经(心火)之同一五行(火)穴。其余各经类推。2虽较1法少用,然据经验所悉,效果并不孙于前法。例如:肝虚取阴谷,亦可取曲泉(本经母穴属水),肝实除取心经少府,亦可取行间(本经子穴属火)。其配合取穴可参见下表:
















































































经别


经取穴

经取穴

手太阴肺


太渊

太白



阴谷

手少阴心


少冲

大墩



太白

手厥阴心包


中冲

大墩


大陵

太白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三里



通谷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临泣


小海

三里

手少阳三焦


中渚

临泣


天井

三里

足太阴脾


大都

少府


商丘

经渠

足少阴肾经


复溜

经渠


涌泉

大墩







































足厥阴肝


曲泉

阴谷



少府

足阳明胃


解溪

阳谷


厉兑

商阳

足太阳膀胱


至阴

商阳


束骨

临泣

足少阳胆


侠溪

通谷



阳谷

字母补泻法在临床上引用即多且好,例如:肺经实症,如喘息气粗、胸满、仰息、干呕、胸肋肩背痛均可取尺泽穴泻之。又就五行关系而言,肺实症则金克木、肝木受克则筋挛拘急,泻尺泽,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肩部、肘部拘急及腿腹筋紧有一定功效,个人常用于治疗五十肩迭收奇效。二间治牙痛虽为荥穴能治火热,亦系大肠子穴能泻大肠实症之故。

解溪为胃经母穴,对于胃经虚症,尤其是土虚不能制水之风水(肾脏炎)症疗效甚佳;商丘为脾经子穴,对于脾经一切实症,如身体困重,腹部胀满,黄疸等湿盛之证,皆能施泻法而治之而有效;心经母穴少冲,玉龙歌赋及医宗金鉴皆认为其能治心经虚症;涌泉为肾经子穴,能泻之心肌炎及心悸亢进,小儿抽搐、五趾尽痛等肾实症;复溜为肾经母穴,专治肾亏,应用极广,例如四肢厥逆,久年腰痛,肾虚水肿均极有效;大陵为心包经子穴,治口干、口臭及诸疮痛痒有效;天井为三焦经子穴,泻之可治疗少阳经之郁火邪热,凝滞经络所成之瘰疬,素为要穴(金鉴、玉龙赋、玉龙歌、胜玉歌);阳辅为胆经子穴,凡胆经实症均可泻治之,又经主喘咳寒热,因此本穴治胆经外感实症极效,对于伤风感冒之偏头痛尤具特效;侠溪为胆经母穴能补胆虚治晕眩有卓效……这些都是很好的用例。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例如戌时补复溜治疗肾亏效果特佳,详见后节纳支法之说明。

二、 井穴补泻之变通

母子补泻法就是五输穴之五行属性施用补泻的,但按照这个规则行针,那么有几条经络势必要在井穴补泻,可是我们知道各经井穴,皆在神经末梢,感觉异常敏锐,这应于一切闭郁主证之迅速刺血,不宜施用补泻。难经七十三难问:“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注:就是说,气血微少不足使为补泻也),刺之奈何?”,解答说:“诸井者,木也(指阴经而言),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指出了泻井当泻荥”变通方法,滑伯仁又补充了“补井当补合”就更臻完善。十二经中有关用井穴补泻的有心、心包、肾、膀胱、为五经,兹将其补泻应用即变通列表:

井穴之补泻变通表
















































































 


 


经 别



(火)

心包经(火)

肾经

(水)

经别属

膀胱

(水)


(土)

井(木)

少冲

中冲

涌泉

井(金)

至阴

厉兑

荥(火)

少府

劳宫

然谷

荥(水)

通谷

内庭

输(土)


大陵

太溪

输(木)

束骨

然谷

经(金)

灵道

间使

复溜

经(火)


解溪

合(水)

少海


阴谷

合(土)

委中

足三里








补泻变通

补井当补合

补井当补合

泻井当泻

补泻变通

补井当补合

泻井当


应刺穴

少海穴

泽穴

然谷穴

应刺穴

委中穴

内庭穴

从上表中,我们已经知道五经需要采用变通式的补母泻子法,根据各家医生之临床经验,这种变通法,是有显著疗效的。例如泻内庭代厉兑治疗牙痛,已为公认之特效穴,另如补少海、曲泽代少冲或中冲治疗心经虚,疗效亦好,足见“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变通补泻法,是行之有效的。这是因为五行穴之间有其相生规律,井能生荥,泻荥即泻井(泻其子)。合能生井,补合即补井(补其母),这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的。

