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32)
2020 (102)
2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
(
中药组)
祛湿汤口服治疗。祛湿汤
药用
:
南沙参、
茯苓、
白术、
马齿苋、
黄芩、
野菊花、
龙骨、
白僵蚕、
牡丹皮、
生地、
紫荆皮、
甘草。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
400mL
分早晚
2
次口服。
对照组
(
西
药组)
西替利嗪片
10mg
日
1
次口服。以上两组
患者有糜烂渗出的皮损配合
3%
硼酸液
(
院内制
剂)
外用
;
红斑、
丘疹皮损配合氢化可的松软膏
(
院内制剂)
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使用不超过
1
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
2
周,
治疗后观察行疗效
评定。
1.2.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治
愈
:
皮损全部消失,
瘙痒消退
;
好转
:
皮损消退
30%
以上,
瘙痒明显减轻
;
未愈
:
皮损消退不足
30%,
瘙
痒未减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
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以
P
<0.05
作为具有统计学意
义的界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组内
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或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见
表
1~2。
治
疗
组
有
效
率
81.26%,
对
照
组
57.36%。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
义
(
P
<0.01)
。
表
1
两组亚急性湿疹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
治疗组 53 19 21 11 2 81.26
对照组 47 12 18 12 5 57.36
表
2
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标及生活质量比较
项目 对照组 治疗组
EASI
评分 12.1±3.5 4.4±4.2
*
瘙痒 2.6±0.6 1.1±0.9
*
中医症候积分 39.8±6.6 25.0±3.7
*
DQOLS 30.8±15.6 7.6±10.6
*
注
:
与治疗前比较,
*
P
<0.05。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查肝功、
肾功均正常。治疗
中治疗组有
1
例出现轻度腹泻,
后自行缓解。对照
组有
1
例出现轻度嗜睡。治疗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
均消失。
3
讨
论
亚急性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发
病原因复杂,
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
清?吴谦
《医宗金鉴》
“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
外
受风邪,
袭于皮肤,
郁于肺经,
致遍身生疮。形如
粟米,
瘙痒无度,
抓破时,
津脂水浸淫成片,
令人
烦躁、
口渴、
瘙痒,
日轻夜重。
”
清?吴谦
《医宗金
鉴?血风疮》
云
:
“
血风疮证生遍身,
粟形搔痒脂
水淫,
肝肺脾经风湿热,
久郁燥痒抓血津。
”
可见本
病的发生与心、
肺、
肝、
脾四经的病变有密切的关
系。湿疹的发病机制以体虚为本,
风湿热毒邪为
标。湿疹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脾失健运,
湿热
内生,
复感风湿热邪,
郁于腠理而发病
;
或因饮食
不节
(
洁)
,
嗜食辛辣肥甘厚腻,
伤及脾胃,
脾失健
运,
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因此,
清热利湿,
祛风
解毒一直是控制湿疹病情的基本治则。治以清热
利湿解毒法。祛湿汤为自拟方,
由南沙参、
茯苓、
白术、
马齿苋、
黄芩、
野菊花、
龙骨、
白僵蚕、
牡丹
皮、
生地、
紫荆皮、
甘草组成。其中南沙参健脾益
气,
使脾气健,
运化有力,
既化已生之湿热,
又杜湿
热内生之源,
其性平,
不温不燥,
久用无伤阴至虑
;
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
研究报道
[2-3]
该药治疗湿疹
有特效,
两药合用为君,
一补一泻,
有祛邪不伤正,
扶正不留邪之功。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尿
;
茯苓
健脾益气,
渗湿利水
;
两药合用一助南沙参健脾益
气,
扶正祛邪
;
一助马齿苋利水渗湿
;
因肺主皮毛
与大肠相表里,
故用黄芩、
野菊花清泻肺与大肠之
湿热,
以利皮肤湿热,
四药合用助君药健脾除湿共
为臣药。生地凉血滋阴兼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
;
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防湿热入血分,
同时凉血以助祛邪外出。两药合用配合清热利湿
之剂兼清血热而不伤阴,
过用寒凉而不留瘀。白
僵蚕味辛咸,
性平,
归肝、
肺经,
长于熄风止痉,
去
一身内外之风。龙骨味甘、
涩,
性平,
归心、
肝、
肾
经,
长于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紫荆皮
味苦,
性平,
归肝、
脾经,
能活血通经、
消肿解毒、
收
敛止血、
杀菌去腐。四药均入心经,
合用可祛风止
痒、
镇静安神共为佐药,
并寓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
自灭”
之意
;
其中紫荆皮一药中医典籍中虽未记载
其祛风止痒之功,
但已故中医外科名老中医文琢
之认为本药为祛风止痒之要药,
治疗各种皮肤过
敏之痒症
[4]
。甘草为使药,
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
奏健脾除湿、
清热解毒、
祛风止痒之效
[5-7]
。现代药
理表明该方药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
抑制过敏介
质的释放,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胺、
镇静等
作用
[8]
。本研究观察祛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与西
替利嗪片相比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 1 ]
张
学
军.
