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功利性与公益性

(2015-12-30 13:55:31) 下一个

原载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14年4月15日C11言论版

 http://www.nanyang.com/node/614188?tid=490

据报道,马来亚大学将进行院系调整。调整的目的,一是为了开源节流(据传该校目前的收入比例是70%中央政府补贴,30%校方自筹,2015年起将改为70%校方自筹,30%政府补贴),二是为了提高马大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以及在评鉴时更易获得高分。

相信这并非空穴来风,否则大众舆论不会为此沸沸扬扬。那么,大学该如何进行院系调整?笔者以为,从高等教育规律与管理来看,应该兼顾功利性与公益性。

不可否认,院系调整有明显的功利性。如果马大办学经费的财政性投入被削减,现有的教育资源又得不到充分利用,规模效益低下,那么院系调整是有可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增强办学实力。

在基本不增加政府投入甚至减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院系调整,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新分配,以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产出水平和建构更好的产出组合,这样的功利性追求无可厚非。

院系调整必存风险

凡事有利必有弊。带有功利性的院系调整,必定存在风险,可能带来各种负面影响。例如可能带来师生员工的心理冲击、权力重组中的冲突、组织沟通不畅、院系文化匹配不协调等,不知大学当局有没有做过评估与预案?

如果院系调整把三五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学系硬凑在一起,各个专业教学组(Program)仍是一个个不太相关的业务单位,协同关系就不可能存在,负向协同效应倒会相应滋生,学科力量反而会更分散,又如何提高研究素质、管理绩效和经济效益?又怎么能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上取得优越成绩,并在评鉴时获得高分?

尽管院系调整不排除功利性,但是大学当局还是不应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要努力克服各种短视行为,回归大学应有的教育职能,回归高等教育的本来意义。

也就是说,院系调整还要强调公益性。

公益性之下的院系调整,首先要提倡学术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强调功利沦为文凭

工厂马大中文系的课程内容主要以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及华社研究为主,在马来西亚不属于“显学”,也不是赚钱的热门学系,大学当局要本着学术多样性原则包容之。若过分强调功利性,会诱使院系调整偏离教育的使命,追逐短期效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使大学变成学店和文凭工厂。

大学理应与功利性保持应有的距离,不能过度迎合市场经济和拜金主义,不能为评估和排名所左右。

公益性之下的院系调整,还要使大学稀缺性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例如马大中文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属于稀缺性资源。大学当局就不能借由院系调整使之生存空间更加逼仄。否则,稀缺性资源流失,教学质量下降,也不一定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有消息称,马大亦有考虑学科融合、优势互补,把与中文教育有关的教学单位合并成立中文学院,使中文高等教育这一稀缺性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果真如此,则教育均衡与公益性都能得以体现。

总之,院系调整若想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能力、精简人员和机构、使大学更具灵活性与竞争力的目的,就应该兼顾功利性与公益性。马大如此,其他大学焉能例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