三、 纳支法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其用法一般称之为纳子法,又称为纳支法。

纳支补泻法是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与经气流注盛衰的关系为基础的补泻法。《素问·针解篇》说:“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开就是经气正来大盛之时,阖即为经气已过衰退之时,这是说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各有一定的时刻,补泻必须以经气看开阖为根据。当其开时,经脉流注时刻正临,经气大盛,乘时刺之为泻;当其阖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始衰,乘时刺之为补,亦正附和了《灵枢·卫气行篇》所说的:“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纳支法应用时结合“补其母,实泻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来进行治疗,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名为“纳子”所以这种按纳支时刻配穴针刺的方法就称为纳支法。纳支法因为十二地支起于子时,所以也称为纳子法(见下表)

十二经之流注为:子时到胆,丑时到肝,寅时到肺,卯时到大肠,辰时到胃,巳时到脾,午时到心,未时到小肠,申时到膀胱,酉时到肾,戌时到心包,亥时到三焦。一般泻其流注之旺时,补取流注刚过之衰时。

下表可做参考:

十二经脉纳子法取穴及针刺时刻表


















































































































配穴

时辰

钟点

配穴

时辰

钟点




3-5

太渊


5-7




5-7

曲池


7-9


厉兑


7-9

解溪


9-11


商丘


9-11

大都


11-13




11-13

少冲


13-15


小海


13-15

后溪


15-17

膀胱

束骨


15-17

至阴


17-19


涌泉


17-19

复溜


19-21

心包

大陵


19-21

中冲


21-23

三焦

天井


21-23

中渚


23-1




23-1

侠溪


1-3




1-3

曲泉


3-5

例一:王xx,女,45岁,牙龈肿痛三日,牙龈略肿,大便常秘,口干喜凉饮,小便黄,苔黄略腻,此胃火上炎,为之针胃经荥穴内庭及大肠荥穴二间泻肠胃之火,并针大肠原穴合谷,嘱其次日辰时(上午8点)来诊,辰时胃经当旺,在其子穴厉兑出血少许,并针大肠经子穴二间(又为荥水穴),痛势渐减,龈肿亦消。

纳子法之应用,除前述之旺时用子泻,衰时用母补之外,尚有多种,最常用于时间性的病症,即是指发病有较规律的时间性,对此,按“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脏腑归属施治,每获佳效。

例二:张xx,男,35岁,每日上午辰巳时(8点到11点)即发前头痛及太阳穴痛,病已多日,发则剧痛不已,过时自止。盖辰巳乃脾胃经流注之时,又前头及太阳穴所在为胃经所过,为之针脾之络穴公孙,胃经输穴陷谷,立止疼痛。次日辰巳时虽发头痛,但能忍耐,嘱其第三日上午辰巳时(上午8点半),仍接上穴针之,留针半小时,并嘱其每五分钟按摩头部一分钟,针下立即止痛,之后即痊愈未再疼痛。

例三:李某,39岁,每晚睡至十二点即鼻塞已三周,呼吸不畅,随即醒来,至三点左右逐渐减轻而再入睡。按:子时为胆经流注之时,丑时为肝经流注之时,此为肝胆经之扰所致,针太冲、合谷穴后,当夜即症情减轻,再针时加胆经火穴丘墟,病又大减,续针一次而愈。盖太冲为肝经输穴,善治“时间时甚”之病,又为原穴,调气作用甚强,合谷为大肠经原穴,经络至鼻,调气至鼻塞甚佳,配太冲又称之开四关,理气作用更强,加丘墟(胆经火穴)泻胆经之火,疗效更佳。

第七同气相求疗法

输穴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这种原则在针灸临床中经常可见。但其原理则未必为医者所明知。“同气相求”疗法在五输穴的应用方面确实占有极重要的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疗法。同气相求法也称之为“应疗法”,亦系全息对应之一种,又可分为相生、相克、相应、相通及真五行等五类,下例分别详细说明。

一、相生

这是就五行相生关系发展的一种疗法。例如:太渊为金(肺)之土(输)穴,故能补土生金治肺气虚症;商丘为土之金穴也能补气治中气不足之病;侠溪为木(胆经)之水穴,能治肝虚水不润木之虚症。补肾经母穴复溜能治肾亏各病治骨刺及久年腰痛效果突出。闪腰岔气也很有效。又如尺泽为肺经(金经)子穴,泻之能使金不克木,对运动系统不利之病颇为有效,临床常用以治疗五十肩及半身不遂。这方面的用例很多,因为与母子补泻法有交集重复之处,所以不做多赘。