皮
肤
性
病
学
[ M ] .7
版.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
106-109.
[ 2 ]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 M ] . 7
版.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269-270.
[ 3 ]
刘刚.
刘爱民治疗湿疹经验举隅王延乾
[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10
)
:
1665.
[ 4 ]
闫玉红,
卢传坚.
卢传坚健脾渗湿治疗慢性湿疹经验介绍
[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6
)
:
906.
[ 5 ]
赵辨.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方法
[ J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
1
)
:
3-4.
[ 6 ]
陈家惠,
田 静.
湿疹汤Ⅱ号内服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6
)
:
965.
[ 7 ]
孙建方,
郑志忠,
顾军.0.05%
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多中
心,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J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39
(
1
)
:
26-28.
[ 8 ]
许波,
桑巍,
鞠宏.封包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11
)
:
1984.
治疗方法
治疗组
(
中药组)
祛湿汤口服治疗。祛湿汤
药用
:
南沙参、
茯苓、
白术、
马齿苋、
黄芩、
野菊花、
龙骨、
白僵蚕、
牡丹皮、
生地、
紫荆皮、
甘草。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
400mL
分早晚
2
次口服。
对照组
(
西
药组)
西替利嗪片
10mg
日
1
次口服。以上两组
患者有糜烂渗出的皮损配合
3%
硼酸液
(
院内制
剂)
外用
;
红斑、
丘疹皮损配合氢化可的松软膏
(
院内制剂)
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使用不超过
1
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
2
周,
治疗后观察行疗效
评定。
1.2.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治
愈
:
皮损全部消失,
瘙痒消退
;
好转
:
皮损消退
30%
以上,
瘙痒明显减轻
;
未愈
:
皮损消退不足
30%,
瘙
痒未减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
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以
P
<0.05
作为具有统计学意
义的界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组内
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或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见
表
1~2。
治
疗
组
有
效
率
81.26%,
对
照
组
57.36%。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
义
(
P
<0.01)
。
表
1
两组亚急性湿疹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
治疗组 53 19 21 11 2 81.26
对照组 47 12 18 12 5 57.36
表
2
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标及生活质量比较
项目 对照组 治疗组
EASI
评分 12.1±3.5 4.4±4.2
*
瘙痒 2.6±0.6 1.1±0.9
*
中医症候积分 39.8±6.6 25.0±3.7
*
DQOLS 30.8±15.6 7.6±10.6
*
注
:
与治疗前比较,
*
P
<0.05。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查肝功、
肾功均正常。治疗
中治疗组有
1
例出现轻度腹泻,
后自行缓解。对照
组有
1
例出现轻度嗜睡。治疗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
均消失。
3
讨
论
亚急性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发
病原因复杂,
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
清?吴谦
《医宗金鉴》
“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
外
受风邪,
袭于皮肤,
郁于肺经,
致遍身生疮。形如
粟米,
瘙痒无度,
抓破时,
津脂水浸淫成片,
令人
烦躁、
口渴、
瘙痒,
日轻夜重。
”
清?吴谦
《医宗金
鉴?血风疮》
云
:
