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详解《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第二

(2017-01-09 09:55:14) 下一个

阴阳应象大论  感悟第二

作者 苏小白

 

经曰: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一节,是谈天应人,并味、形、气、精之间的相互关系。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清气为阳,清气上升为天,阳为天;浊气为阴,浊气下沉为地,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地气者,浊气也,浊气有水有尘,经太阳暴晒化为湿气上升到天,便为云;天气者,清气也,清气流荡,里边愈来愈积有杂质细尘,到一定程度便下降为雨。雨看着是从天而降,实际上其内含有尘渍,是故雨其实是出于地气;云看着是从地上升,然云为清轻之物,并不含有地上之尘渍,是故云其实是出于天气。也就是说雨性从地气,为浊气;云性从天气,不清气。这是谈的自然现象。下边,就由天谈到人。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察天象则可以知人事。人为天地间一生命,乃自然之子,天有其象,人亦有之。所以,清阳出入于上窍;浊阴出入于下窍。这是为何?因为相对来言,上窍者,位于上也,上为天;下窍者,居于下也,下为地。清气为天,浊阴为地,所以清阳归上窍,浊阴归下窍。清阳之气发散于腠理;浊阴之气并走于五脏。这又是为何?因为相对来言,腠理者,外也,外为阳,阳为天;五脏者,内也,内为阴,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然也。清阳之气充养四肢,浊阴之气滋养六腑。这又是为何呢?还是一个道理,四肢相对于六腑来言,在外,为天;而六腑则在内,为地,清阳之气归天一属,浊阴之气归地一脉,是故然也。

 

“水为阴,火为阳。”

 

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是故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道也。也就是说,水与火,是阴阳最为具体的征象。

 

“阳为气,阴为味。”

 

我们炒菜,肉菜在烹制过程中跑出来的香气,是谓气,香气,这些香气是升腾起来的,升腾者为阳,阳为气也。落在锅里的肉菜,尝一口,嗯,很香,这就是味,这味道是落在锅里的,没有随香气跑出来,是沉下来,是具体的,为阴,阴为味也。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归”者,属也,归属,从属。味道是菜本身的,如果不吃菜,你不会知道这菜的滋味是咸是淡是苦是辣,菜本身是有形的,是冬瓜就是冬瓜,是蕃茄就是蕃茄,味道是归属于菜蔬本身的,是故味归形。也就是说,没有形,就不知其味,味离开形,就是无源之水,无从谈起。那么“形”是怎么来的呢?房子外边有一池水,水里本来没有任何生物,天长日久,我们会看到水里边会产生些小虫子了,有形了,按中医学理论,我们看不见的,就叫为气,这些形的产生,就归属于气。人活一口气。没有这一口气,气没了,肉体也就僵硬死掉,慢慢腐蚀掉。气又是怎么产生的?气,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是能感觉到。人,没有一口气,也就没有活力了,这活力,这气,是如何产生的?当然是父母之精交媾得来。是故,气归精。紧接着,精是如何产生的呢?精,当然是父母所化生。男子化育精子,女子化育卵子,所以,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这是反过来说,倒过来说的,若一个人没气了,没有活力了,就是死了的肉体,他如何能产生精呢?根本不可能。人老了,活力不足了,气不撵了,也无法产生精,所以说呀,这精是要靠气来汲养的,故精食气。气当然要依附着一个生命体了,要有肉体方才气存,这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肉体没有气,是尸体;有气,没有肉体依附,那是游魂。而形的产生,当然需要吃五谷杂粮,骨肉果菜了,有谁见过不吃饮食物的生命?凡生命,都要吃东西的,是故形食味也。人长膘长高,都是吃饭菜的,饭菜就是味。形食味。有了气,有了肉体,这个人就形成了,不断长大,到了一定年纪,男子就能生精,女子就能生卵子,是男子女子生命休征变化而得来,是故化生精也。刚才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人的肉体,即形,是要靠吃饭菜,味,来生长发育的。那么肉体是怎么产生的呢?放大了说,一切有形之物,是如何产生的呢?浊气下沉为地,雾散去了,霜化开了,落下来一些有形的尘渍,这些尘渍就是形,那这些所谓“形”的产生母体就是雾霜,而雾霜产生本源于气也,是故气生形。我们了解了这些,在中医学上有何意义,也就是说有何作用呢?下边,就是谈其在中医学上的作用。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形食味”,中医讲一个阴阳平衡,形食味,并不是说,一个劲儿吃“味”就好,反过来,吃得东西多了,膏梁厚味,也会伤形的。这就是一个平衡原理。中医认为病,皆是不平衡所致。若一切都是平平衡衡的,那就五脏通泰,人即安和了。精为化生,要化必有气,若一个生命体无气了,是根本不可能有精的,反过来说,精也化为气。举一个偏面的例子,以窥全貌吧,比如说,人的精神恍惚了,就不可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气了,进一步,人的精神没有了,精神散逸,这个人就没有气,死掉了。在故国农村,常听一句话叫“顺气饭好吃”,意即只要气顺了,吃嘛嘛香的;常进酒场的人,也会说:“哥俩好,杯中干”,意即哥俩感情好,酒就会喝得多。一个人正在吃饭,假如桌上太太一个劲唠叨他,那他脾气好些的,饭也不会吃得香甜,脾气坏了的,肯定是碗一推,筷子一扔,眼一瞪,冲老婆就吼:“有完没完啊,还叫人吃饭不?!”这饭哪怕是再香,也吃不下去了,这就叫气伤于味。另一方面,那怕脾气再好,一行人高高兴兴去餐馆吃饭,饭菜端上来了,味道做得差,假如还有腐馊的味道,那么再好的脾气,再好的气氛也要被破坏了。这,就叫气伤于味。大人教孩子,“吃饭时,少说话”,这道理都源于气伤于味。

 

2017/1/9,磨砚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