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新年忆旧:我与史家高华

(2016-01-01 21:35:44) 下一个

我是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认识高华老师的,并与他同楼居住、隔壁办公一个月。

高华,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生于1954年5月12日,逝于2011年12月26日。1995—1996年,高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4年2—7月,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担任客座教授。2006年1—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任客座教授。2011年末,一代良史高华因病告别人世,英年早逝,享年57岁。

在高华诞辰60周年的2014年5月,中国知名媒介“财新传媒”发布了专供iPad传播的财新《新世纪》特刊“高华的后二十年:在体制之内”,这篇由记者谢海涛采写的学术综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2015年12月27日在财新网微信公共平台再次推出,以纪念高华逝世四周年。这篇文章提到我与高华老师的交往:

在中心的日子,高华工作异常勤奋。广东教育杂志社编辑张一文2006年造访中心时,经常看到高华抱着一大堆书籍资料,进入工作室,半天不出来。星期天,吃午饭时,他仍是手不释卷,时常喊张一文帮他带饭:“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全文详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Y2NzgwMjU0MA==&mid=401285678&idx=2&sn=a7dda0d8a5c0f21e7ecfef079a63f861&scene=4#wechat_redirect 

历史总是这样巧合,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也是研究毛泽东延安整风历史的高华的卒日,不论是生日还是卒日,都已成为了忌日。

斯人殁矣,其道犹存。高华教授留存在世的“道”,最为著名的,就是《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一书。2001年该书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度成为禁书,但是北京高院为该书“平了反”。

2002年8月5日,北京律师朱元涛带了一本《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自香港返回北京,书被首都机场海关人员扣留。海关人员称朱“入境时随身携带禁止进境的书刊一本,未向海关申报”,属“走私行为”。

2003年9月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撤销北京二中院的行政判决书,撤销首都机场海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北京高院认为:认定《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属于禁止进境的书籍,缺乏依据。这个立即生效的终审判决,打破了对《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所设立的禁区。换言之,该书不是禁书。

……

本人于2006年4月3日至5月2日,受资助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做访问学者,和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做客座教授的高华先生成为挚友。高华先生逝世后,我写了篇悼念文章《高老师,来生还为你带饭》,追忆了与他的交往。该文首发“共识网”,网址是: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article_2012010551500.html 

著名学者熊景明女士与徐晓主编的《史家高华》一书,2012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史家高华”、“高华其人”、“高华吾师”、“痛失高华”四辑。这本纪念文集由30多位大陆、港台和海外学者,10余位高华的学生撰文。作者包括秦晖、杨奎松、袁伟时、许纪霖、张鸣、萧功秦、钱钢、刘瑜、崔卫平、董健、林达、熊景明、陈方正、陈永发、何清涟等等。“文中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重新审视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环境和现状,重温高华的学术精神,挖掘并发扬他的学术遗产”。拙稿《高老师,来生还为你带饭》有幸入选该书,编在第253-256页。详见: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7021 

《史家高华》被《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启示录”,

详见该报网址:

http://zqb.cyol.com/html/2012-08/14/nw.D110000zgqnb_20120814_4-10.htm 

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814/c40538-18741435.html 

有趣的是,我的邻县老乡、清华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刘瑜,还主编了一本《史家高华(中国故事)》电子书,版权方: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这本小册子3万6千多字,11个章节,主要是刘瑜、张鸣、崔卫平等人纪念高华先生的文章合集。刘瑜说“高华老师是一个国宝级的史学家”。

高华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作品、人品,都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学术的求索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附《史家高华》一书第三部分作者作品与网上资料:

叁 高华吾师

 

柴子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名吴海刚,江苏江阴人,出生于1979年2月28日。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政治系。2001—2002年任职于北京华夏时报。2002—2007年任广州《南方周末》编辑。2007年赴港,任香港《亚洲周刊》编辑。2011年任香港《阳光实务》电子政务杂志副主编。现任职香港文艺复兴基金会秘书长。

黄骏:《传道 授业 解惑》,1978年生,2006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教师。电子邮件:hj7871@263.net 

姜超:《逝去,如秋叶般静美》,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08级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11国家公派研究生。

靳 松:《认识你,三生有幸》

李巧宁:《师门受教琐忆》,1971年12月出生,先后在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8392165910,电子邮箱:894467748@qq.com  liqiaonning71@163.com

李永刚:《知遇之恩》,1972年生于重庆。1989年考入南京大学政治学系,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管理学硕士(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博士(政治学理论专业)。历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2010),硕士生导师(2004)。

刘握宇:《你为我们开辟混沌,照亮内心》,201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教师。联系方式:liuwoyunju@gmail.com  liuwoyu@163.com 

刘彦文:《你的远行使人何等伤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级博士,导师高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讲师。电子邮箱:liusha0328@126.com 

张一文:《高老师,来生还为你带饭》

周孜正:《先生最后的时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2014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甘思德:《异化不了的学者》,Scott Kennedy,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副教授、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印第安纳大学中国办公室学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赛尔大厦B座601D,邮编10084),电话:134-3961-4490 (China) 电子邮箱:kennedys@indiana.edu   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1995.8—2001.1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硕士(1990.9—1992.12),其中1991.9—1992.6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