“
血风疮证生遍身,
粟形搔痒脂
水淫,
肝肺脾经风湿热,
久郁燥痒抓血津。
”
可见本
病的发生与心、
肺、
肝、
脾四经的病变有密切的关
系。湿疹的发病机制以体虚为本,
风湿热毒邪为
标。湿疹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脾失健运,
湿热
内生,
复感风湿热邪,
郁于腠理而发病
;
或因饮食
不节
(
洁)
,
嗜食辛辣肥甘厚腻,
伤及脾胃,
脾失健
运,
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因此,
清热利湿,
祛风
解毒一直是控制湿疹病情的基本治则。治以清热
利湿解毒法。祛湿汤为自拟方,
由南沙参、
茯苓、
白术、
马齿苋、
黄芩、
野菊花、
龙骨、
白僵蚕、
牡丹
皮、
生地、
紫荆皮、
甘草组成。其中南沙参健脾益
气,
使脾气健,
运化有力,
既化已生之湿热,
又杜湿
热内生之源,
其性平,
不温不燥,
久用无伤阴至虑
;
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
研究报道
[2-3]
该药治疗湿疹
有特效,
两药合用为君,
一补一泻,
有祛邪不伤正,
扶正不留邪之功。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尿
;
茯苓
健脾益气,
渗湿利水
;
两药合用一助南沙参健脾益
气,
扶正祛邪
;
一助马齿苋利水渗湿
;
因肺主皮毛
与大肠相表里,
故用黄芩、
野菊花清泻肺与大肠之
湿热,
以利皮肤湿热,
四药合用助君药健脾除湿共
为臣药。生地凉血滋阴兼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
;
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防湿热入血分,
同时凉血以助祛邪外出。两药合用配合清热利湿
之剂兼清血热而不伤阴,
过用寒凉而不留瘀。白
僵蚕味辛咸,
性平,
归肝、
肺经,
长于熄风止痉,
去
一身内外之风。龙骨味甘、
涩,
性平,
归心、
肝、
肾
经,
长于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紫荆皮
味苦,
性平,
归肝、
脾经,
能活血通经、
消肿解毒、
收
敛止血、
杀菌去腐。四药均入心经,
合用可祛风止
痒、
镇静安神共为佐药,
并寓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
自灭”
之意
;
其中紫荆皮一药中医典籍中虽未记载
其祛风止痒之功,
但已故中医外科名老中医文琢
之认为本药为祛风止痒之要药,
治疗各种皮肤过
敏之痒症
[4]
。甘草为使药,
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
奏健脾除湿、
清热解毒、
祛风止痒之效
[5-7]
。现代药
理表明该方药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
抑制过敏介
质的释放,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胺、
镇静等
作用
[8]
。本研究观察祛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与西
替利嗪片相比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 1 ]
张
学
军.
皮
肤
性
病
学
[ M ] .7
版.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
106-109.
[ 2 ]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 M ] . 7
版.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269-270.
[ 3 ]
刘刚.
刘爱民治疗湿疹经验举隅王延乾
[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10
)
:
1665.
[ 4 ]
闫玉红,
卢传坚.
卢传坚健脾渗湿治疗慢性湿疹经验介绍
[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6
)
:
906.
[ 5 ]
赵辨.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方法
[ J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
1
)
:
3-4.
[ 6 ]
陈家惠,
田 静.
湿疹汤Ⅱ号内服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6
)
:
965.
[ 7 ]
孙建方,
郑志忠,
顾军.0.05%
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多中
心,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J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39
(
1
)
:
26-28.
[ 8 ]
许波,
桑巍,
鞠宏.封包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 ]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
11
)
:
198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