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乖巧,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好孩子,就是令人羡慕的 “人家的孩子”,就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否则,就是叛逆,就是逆反。
小中男大多在美国出生,从小接受美式教育,自由平等民主独立;在家里面对的却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教育,被动内敛。他们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身上自然带着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既追求个性张扬又沉稳矜持。
然鹅,中国的许多家庭却盛产不善言辞不谙沟通的妈宝男。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多背负着几重的压力。既要光宗耀祖为家争光,瞄准藤校金榜题名,为了父母期望的成功奋不顾身,又对未来具有不确定的恐惧,又要适应和融入美国同学团体的圈子,被认同被认可。因此,所承受的身。心。灵。各方面的压力,比父母能够想像的更加严峻。
二少晚饭时推荐我们看了一部叫做Whiplash《爆裂鼓手》的电影,在烂番茄影评网站上得到93%新鲜度的高分。这部电影演绎了一个关于19岁的大学生安德鲁与爵士乐队魔鬼老师弗莱切的故事。他为了培养音乐天才,寻找下一个天才鼓手,用极度严苛病态几近虐待的方式,训练安德鲁和乐队成员。他完全采用谩骂贬损高压恐吓,甚至扇耳光往学生身上扔乐器等恐怖极端的方式,逼迫学生达到自己的极限。出生于单亲家庭的安德鲁,是一个热爱音乐有着执着和悟性的鼓手,被魔鬼音乐老师吸收进入爵士乐队。在弗莱彻的高压与摧残之下,安德鲁从对音乐的热爱转向为达目标几近疯魔的程度,虽然最终登上了纽约音乐大厅的华丽舞台,然而,成功的光辉,怎能掩盖背后地狱般的黑暗与摧毁人性的残酷?
弗莱彻最津津乐道的他一手打造培养的音乐天才学生尚恩,因为过度的焦虑综合心理障碍,在花样年华之季却以自毁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了天才的钢琴家郎朗的成名之路。他的父亲从小对他所采取的就是类似这种几近疯狂的制造天才的高压政策。在一次采访中,郎朗提到他和父亲关于练琴的一段往事,“你一定得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你必须练到每个人都能看到,没有人有理由拒绝你,你是第一名,永远会是第一名。” 有次郎朗的父亲为逼他多练琴,手里拿着一瓶药,将他逼到角落:“你要不吃药死,你要不跳楼死。”
写出畅销书《虎妈的战歌》的虎妈菜美儿,培养的女儿们,都进入了名校。在书中她描写了运用高压极端的手段逼迫孩子最终成为优秀。又有谁知道,从小在这种疯狂执着的制造学霸的惨烈战役的阴影背后,藏着怎样羸弱无助的心呢?
母爱父爱,比天高比海深。然而,将父母的爱用于达成自己的设计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旨意,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想法,无异于摧毁人性扼杀独立人格的凶手。
每一个有各种心理问题孩子的背后,都脱不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干系。要不缺失爱,要不缺失尊重。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是深远的,远到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中国人的家庭,从来都是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就是圣旨。难怪许多一贯正确高高在上的父母们,理所应当的等着下一代的感谢,而下一代却在等着只知简单粗暴一种教育手段的父母的道歉。
为什么一定要等呢?
