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屋管理流程
管房有时候真挺清闲的。
因为每一栋房子我都是从里到外翻修过的,水电暖、结构、装修都重新做过。只要不是碰到八字不合的租客,基本一修完就能安安静静过几年。有的房子,若不是每个月定期到帐的租金,安静得让我都忘了他们的存在。一晃十几年,竟也越管越顺手。
第一个房客是我亲自带人去看的房,结果直接掉坑里。后来吃一堑长一智,我就逐步“退休”了。有管理员的大楼,就由管理员带看;没管理员的,就请现任房客带新房客看房。说来也奇妙,房客们讲得比我还专业:水电网络、格局朝向、邻里关系,回答得头头是道。我一般会在退还押金时顺带支付 $300 劳务费当作感谢。他们要是时间对不上,还会主动找人替班,安排得井井有条,比我还上心。
租客筛选方面,我一开始也老老实实查信用分、工资单、银行账单,走正规流程。后来只看ID、在哪儿上班、账户余额是多少,基本就知道靠不靠谱,值不值得租给他。征信报告反倒没那么重要。我更看重一个人的“人设”。
有时候房子网上一挂牌,地产经纪的电话就来了。我也不抗拒,有资源就用——反正中介费是租客出的。有一次,一位老师被我拒租,因收入不够。但他后来通过一位经纪人找到我,经纪人苦口婆心,我也就松了口。那老师收入虽低,但懂得申请非营利组织的补贴。有时先付一部分,再让我签个字,从别的渠道把钱补上。我并不是歧视他。只是像我这种懒人,不愿意为一笔租金反复签字、重复操作。我更喜欢的是那种一次性搞定、流程清晰的租客。
维修这块,我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稳定班底”:杀虫公司用了十几年,按月收费,无论大虫小虫突发状况都能快速响应,不额外收费。最关键的是——人不变,服务稳。小维修方面,有几位熟悉的师傅,人实在、动作快,还都能听懂简单英文。打个电话,人到活成;修完网上转账,连面都不用见。很多的租客,从搬进来到搬走,见过他们,没见过我。
最早几栋楼里有“钉子户”,我就和他们商量:租金少收一点,他们帮我打理一下垃圾、清洁、铲雪、带人看房。结果效果还真不错。但后来房子越买越多,租客以年轻人为主,也没有钉子户。于是我设立了更清晰的制度:垃圾袋统一提供,黑袋扔垃圾、透明袋扔回收,不用推桶、不怕桶丢、风吹不走,责任明确。合同里写明:桶丢了,根据桶上的号,自己买,管理不冤枉人。走廊清洁每月请专业公司来两次。冬天除雪我设了轮值制,门口配齐大的工具箱和雪盐,租约副本中列明每位租客的轮值责任,按门牌号单双月单双周轮流。谁值班谁干活,不干我不知道,但市政府的罚单一来,责任人照单全收。清清楚楚,没得争议。
就这样,一晃多年过去。我开始发现,其实我挺喜欢这种“全局在手”的掌控感。房子不只是砖头水泥,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秩序的微型社区。而我,不只是投资人,更像是这个社区的幕后导演。租客来了又走,我希望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押金和租金,而是一段被妥善照料的温馨的生活体验。
呵呵,这其中滋味,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