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也说乡愁 —— 晓玫的故事 (德州黄龙)

(2016-03-09 18:59:03) 下一个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都说有记忆就有乡愁。乡愁是岁月的歌,记忆的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为乡愁吟诗作赋,又有多少关于乡愁的名词佳句百世流芳,千古绝唱。而我这个土插八年,洋插八年的67届老初二,也要斗胆来说一说我朋友晓玫的乡愁故事。

   晓玫小辰光是个聪明灵俐,讨人欢喜的上海小姑娘。她十六岁的时候离开上海,去了内蒙古插队。她劳动不忘读书,文革后恢复高考,考上了内蒙的大学,后来就在内蒙工作,成家。八十年代初,她又赶上了出国留学大潮,来到休斯敦洋插落户也三十多年了。

   前些时候,晓玫告诉我,她要利用假期回家几周。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来美的土洋插们要说到回家就是回国,就是回到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上小学,读中学的地方去。晓玫的父母已经过世了,虽然还有不少亲友在上海,但属于她的那个家则随着父母驾鹤西去已不存在了。无论晓玫当初在美国怎样拼命工作挣钱,省吃俭用寄美金回去,为这个家做出过多大的贡献,但当年父母的家如今却成了哥哥的家了。晓玫每次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捧上付了超重行李费,从万里之外千辛万苦背回来的各种美国名牌礼品(这些都是晓玫每到节假日大减价,就奔出去抢着买回来的名牌,她自己是绝对不舍得买来用的)。晓玫的礼物是面面俱到的,大人小孩一个不拉,人人有份。当然头几天回家,皆大欢喜,亲情融融。可没过几天,嫂子嫌她回家开空调温度打得低了,自来水用多了...... 总会拉长了脸,抱怨水电费太贵了,还是青菜又涨价了, 晓玫总是马上塞给嫂子比住饭店多出几倍的水电费、伙食费的美金,于是嫂子笑逐颜开了。哥哥和晓玫虽说是血浓于水的感情,但他在家听嫂子的。格能(上海话这种)样子的趟数多了,晓玫也就没有了回家的欣喜和感觉了。后来哥哥生了病,晓玫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寄回家,给他治病,可是哥哥还是走了。再后来哥哥的孩子结婚,倒是头一次打了国际长途电话来告诉她。晓玫寄了礼金去,钱收到后,就再没有音讯了。好几年她都没有劲头回去了。可是每当看到朋友们回上海探亲,她心里总是痒痒的,说不出是嫉妒还是失落。后来她的乡愁终于憋不住了,又开始回“家”去了。

   晓玫去年从上海回来后,告诉我她格趟(上海话这次)比较独特的家乡行。她回上海并没有告诉她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友们,没有和她内蒙的插兄插妹们聚会,也没有去见她从小一起跳房子,抓石子,温功课的小学、初中同学。她到了上海后,就在静安她原来老家的附近住进了一家旅店。老家那条弄堂早就动迁,高楼林立了,昔日的老邻居们是碰不到的了。她就在依稀可辨的,好像是她小时候跑来跑去的地方走走,去路边的小摊子上坐坐,要一客生煎馒头,吃碗上海小馄饨,在外滩上吹一吹黄埔江的风,在当年軋朋友所依的情侣栏旁望望呆,在南京路上趟趟马路,享受享受人軋人的闹猛。我问晓玫作啥没有探亲访友,她叹口气说她家是老上海,亲眷交管(亲戚多)。原来她每次回家,除了要给每家备一份拿得出手的礼物之外,还要送礼给他们的下一代。第一趟看到小宁(上海话小孩),作阿婆,阿娘的是要给钞票,塞红包的。现在国内人情大似天,一千元都拿不出手的,她这个难得回来的美国阿婆,阿娘更是不能小气,一下子给出去七、八个这样的红包,绝对是吃不消的。早先插兄插妹聚会,物价便宜,晓玫花个二百美金就可以请十几个朋友在餐厅里吃顿好饭,讲讲插队时的故事,谈谈几十年的变迁,边吃边谈,开心尽兴。这几年国内物价飞涨,现在老多人袋袋里钞票么老老(上海话钱很多),晓玫回家,朋友聚会,也不要她付钱了。上趟晓玫回家,是她的插兄作东召集聚会请晓玫吃饭,可是晓玫吃了插兄的席,反而不开心了,格趟回家竟然连面也不要见了。问她为什么,晓玫说那个作东的插兄发达了,在席上从头到尾都在趾高气扬地显摆他的钞票,得意忘形,竟然对当年一起插队的小姐妹不尊重。饭桌边坐满了人,都来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响。晓玫看不落(上海话看不下去)当年睏了一铺炕头上的小姐妹当众被欺负,愤然指责发达的插兄后,拂袖离席而去。

   格趟晓玫回去,省去了浮云流水的社交闹猛和烦恼,一个人笃悠悠,去探了她给自己寻找的故乡。晓玫的母亲是安徽屯溪人,年轻时就离家读书,后来在上海作医生,在晓玫插队时,就过世了。晓玫也不知道母亲老家还有什么人。晓枚有副好歌喉,在内蒙插队,后来又在包头工作时,总喜欢对着内蒙的大青山唱“敖包相会“和 “好一朵茉莉花“,所以她就决定在安徽的大山里给自己选一个故乡。她在网上做好了功课,从休斯敦经洛杉矶转机飞上海,然后从上海坐火车,再转两趟长途汽车,又被载在放屁虫车斗后面,颠颠簸簸最后来到了这个交通还不发达的茶园村。村里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去打工了,很多石头木板屋都是铁将军把门,村里就是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孩子。晓玫说正因为茶园村的交通还不发达,那里的山泉还是清清亮亮的,绿绿葱葱的山顶上还是蓝天白云,泡好的野山茶入口香甜,山里的人还是敦厚善良。晓玫说等她在美国退休后,就叶落归根,去茶园村住,义务教山里的孩子学英文和唱歌。后来晓玫真去买了把吉他,找了老师,着手练习,准备今后要对着安徽的大山,和孩子们一起自弹自唱她心爱的“敖包相会”和“好一朵茉莉花”了。

  看着晓玫兴高采烈,忙着买带去送茶园村乡亲们的衣物。临行前,她还赶着给村姑们用缝纫机作了几个结实耐用的大花布采茶口袋。晓玫兴冲冲地第二次回茶园村的故乡去了。就等着她回来,听她说回“家”的故事了。

  但愿茶园村——晓玫给自己挑选的故乡最终圆了她回家的梦,慰藉了她那说不清,理还乱的乡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写出了很多海外游子的共同感受。非常认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