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2018-10-03 12:53:55) 下一个

原文首发于微信“心中无一事”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TQ1MTQ4OQ==&mid=2247483714&idx=1&sn=a0a9852d1a44165aa605368d03161571&chksm=e87ecdccdf0944daba1d87248a4f425d692ebb150fd0b11031a87cef369ee0a851f5642fa05c&token=1155804579&lang=zh_CN#rd

 

提要:

  • 事务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当初为了简单化,把儒学划为封建,把佛道划为迷信,与科学成了对立的关系。当初有多成功,现在要想转变大家的思想,就有多困难。
  • 法制是仁义道德全失后,不得以才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先进的,更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是无奈的底线。
  • 中国儒释道的特点,就是“修”,主张个人的修行。西方的宗教则主张“信”。
  • 严格来讲,儒释道不是宗教,而是对于个人修行的教导。
  • 而且佛教与科学并没有冲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儒释道本来是一体的。
  • 入世的儒教是由出世的释道两教背书的,因果报应的惨烈使任何想破坏儒教规则的人都要三思而行。
  • 儒教已经徒具其表,缺乏精神,事实上处于失传状态。
  • 入世的儒教被打倒了,而此时出世的佛教则提倡入世,谁说冥冥中没有注定呢?
  • “人间佛教”既有入世的教导,也有出世的修行。入世、出世结合在一起,则起到了更好的净化人心的作用。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什么?

二、传统文化是先进的吗?

三、传统文化在中国失传了吗?若我们自己都没有继承传统文化,那向世界推广什么?

四、现今社会,谁能代表中华文化之传统?

五、在推广中华文化过程中,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又称“新文化运动”,是由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我们无需怀疑当时这些人的爱国救国之心,事实上由于当时中国的积弱,以及受十九世纪时,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这些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先辈,迫切地想要改进中国的落后面貌,认为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场运动的影响深远,至今余波未了,从之前的“全面西化”,到最近的“全面融入”,全是这场运动的余波。

  当今世界的融合趋势越来越紧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们曾说过,要有“文化自信”。当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化,并有能力进行全世界推广的时候,必须审视一下,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中华文化是先进的吗?是先进的,当然要捍卫;若是腐朽的,放弃亦无不可。只有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才能真正的“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什么?

 

  很多人能脱口而出,“儒释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具体什么是“儒释道”,却无法说清。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共有现象,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过“儒释道”的教育,不知其为何物。

         即使是对外交流,往往也流于表面。书法、功夫甚至京剧,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没有错,但这只是表,不是里。当我们中国人都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精髓,那又如何来继承发扬自己的文化呢?

   “儒释道”,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儒教(或儒家)、佛教(释教)、道教三家。“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在中国发展、完善而成的,解决人类根本生死问题的基石,三教各有侧重而又圆融统一。

  明代憨山大师曾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岀世”。又说,“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师孔子;以人欲为诸苦本,志离欲行,故少师老庄;以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知十界唯心之影响也,故皈依佛。”简明扼要的点明了三者的关系。孔子曾作《春秋》,立儒教,是经世之法,所有读书人必修之课。所以小时候,憨山大师先学习儒教思想。后来得知人的欲望是苦恼的根源,生出离心,想超越人道,就学习老子、庄子的道教。当了解到不管是三界还是十法界,以及所有法都是由心识影响幻化时,就皈依了佛门。

  依佛陀所教导的方法修行,则能远离生死轮回之门,得到最终的解脱。而在未解脱之前,则是按照因果率而轮回转世。

  佛教、道教均有转世轮回之说,轮回至善道如人道、天道,还是恶道如地狱、饿鬼、畜生,则根据人生前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依据什么来判断,普通人则并不清楚。有些人明明在作恶,自己却以为做了善事。所以必须有一个标准。最高标准当然是依教(佛教)奉行,最后证得佛道。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信佛,所以会有孔圣人出世,制定入世的标准——儒教。儒教,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戒律,严格依儒教的指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至少不会犯错,不会堕入恶道。而道教精于忘我的教导,则有助于定力的修持。《首楞严经》云:攝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正是了烦恼、了生死的方法。

二、传统文化是先进的?还是腐朽的?