二、相克

是就五行制化关系应用的一种疗法。例如:二间为大肠经之水穴治大肠经火热病如牙痛等极效;内庭善治牙痛亦是此理;液门为三焦经水穴,善治三焦火热之病,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为佳,《百症赋》即用其治喉痛,个人临床亦每收卓效。上述几穴为阳经荥穴,五行属水,又“荥主身热”,故能泻火,为一般人所熟悉。尺泽为肺经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经火病,因此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曲泽为火经水穴,能克火,善治水虚火热之病,尤其疏降心火上逆之病,如口疮、眼赤等效果更佳。

以上从水克火而言,其它四行亦可类推,例如窍阴为木(胆)经金穴,因此能治木反侮金及气虚气滞肝不条达之病;中封为肝经之金穴,古诀(胜玉歌、玉龙歌、玉龙赋)认为本穴善治行步艰难,这是因为金能克木,若不克木,木则舒矣;曲池为金(大肠经)之土穴,金能克木,舒土亦能和木,所以常用治肝阳上亢;少商为金(肺经)之木穴,亦能治木亢不降之症,两穴治高血压均有效,这都是同气相求的应用,这种例子也很多,拙著《针灸经纬》中有较详细的记述,这里就不再多述。

三、真五行

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水中真水、木中真木也就是指各经的本穴而言,这些穴道治疗的范围虽较其它四种同气相求的疗效来得单纯,但效果则加倍,治疗本经之病尤为有效。

例如:经渠为金(肺经)中真金(经金穴),最常用于伤风感冒之气喘及咳嗽,效果卓著,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尤有特效;足三里为土中真土,调理脾胃作用极强;太白亦为土经土穴,消化器病,如便闭、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均常取用,身体疲倦时亦多取用;阳谷为火经火穴,常发热时针之退热;劳宫亦为火(心包)经火穴,泻火之效极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热,导火下行,所以对小儿口疮(经鉴)及心闷疮痍(玉龙赋)有效;阴谷为水(肾经)中真水,利水作用极强,亦善治肾亏之病(金鉴,太乙歌);丘墟及临泣皆为木(胆)经木穴,因此前者治转筋(木主筋),胸肋病(木之病所),后者治眼睛(木开窍于眼)均为要穴;大敦亦为木(肝)经木穴,治疗阳痿,疝气及血崩极特效,盖阳痿,疝气皆筋之病而肝主筋,且肝经绕行阴部一周,又肝藏血,所以治血崩效果亦佳。

四、相

这是同气相求疗法的中心用法,其原则在于将五行与脏象之间相应密切结合,然后用之于临床,是同气相求疗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具体应用时以本经病为主经,旁及它经病变则在本经找与相应之穴即可,换言之以本经病为主,寓有它脏病及参与者,可取本经之五行相应穴。

例如:太渊为肺经土(输)穴,治疗外感病而兼有体重节痛或呕吐、腹泻(皆属土病)症状有效;陷谷为土经木穴,笔者常用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对于泄泻腹痛,偏正头痛,月经疼痛均极有效;大都为脾(土)经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温(火应火,能促进体温);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灵道为心经金穴能治暴喑、失音(心主神,金应声);少海为火()经水穴,善治肾虚而神志变化之病;神门为心经土穴,治各种神经病变而见胃肠机能衰弱者更为相宜;后溪穴为太阳经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之病变皆能治之,例如颈项强硬,弯腰不便,腿弯难伸等皆有疗效;腕骨穴属性相同(属木),亦有同样之效果,本穴为小肠经原(木)穴,小肠为分水之官,本穴自古为治疗黄疸之要穴;束骨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经所行筋强之病亦有桌效,亦常用治颈项强硬、闪腰等病(输主体重节痛亦同此理),透过经络及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尤具卓效;涌泉亦为水(肾)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厥阴头痛也),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

仑为水(膀胱)经火穴,素为治疗腿足红肿(红肿属火,本穴亦属火)之要穴(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治肾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金鉴),因系水之火穴,尤其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虚(即水中火虚)之五更泻;然谷亦为水(肾)经火穴,治疗命门火虚之病,疗效较昆仑更好,治疗肾经热病亦极效;太溪为肾经土穴,对于肾病而有脾胃症状如呕吐、泄泻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因系肾()经土穴,对于脾肾阳虚之病,也常取为主穴。大陵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经虚热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症状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玉龙歌、赋、胜玉歌)。