至少我们这一代不要再浪费时间。希望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行动起来才是真谛。
许多青春期的男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比女孩明显有所滞后,情绪不能及时而准确的表达,压在心里早晚会成为一团乱麻,以各种令人棘手的问题呈现出来。
语言表达情绪,就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是需要父母耐心引导,反复练习的。看看美国选举的各种辩论就会清楚,即使反对对方的观点,也需要心平气和的态度和起码的对对方尊重的语言,讲出自己反对的理由。而不是,像某些暴躁易怒的键盘侠,动辄对不同意见出言不逊,谩骂鄙视打压,恨不能大打出手把对方胖揍一顿才解气。
家庭应该是训练孩子掌管自己情绪,最舒适最方便最有效的训练场所。父母只要勇于放下身段,从神坛上下凡到人间实地,允许孩子发表不同意见,宽容孩子作出不同的决定,乐见孩子成为不同的人,容忍孩子可以毫无功利目的拥有个人爱好,亲子关系必定会有令人惊喜的转变。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常常只是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对错”之分,而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中国人的家庭不缺勤劳能干,不缺坚韧不拔,不缺聪明智慧,缺的往往是足够的民主气氛和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将所有的教育任务推给学校和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其实是一种懒惰的甩锅行为。一劳永逸的盼望,孩子只要进了理想的学校,就保证成为出色的人才。
孩子有个性,并不等同于叛逆。很多父母动不动就拿叛逆二字说事儿,将孩子的所有的问题推给叛逆二字。无论孩子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想法和做法违背家长的旨意,就会祭出叛逆的杀手锏,使用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定式思维。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只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能否上名校,对情绪的引导和教育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等到压力过大情绪决堤崩溃肆意泛滥,就更加棘手。
什么叫作高质量的陪伴? 不外乎用心的倾听,耐心的沟通,平等尊重的交流。
拥有极强控制欲的人,从不在乎说的对错,只在乎是否权威被挑战。孩子每一个要求和需求,不一定都会被满足,但都值得被倾听被重视被尊重。
青春期的男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渴望成为独立独当一面的男子汉,最不愿听见的就是,无端的指责,过高的要求,苛刻的压迫。
放权不是放任。 希望男孩将来在工作中在社会中在家庭里,勇于担当重任,无畏任何挑战,能够独当一面,不是靠想象和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能力。
为什么有些看起来乖巧听话的孩子,会交上损友,作出不明智的决定?往往因为,在家里,父母剥夺了孩子拥有独立人格的机会,所以有些孩子,只能到外面寻找那些可以为自己带来尊重和包容的环境和朋友。因为,他在这些朋友面前,可以不必伪装,安全而自信的做自己,而不会受到不断的指责和抨击。
我自己曾深切体会到,儿子君子上高中以后,曾经与父母无话不谈,不离左右的跟屁虫,一下子画风反转,好像变成了沉默是金,缄默不语的明星大牌。无论问什么问题,经典的回答永远都是一个字,“嗯”字了事。
后来,先从耐心倾听开始,站在他的立场,花点时间理解他的想法,逐渐赢得儿子的信任。无论表达什么,均可畅所欲言,没有被抓住把柄秋后算账的危险,才又慢慢恢复良性沟通。
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时间花金钱,参加孩子学校的各种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然而,就像硬币的两面,另一面或许就是过度参与孩子的每一个侧面,自以为了解孩子的所有想法,所有的烦恼,控制孩子的每一步行动,掌管孩子的每一个决定。有意或无意的剥夺了孩子成长试错的权利和机会。父母虽然能上能下无所不能,然而,不知不觉中,却培养出了乖巧听话只知言听计从无法独立思考的妈宝男。
仔细观察妈宝男的特点,一般除了自身精神和心理无法独立之外,最大的因素是,每个妈宝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精神抖擞控制欲极强的老妈。
每星期五上午更文,敬请关注!
听话,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但孩子们也有权要求父母仔细听他们说话不是?单方向的谈话不叫沟通,是训话!
非常同意,不要给孩子设立过高的目标,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你们真是处理得挺好的,我们儿子最近才稍微有一点点的改善,他已经大三了。我要向你学习~~
韭菜好!你总是能细心观察分析和提炼眼前的事情。
上次我们开校友会时,老师还说呢:那时你们什么都不和老师说。
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似乎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温室效应,自我保护,自我酝酿,不好竹筒倒豆子一般。
然鹅,中国的许多家庭却盛产不善言辞不谙沟通的妈宝男。
周末快乐!
圆宅有你的奖,别错过!
仔细观察妈宝男的特点,一般除了自身精神和心理无法独立之外,最大的因素是,每个妈宝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精神抖擞控制欲极强的老妈。
哈哈,确实如此。韭菜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