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林连玉基金会在吉隆坡广东义山举办“第4届林连玉行”义跑,吸引近5000人参与活动,共筹得100万令吉善款。
在我看来,筹款是一个目的,此次义跑活动更深层次的意涵,在于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不忘林连玉曾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牢记他为华文教育乃至民族间的和衷合作,所做出的牺牲奉献。
年轻一代或许不知,林连玉本来可以留在他福建老家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的父亲与祖父都是福建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19岁那年,他以第六名的成绩,考进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成为免费师范生。四年后,他以每科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并直接留校当教师——这在集美学校是史无前例的。
林连玉当上老师后,怎么又会下南洋,与大马产生紧密的联系呢?那是因为1927年,有人到集美学校鼓动风潮,煽动全校学生罢课,扬言要推翻陈嘉庚,陈嘉庚一怒之下关闭学校。于是,林连玉被推荐为代表,远赴南洋向陈嘉庚请愿,争取复校。成功说服陈嘉庚复校后,林连玉不再返回集美学校,而是在马来亚的一所中学任教。从此,他与大马结下不解之缘,日后成为大马华社的“族魂”。
众所周知,林连玉在争取华人公民权、维护华文教育的权利与地位等方面,呕心沥血、力挽狂澜,深陷“炼狱”,最终失去教师资格与公民权,隐居吉隆坡20多年,溘然长逝。
连玉诤言犹在耳。他说:“我个人没有需求,我所要的是为民族的利”,“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个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
连玉精神今安在?“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理想,在今日大马似乎还未完全实现。高科技的发达、物质的繁华,也许让人们的生活真的“多彩多姿”。然而“共存共荣”方面,依然若即若离,族群间的界限没有完全泯灭,成为一家人的想法还是奢望,“互相凌迫而引起争论”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林连玉行”义跑活动,能够得到5千多种族同胞响应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大马华社族魂林连玉的事迹,也引起了中国的关注。不少中国学者撰写文章,研究与追思这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父”和“华教第一斗士”。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进国先生,著有论文《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以林连玉家书的记忆书写为例》;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张亚群,在《林连玉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节》一文中回忆相关人与事;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周聿峨,在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中,对林连玉的贡献多有着墨。
“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愿林连玉这掷地有声的宣示,能够继续激励大马华人,与友族同胞一道,为争取民族、语言平等,为建设一个“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国家,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