阳陵泉为木(胆)土穴,又为筋会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本穴筋肉皆主,治疗四肢筋肉不利之运动系统障碍及病变颇为有效,为治疗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系木经土穴,对于木不疏土,肝脾不和之病也有疗效。

太冲亦为木之土穴,治疗与阳陵泉类似,亦为调理肝脾要穴。行间为木()经火穴,肝郁能生火,本穴能泻之,故又为疏肝理气之要穴。

曲泉为肝经水穴,善治阴部(肝经所行)与肾水有关之病,如尿道炎、淋病、阴囊水肿等。

此外间使(心包经经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赋),至阴(膀胱经井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赋),至阴(膀胱经井金穴)能治痒疾(百症赋),皆与“有关。隐白为土(脾)经木(井)穴,虽统血亦含藏血之意,治疗崩漏疗效极佳,三间为大肠之木穴,腹泻肩肋痛之场合可用,而董师用二间治腰痛,二间为金(大肠)之水穴,水与肾相应,也有同气相求的关系。这类的例子真是多不胜举。

从上述应用及实效来看,五输穴可以说就是经络的全息点,五行反应五脏,因此才能以之治疗五脏病变。

五、相通

这是五行中两行交互并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尺泽为金(肺)经水穴,复溜为水(肾)经金穴,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个人即常以此组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为火(心)经水穴,然谷为水(肾)经火穴,两穴合用,可治心肾不交、火水未济之病,如心烦不寐、多梦遗精、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等,如神经衰弱即可见上述临床表现。其它如心脾两虚则可取火经土穴,土经火穴并用;治疗肺脾两虚可取土经金穴,金经土穴并用;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可取木经土穴,土经木穴并用;肝肾阴虚者皆可取木经水穴及水经木穴并用为主;脾肾阳虚可取水经土穴(太溪)及土经水穴(阴陵泉)并用,其它可以此种方法类推,此不多述。


同气相求疗法,临床既灵活又广泛,疗效又高。本文虽将其分为五种用法,但各种用法之间并不是绝然独立的,若能交互应用,效果将会更好,而且每一个穴道的用法也未必限于一种,例如尺泽为金之水穴,能治本经火热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从金水同源,合水与肾水五行相应而言,又能治尿意频数,由于金能克木,水能润木,木主筋,所以也是理筋要穴,而透过与复溜(水之金穴)并用又能达到金水相通之效而常用治慢性支气管炎症状,这就是一穴多用的例子,其它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多举。

针灸治病的最高艺术就在于一穴多用而非一病多穴,活用同气相求疗法,对于此一目标的追求将有莫大的助益。

时间疗法之应用

时间治疗学虽是新近崛起的一门临床科学,但远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内经》中,即早已有甚多篇幅的记载,并提出了一些因时施治的针灸方法。明朝徐凤根据《内经》而完成了子午流注疗法的规律,更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即就五输穴在时间治疗学之有关应用分别说明如后。

时分刺法

时分刺之针灸疗法始载于《内经》,又可分为“四季分刺法一日四时分刺法”二大类。

四季分刺法

《灵枢经·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注:夏取诸输为十二经输穴,冬取诸输为背后俞穴)。又顺气一日四时篇,也曾提出:“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这些都说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脏腑及五输穴有联系相关的作用,认为从彼此相应的关系上可作为针刺取穴的准则。

谓“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其意义就是说:因五脏主藏,冬行闭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阳初生,所以认为凡有内脏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闭藏之气可以相应的,可分别针刺各经的井穴,都有开闭通窍的作用。又如五色蕃华,与春季万紫千红的生发之令可以相应。荥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气尚微,等于春季是阳气渐盛的季节一样,所以把五色、春季、荥穴三者联系起来,认为凡是病变才出现于气色方面(例如:晕针时必然脸面变色,笔者经验刺心经荥穴特效,即取色应荥是原则)和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应的,当分别针刺各经的荥穴,也就是说,各经的荥穴都有泻热和疏调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据五输穴脉气的由微而盛,由井、荥流注到输穴、经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荥以下的输穴,可以分别与夏、长夏和秋季相应。

