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人生

行至水穷处 坐起看云时
正文

投资之路(十六)

(2025-05-22 08:07:52) 下一个

现在是后生可畏呀。

 

三个星期前,我带我们家“熊二”去巡视其中一栋楼,正好碰上邻居出来打招呼。他告诉我,我和他之间那栋楼准备拆掉重建了。

 

这栋楼原本是两套公寓结构,宽度和我家一样,但没有后院,是典型的长条形布局。几年前,每套大约以一百万美元成交。

 

我家这栋楼当年买下时,是整条街上最高的。房产报告里还特别标注:如果日后拆除,可能无法恢复原有高度。但几年后,左边那栋两层小楼被人买下后拆掉重建,开发商照着我家的高度申请,最后建成了四套带电梯的公寓——一楼做成一房一卫,还加了个车库。顶楼是一套三卧两卫的单位,左右通透,还带一个屋顶阳台。没想到我的保险公司来评估后,却要求我在屋顶边缘加装防护栏。原因也不复杂——隔壁的阳台直接连着屋顶,人可以轻易爬过来一旦发生坠落,就成了高风险责任事故。尤其是在多家庭房产里,保险公司对这类潜在风险极为敏感,哪怕只是“理论上能爬上去”,也要我加装防护,不然就要提高保费。

 

同时也说明,城市的政策也在悄悄松动,很多事情变得“灵活”起来。

 

邻居继续说,这几年街区里冒出两个年轻人,专门收购多家庭住宅翻新,再切割成小型公寓出售。他们干得很快。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个苗头,现在已经成了肉眼可见的城市更新趋势。

 

他还指着街上另外几栋楼说,那些也已经被这两人买下,正在申请拆除,打算盖成跟我家一样高度的新楼,看那图纸,又是四五套商品公寓。

 

其实几年前我就接到过他们的电话。当时他们刚从布鲁克林搬过来,二十出头,语气干练,计划清晰。他们最初的是买下二栋多家庭,自住里面一套,翻新其他几套,再出租持有几年,是“住+改+租”的稳健打法。

 

但现在,节奏显然变了。我回来后查了一下,他们早期买的几栋已经陆续改成商品公寓上市了,翻得很精致,卖得也快。从“住一套”到“整栋开发”,从现金流到利润释放,这两位年轻人的成长速度很快,思路也很清晰:不是等待市场,而是主动创造价值。

 

这就是现在的局面了——后浪来势汹汹,前浪嘛,终究还是要被拍倒在沙滩上,哈哈。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