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风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正文

内观一生活的艺术(十一)

(2014-04-30 13:45:22) 下一个
第四章 问题的根源

佛陀曾说:

一定要探究痛苦的真相至源头。(注一)

在他证悟的那个晚上,以坚定的意志力坐着发誓:若不能了解苦的起源以及如何将苦拔除,誓不起座。



他清楚地看到,痛苦确实存在。无论它令人感到多么的不愉快,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随着生命的开始,痛苦也就开始了。我们记不起在母胎内的情形,但是一般的经验,都是我们号啕大哭的从母胎来到人世。出生时极大的创痛。

既然生命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经历生病和年老的痛苦。然而。无论我们病得多重,无论我们病得多重。无论我们如何老迈,哀弱,没有那个人想死,因为死亡是极大的痛苦。

一切众生都必须面对这些痛苦。我们在生命历程中,都一定会经历其它的痛苦,各种身体或心灵的痛苦。我们在痛苦中煎熬。而得不到快乐。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不想要的却反而降临到我们身上,所有着些情形都是痛苦。

这种种的痛苦,对于以个深思过痛苦的人而言,都是很显然的。但是成佛前的佛陀,对于这种理性局限的阐述,并不满意,他继续向自身内在探求,去体会痛苦的真正本质,他发现:

对五蕴的执著是苦。(注二)

就非常深的层面而言,痛苦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身(色蕴)和心(识蕴。想蕴,受蕴,行蕴)过度执著。人们对自己这个个体----身和心----有强烈的执取;而事实上,这个个题只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已。这种对自身的不实想法的执取,对一种事实上不断生灭的东西的执取,就是苦。

执取

执取有好几种。第一种就是习于追求感官享乐的执取。上了毒瘾的人之所以会吸毒,是因为他想体会毒品在他身上造出来的愉快感受:虽然他知道吸毒只会加深他的毒瘾。同样地,我们对于贪爱这个习性,也上了瘾。一旦某个欲望满足了。我们就生起了下一个欲望。所执取的对象其实是次要的,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渴求这种贪爱的状态能不断地持续,贪爱本身又会在我们身上制造愉悦的感受,而我们希望愉悦的感受能不断延续。结果,贪爱本身成了我们无法打破的习惯,一种瘾。就如同了上毒瘾的人,会渐渐对他所吸的毒品麻木。因为需要更大的剂量,才过瘾一般,如果我们的贪爱愈去满足就愈强烈。像这样,我们永远无法止息贪爱。而只要我们有贪爱,我们就不可能快乐。

另一个很大得执著,就是对我的执著,这个自我,这个我们认同的自我形象,对每个人而言,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我们象是周围满布铁屑的磁铁;自动地将铁屑以自己为中心派成圆形;我们不假思索全都本能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这个世界,祈求吸引愉快的事物。排除不愉快的事物。但是没有任何人是独自生存在这个世上的;某个“我”一定会和另一个“我”起冲突。每个人所制造出来的圆形,都会被别人的磁场所干扰,而我们自己也会被吸引或被排斥。其结果只有不快乐与痛苦。

我们的执取,也并非仅限于“我”;我们执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属于我们的东西。每个人都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产生很大的执取,因为它与我们无关。这些东西增强了“自我”的形象。如果这个所谓“我的”,是永恒不变的,而且这个“我”可以万古常存,永远享有我的,那么这种执取就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但是事实上,我和我的迟早会分道扬镳。离别的时刻一定会来临。当时候到了,若对我的执取愈深,痛苦就会愈强烈。

更近一步地延伸执取,就是对“我得见解,信仰”的执取。无论它们真正的内容是什么,无论正确或错误的,只要对它们产生执取,就一定会不快乐。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见解和传统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评,我们就会十分不悦。如果我们想要解释自己的看法,别人却不接受,我们也同样会十分不快乐。我们没有认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辩论谁的意见正确,并无意义。比较有益的办法,是将任何成见放在一边,试着去看清真相。但是我们无法做到放弃对自己见解的执取,因而我们一直不快乐。

最后,是对宗教仪式和典礼的执取。我们常强调宗教的外在形式,而较不重视其所蕴含的精髓;而且我们通常会觉得,不遵行这些典礼仪式的人,绝不是一个真正虔诚的信徒。我们忘了,缺少了宗教的精髓,它的形式层面只是空壳子。如果一个人心中始终充满愤怒,狂热和恶意,那么虔诚的课诵或遵行仪式是没有用的。真正虔诚的信仰,是培养内心虔诚的态度。也就是心得净化,对众生的爱和慈悲,但是对宗教外在形式的执取,导致我们对形式的重视,远超过对其精髓的重视。我们忽视了宗教的本质,致使我们沉沦在苦海之中。

无论是何种痛苦。所有的痛苦都与这里所提的某种执取相关。执取和痛苦同时存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