关于如此取穴之理由《素问·热穴论》解释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敛,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即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鼻衄。

这种方法是应用非常简便取穴少,却效果宏速,只要根据病发脏腑或经络,再配合季节,选取该发病经络之五输穴针治,即可达到疗效。

根据《内经》所载“春主肝,其病发惊骇,在变动为握。”,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在春季遇到发热病而发现有惊骇抽搐握拳等症状时则可取肝经之荥穴(行间)治之,收到退热、震惊,缓解抽搐之效。《针灸大成》记载行间可治小儿急惊风,所以经络的五输在临床上应用与季节性有密切的关系。

又如有一腰痛患者,夏天到诊,腰痛属膀胱经,只要在膀胱经之输穴束骨始针,即可止痛。肋痛患者秋天到诊,肋痛属胆经,只要在胆经合穴(秋刺合)施针,即可止痛……等,这是很好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为了易于研究和运用本节所述针刺的法则,再提示下表于后:





























长夏







难经》第七十四难也曾提及:“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者,……”这个次序的实用意义,主要还在于“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因为井荥所在部位,肌肉都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较厚,输则在二者之间。又春夏阳气向外向上,经脉之气多行于肌肤较浅处,秋冬阳气向下,经脉之气多行筋骨较深之处。因此与内经所言与冲突。不过实用意义没有内经来的大而已。

一日四时分刺法

《灵枢经·顺气一日四时篇》亦曾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常也,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指出在一天之中,可以像春夏秋冬一样的划分四时,来说明疾病在一天的变化情况,因此在治疗时,我们亦可根据四季分刺法予以施治,效果亦佳。

依据四时分刺法,则早上以刺荥穴为主,中午以刺输穴为主,傍晚刺合穴为主,深夜刺井穴为主。

临床应用时可就病症所在经络按时选取穴位,依病情需要也可略加一、二作为辅助治疗。例如临床上治疗一般肺经外感风温,有发热咳嗽的病人,可先针水金,然后按时取穴,如在早晨之时来诊,我们可以根据症状合时候,针肺经的荥穴鱼际以治之,便可以收退热治咳之效。如病者在中午时来诊,可以根据当时的时候,针肺经之输穴太渊治之,便可以收到助长肺经之气,以收扶正祛邪之效。如病者在夕阳的时候来诊,我们就可以根据病者的症状,结合病者的生活关系和当时的环境时候,针肺经的合穴尺泽治之,便可收到消除痰水,肃降肺气,减少咳嗽的效果。如病者在深夜喘咳之时来诊,我们就根据病者的症状合当时环境是阴寒气盛的时候,刺肺经之井穴少商为主,治之便可以收到取井穴以下阴逆,而制止喘咳的效果。

病案举例

张太太,六三年秋天下午六点钟到诊,症状:感冒咳嗽,治疗:因病属肺经,且时值秋天下午,合乎刺合穴规则,故于尺泽下针,并加针水金穴(董氏奇穴)当即止咳,一次而愈。

输穴时间疗法之应用,还有纳子法,已于前节“字母配穴法”说明,这里不再多述,另外“子午流注亦是五输穴为基础的一种时间针法,“子午流注节中详述,这里就不多述。


输穴是最常用的穴位,取穴简便,效果宏大,安全而实用,本章介绍了“经一般用法”“难经一般用法”“升降应用疗法”“门十变应用疗法”“输穴同气相求疗法”“子母配穴疗法”“时间疗法之应用”等。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卦象疗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基础,将在有关篇章详述。此外井穴及合穴也常用于刺血,详见刺血部分,其它有关五输穴之应用也还很多,但能掌握本书所介绍之内容,即足应用,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如欲进一步认识五输穴,可参考本人著作之《针灸五输穴应用》

附:五输穴表

输穴法





















































































































































肠经

丙火



甲木

膀胱

壬水

肠经

庚金







输穴名称









丁火



己土



辛金



癸水




相火



乙木



厉兑


窍阴

至阴

商阳




所出



少冲

隐白

少商

涌泉

中冲

大墩

 



内庭

前谷

侠溪

通谷





所留



少府

大都

鱼际

然谷

劳宫


 



陷谷

后溪

临泣

束骨





所注




太白

太渊

太溪

大陵

太冲

 













经原

附于

属火性


经以

输为原

属土性













 



解溪

阳谷



阳溪




所行



灵道

商丘

经渠

复溜

间使

中封

 







阳陵泉








所入





阴陵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