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名不正则言不顺,见刊《中国报》2018年10月4日C11版

(2018-11-01 04:12:26) 下一个

贸消部副部长张健仁日前表示,希盟政府不会限制华教发展。教育部长马智里和副部长张念群的言论受到歪曲了。此番阐述,但愿是希盟政府要员的共识。

贸消部张姓副部长,为教育部张姓副部长张目,也是醉了。不过,教育部欲把华小督学及华文科督学改名,去掉“华小”、“华文科”字眼,这就犯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之忌。若不慎重其事,则无论部长姓什么,都有可能卷入舆论漩涡,进而影响仕途、自毁长城。

有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的变更往往事关全局。督学的取消或者更名,也是如此。

督学制度,是世界上通行的教育行政监督行为。在美国,各州都有一支由督导长领导的督学队伍,美国教育督导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行政人员兼任督学,另一类是专职教育督导人员。日本政府在学习美国、法国学校制度的基础上,于18728月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典《学制》。在这个《学制》中,诞生了“督学”职位,一直延续至今。即便在现代教育并不发达的国家,也非常重视督学工作。例如中国,就专门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

大马教育部的初衷也许并不是取消督学,只是换个名字而已,对名字更换的后果认识不足。其实,名字的更换,往往看得出主事者的态度。

在中国,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许多大专院校,纷纷在学校名字的变更上煞费苦心。据说有个高中毕业生,2014年考取四川省的泸州医学院,他觉得学校太差,中途退学。2015年他考上四川医科大学,到学校一看,呀,原来就是去年考上的泸州医学院,他又不读了,2016年他考上了西南医科大学,让他崩溃的是,这学校还是原来的泸州医学院。3年内,从泸州医学院到四川医科大学,再到西南医科大学,其实还是同一间学校,只是名字改了。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形容为人处事光明磊落,本来是中国的好传统。但是为了表示对某个事情的重视,中国也往往不顾好传统而采取更名策略。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广大农民成为“自己为自己劳动”的劳动者。随着国企改制、下岗分流,一大批工人也成为“自己为自己劳动”的劳动者。不过,在改革的洪流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自己为自己劳动收入不高,绩效很低。在不可抗拒的雇佣劳动诱惑下,他们逐渐变成了不得不为各种各样的老板服务的打工者。打工者映照了马克思所指的“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进入新时代,中国意识到“畸形”问题而采用改名策略,其中也有使“打工者”重新回归“劳动者”的政策导向。例如,广东省就下发官方文件,要求把“打工文学”改名为“劳动者文学”,有其不言而喻的现实针对性。

言归正传,希望教育部在华小、华文科督学问题上,顺应民意,三思而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