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8)
2016 (54)
2018 (46)
2019 (43)
2020 (38)
2022 (36)
2023 (26)
2024 (32)
2025 (3)
文革期间,“文化革命的旗手”江青曾把一些京剧,芭蕾舞剧以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树立为表演艺术方面的榜样,这些作品被统称为“革命样板戏”,俗称“样板戏”。
最早的“样板戏”有8个,但究竟是哪8部作品,后来的人们很少有意识地去界定,加上后来又陆续有新的文艺作品被树为样板,以至于很多人都说不清楚究竟8个样板戏指的是哪8部作品。也有一些人认为样板戏就只有这8个,说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这也有点儿冤枉江青了。
有人都把样板戏研究得很透彻了,说是“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红灯记》(京剧)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智取威虎山》(京剧)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所以权威的关于“八个样板戏”的说法,就是指的这些剧目。
这以后,又陆续有一些作品被“培育”成样板戏,如1968年7月1日上演的钢琴伴唱《红灯记》。1969年,在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游行的革命样板戏方阵里,新华社报道所称的“九个革命样板戏的舞台彩车”中,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舞台彩车。
七十年代,从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江青扶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七个。这十七个样板戏,除了最后一个音乐作品外,都在这几年被拍成电影或投入拍摄。这些影片和《(京剧)磐石湾》的影片,先后参加了江青把持的文化部在1974年5月以及后两年5至6月举办的“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以及有的地方另外举办的汇映。
文革末期,又有一些样板戏陆续出台。例如,1975年5月21日新华社在《革命样板戏剧组深入基层为工农兵演出》“革命样板戏全剧和折子戏”的报道中,所提到的1974年下半年推出的《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的《津江渡》等京剧剧目。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我国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一文中的“还有一批剧目正在修改和创作”这句话来看,这些样板戏全是戏剧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它们影响都不大。因为江青他们自己也已意识到光搞“戏剧革命”已经远远不够了,开始推动恢复拍摄故事片,其他文艺形式也慢慢恢复起来。所以,公道地说,用“八亿人八个样板戏”去概括描述文革时期的文艺状况只是极而言之,并不十分准确。
作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让我们也回过头看看这些样板戏吧。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奇袭白虎团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白毛女(芭蕾舞剧)
交响音乐《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