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媒体、自媒体纷纷聚焦,舆论声浪此起彼伏,广泛引发社会关注与热议。
作为曾经大一过的男生,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后,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江城宝地,珞珈山下,美丽的武大校园本应是莘莘学子刻苦求学,放飞梦想的神圣之地,然而就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事件回放:2023年的7月,一位大一姓肖的男同学在图书馆自习,碰巧对面坐着一位读研的杨同学。不曾想这位学姐“明察秋毫”发现肖同学反复用手揉搓其大腿根部,并主观地认为该同学是进行自慰,从而对她构成了性骚扰。她偷偷地录制了视频作为证据记录肖同学的行为。
之后她和肖同学对峙,并迫使对方违心写下道歉信。然而这位杨同学却一不做二不休,要求学校对肖同学以“性骚扰”为由再次书面道歉,取消其一切评优及保研资格,并对交涉过程进行录音。
可是,经过监控调查,学校并没有发现肖同学对杨同学的任何性骚扰的所谓的证据。杨同学不满学校对此事的态度和提出的私下里解决的方案,于是她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长文《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情》,引起了网络舆情。也许迫于舆论的压力,学校成立了专门工作进行调查并对肖同学给予了记过处分。
在工作组成立的同时,忍无可忍的肖母和肖同学也向警方报案称被诽谤。因为肖同学是被彻底冤枉的,杨同学指控的所谓性骚扰,实际上是杨同学罹患的湿疹复发而不得不隔衣抓痒,而且有详细的就诊记录为证。
校方的一纸“公文”带来的排山倒海的舆论风暴和网暴,几乎彻底毁掉了肖同学自己和他的家庭。肖同学本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被评估有80%自杀或自残风险。有报道指出,肖同学的爷爷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和打击,几个月后郁郁而终,姥爷得知消息后当场气晕,至今还躺在病床上,成了植物人......
2024年初,这位杨同学再次对肖同学穷追猛打,开启了民事纠纷诉讼程序以性骚扰来指控肖同学,要求肖同学在省级或以上报纸上刊登公开道歉,并支付精神抚慰金。
然而幸运的是法院一审宣判,肖同学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并驳回了杨同学的不实指控。这个判决让武汉大学的“处分决定”情何以堪?
败诉后,杨同学还不断地地在多个平台发表言论,炫耀自己“已经通过法考啦,之后还会继续美美读博”并讥讽肖同学“保研会很困难吧”,而且扬言肖同学申请到哪所大学,她的性骚扰的举报信就会跟到哪里。
最终,杨同学一系列持续性举动引发了网络舆论的普遍反感。有正义感的博主们开始理所当然地开始密切关注和口诛笔伐这位杨同学的做法。而且随着更多的信息披漏,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被发现多处低级错误,譬如杜撰了并不存在的《离婚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年份写成“1049年”等并出现了大量错别字及错误表述等,这位法硕“高材生”学术水平也受到了质疑。
纵观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似乎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真令人哭笑不得。
大学图书馆理应是学子们聚精会神看书学习的场所,但这位杨同学或许因主观误判,反而过度关注男生的举止产生主观揣测,并进行秘密拍摄进而对男生进行诬告。而这位过于退让、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男生不但没有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反而在对方诱导下写下了“道歉信”。根据事件的真相,明明就是那位杨同学在对无辜男生的行为产生误判并秘密录像!怎么忽然间变成了受害者一方?公众不禁疑惑,这种错位的指控与舆论走向,是否反映出制度和观念上的漏洞?
试想,如果肖同学当时理直气壮地挺起腰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就地回击对方未经证实的指控的要求,而且可以有理有据有节地控告对方,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若肖同学自信勇敢一些,就会毫不客气据理力争:“你擅自拍摄并散播视频已涉嫌侵犯隐私,甚至构成对我人身尊严的伤害。我有权控告你性骚扰!”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有效及时阻止事态的蔓延,对自己也保有更完整的尊严。
不幸的是,一场原可避免的风波,终因误判、退让与执念而酿成三败俱伤的结局:受害者身心俱毁,加害者自取其辱,学校声誉亦被拖累。令人扼腕。
作为中国百年名校,武汉大学不该沦为个人斗争的战场。学子之间理应互敬互助,坦诚友善;即便误解,也应以宽容化解,而不是诉诸舆论极端对抗。
这场事件已大致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但其所揭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在性骚扰防治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既要保护弱势者,也要警惕指控权利的滥用。否则,在道德恐慌的名义下,每一个人都可能被当作“假想敌”审判于网络舆论之下。所以每一个个体、每一所高校都需更加理性、克制与公正。
愿此事件作为反面教材成时刻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类似事件时一定要做到:慎用指控,冷静判断;尊重他人,守住底线;伸张正义,亦要审慎从容。
我们的社会需要公平、正义和担当,需要友善、包容和感恩。但愿通过这件事,“杨同学与肖同学们”都能引以为戒,用阳光豁达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再以伤害为代价来践行自己人生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5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