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獨家

明鏡集團擁有11份雜誌社,6家出版社,是海外最具規模的中文新聞出版機構。打開明鏡書刊,發現的不只是中國內幕,而是世界未來。明鏡網站:mingjingnews.com
正文

知青的悲劇與官員的悲劇

(2014-05-20 14:25:18) 下一个

誰說毛澤東只能搞“大躍進”?他也敢搞“大倒退”!一代知青被剝奪正常接受教育和平等擇業 的權利,一步沒跟上,步步跟不上,“而立之年”未立;“知天命之年”認命,淪落社會底層,成為“代際傳遞貧窮”的弱勢群體。而政壇上知青高官不可避免地異 化,站到曾同睡一個炕、同鋤一壠地的昔日夥伴的對立面

高伐林



爭當“半邊天”“鐵姑娘”的女知青。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縮寫、簡稱,字面上意思,是“有知識的青年的群體”。但這是個特定稱謂,人們所說的“知青”,是指“文革”中到農村當農民(以及到國營農場當農工)的高中、初中畢業生。

西 方社會學界有“戰後嬰兒潮”的概念,本文所談的“知青”庶幾近之,是1947年到1958年,約12年間出生的人。這些人,大體上是從“老三屆”(實際上 是六屆:1966、1967、1968年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到七十年代末的高中畢業生。這個龐大的群體,以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公佈毛澤東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為標誌,從這一天之後,此前零星的、個別的行動,轉為大規模高潮,被整體驅趕到沙漠荒原、山鄉水 寨,形成所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第一批知青,穿著黃軍裝(後來洗白了),戴著紅袖章(後來摘下了),遠離京華,遠離父母, 落入社會底層,面對陌生世界,卻頑強地支撐,開始是為理念,後來是為生存。憑著這樣的共同記憶,即使萍水相逢也能夠彼此理解。在特定歲月鑄造的“知青”, 成為中國當代史上人數最多的亞文化群體之一。

這個群體是“有知識的青年”嗎?其中知識最多的一部分人,無疑得算第一批“老三屆”知青中 的老高三學生,“文革”動亂之前,他們就比較完整地接受了中等教育,其他人就等而下之了。“老三屆”中的最低的1968年初中生,只相當於小學畢業 生:1965年從小學升入初中,讀了一年就“停課鬧革命”,不是 到社會上“破四舊”,就是在學校裏鬥老師。而1969年以後高中畢業下鄉的知青,在學校裡學到的多是些空洞的政治口號。

即 使在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當時,中國也不是沒有知識分子和真正的有知識的青年。但毛澤東以湖南師範生的學歷,在北大受到大教授冷落的經歷,早在上個世紀四十 年代初延安整風之初,就表達過對知識分子的極大反感,投靠到毛澤東門下的康生當時闡發毛澤東的思想說:“目前所謂知識分子,實際上最無知識,工農分子反而 有一點知識。”——這正是毛澤東發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遠因之一。一手將有知識者棄而不用,逼迫他們自輕自賤、“改造世界觀”,另一手將成千上萬無知識或 知識甚少的青年封為“知識青年”,不啻尖銳的反諷。

不管多麼名不副實,不管多麼身不由己,被剝奪了憲法賦予青少年平等受教育權利、平等擇業權利的這一龐大群體,只好在中國歷史上頂著被偉大領袖扣上的“知青”帽子了!(《新史記》第10期)


全文地址:http://mirrorbooks.com/MIB/news/news.aspx?ID=N00002852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