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大学招生的政治烙印

(2018-07-25 06:06:51) 下一个

再过几天,中国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考试就要举行。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高等教育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多数国家都重视大学发展,而有些政府,用意识形态绑架大学,使得大学招生打上政治烙印,扭曲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价值,值得反思与再议。

由于少子化影响,台湾高校普遍招生不足。为缓解缺人窘境,台湾自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大陆学生,2016年在台陆生将近4万2千多人。

开放陆生入台,是马英九的政绩。去年蔡英文上台后,出于“逢中必反”等政治考量,大幅度减少陆生入台,今年陆生配额较2016年锐减一半。这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学生不够,就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台湾高校师资的重要来源,也就是博士毕业生,要进入大学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剧。不少台湾博士只好去大陆任教,造成人才流失。李雪莉在《被台湾抛弃的博士们,西进中国大陆的“学术移工”》一文中指出,本土、海归皆梦碎台湾,高阶人才西进潮流大爆发。目前,中国大陆至少18个省有台籍教师。成百上千的台湾学术人才正快速西进。

这对中国大陆来说当然是好事,引来台籍教师,可促师资多元,助益建设“双一流”大学。中国的大学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几乎不再有政治烙印。过去读大学要“政审”(政治审查),现在都是凭考分录取。公私立中学一视同仁,私立中学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就算是异议分子的子女,升学也不受歧视。例如中国贵州《毕节日报》记者李元龙,在网上发布《在思想上加入美国国籍》等异议文章被判入监,但是他的儿子依然顺利地出国升学,没有受到中国海关的刁难与拦截。这些都是中国进步与自信的表现。

我国大学近年来总体排名提高,固打制也已取消。但是,独中统考成绩仍然不被政府承认,独中文凭敲不开国立大学的校门。外国人可以读我们的国立大学,独中生却不可以。国家教育资源“宁赠友邦,勿与家奴”,令人扼腕长叹。

国立大学由国家财政与纳税人供养,理应公平录取,减少政治操弄。如果国立大学,外国人可以来读,本国考生却报读无门,这样的政策干预,只会令国家蒙羞。首相纳吉指出,“2050年国家转型计划”(TN50)将使大马在未来30年成为全球20顶尖国家。但愿高等教育尤其是国立大学的收生政策,不要成为TN50的短板,拖国家进步的后腿。

见刊《中国报》2017年6月1日C11版头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