 

        谈到佛道,总会有人认为这是迷信。这源于上世纪我们为了尽快步入现代国家,开展的“反封建反迷信”的运动。

        不管什么思想,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有僵化的问题。就拿儒教来说,后人不理解前人制定规则的初衷,教条主义严重,则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

        传统上,我们注重个人品性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追求或者标准。至于生产、劳作,在读书人的角度来看,那不重要。提高生产率,改进质量,那也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中国有着传统上的轻商主义,也因此导致中国人缺乏创新。圣人留下的道理,后人能继承,消化就不错了,任何改动都是多余,何论创新。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都没错。然而上世纪上半叶的情况是,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将不存,谈什么个人修养。紧要的任务是发展国力。思想僵化会阻碍生产力的提高。直到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我们还在不断地提解放思想。这个思想虽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分,但也有传统思想和现代科学思想的斗争。从宏观上看,甚至文化大革命,也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发扬。所谓先破后立,乃至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也是建立在文化大革命先破的基础上。旧思想去了,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从结果来看,应该说我们成功的让民众接受了科学思想,这也奠定了本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但西方重利轻义的思潮,却也影响了国人。而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也慢慢走进了死胡同,不是长远之计。

  事务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当初为了简单化,把儒学划为封建,把佛道划为迷信,与科学成了对立的关系。当初有多成功,现在要想转变大家的思想,就有多困难。

       儒释道是封建迷信吗?简单的说是与不是,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我们还是来具体分析一下史料,再来判断。

 

  中国是公认的地球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本来中国文明跟西方文明,基本都是独立发展的,当年马可波罗回欧洲后写的中国见闻,对欧洲来讲,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事。而中国对自己传下来的历史记录,也基本没有怀疑过。直到中国大门被强行打开,西方文明慢慢占了上风,中国也按照西方的考古分代方法,把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然后发觉中国远古的历史太令人惊讶,然后就说这是神话,不可信。我们也就随之而怀疑自己的文明了。其实按西方自己的方式照搬过来套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公平。所谓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远比西方的同时代要文明得多,老百姓的生活也要好得多。这当然有儒释道教化的功劳。

  儒释道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同,佛教虽然发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晚些,但却是在中国发扬光大。汉传佛教自六祖大师后,已从印度禅转变为中国禅,有了中国特色。三教有时会有些观点上的冲突,但那是因为所处见地不同,对应出世、忘世、出世不同的境界,本质上却是“同源于心”。

  那么儒释道出现之前,中国的状况是如何的呢?圣人没出现,是不是社会就乱作一团了呢?

  我们先看一下《道德经》的一段经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儒教又称之为礼教,是因为道德仁义失去后才遵守的规范。周朝的周公,制礼作乐,可见更早时期,则是有道德仁义的时期。

       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所以法家盛行。可见法制是仁义道德全失后,不得以才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先进的。

        汉朝时还有举孝廉的制度,后来不得不依赖于科举取士,可见世风是日下的。

  依照佛经的说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呈现抛物线的形状。平均寿命上升时,叫做“增劫”。平均寿命下降时,叫做“减劫”。增劫的时候,人类的平均寿命从最低的十岁算起,每过了一百年各增加了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进入减劫,每过一百年,又各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为止。十岁以后,人的平均寿命又逐渐增加,宛如昼夜循环不已。(参阅《立世阿毗昙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第九卷)

  释迦牟尼佛在减劫出世时,人寿正减至百岁。七千年后,人寿十岁,佛法灭尽。入第十增劫,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后入减劫,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住世六万岁,正法像法各六万岁。

  释迦牟尼佛诞生时,当时正是周朝昭王时代,所以周朝的成王和康王时期,超过一百岁的人很多。例如周武王活了九十三岁,文王活了九十七岁。尧舜时代又比周朝早了一千多年,所以人类的平均寿命应当再增加十几岁,所以夏禹活了一百零六岁,虞舜活了一百一十岁,唐尧活了一百一十七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他的长寿可以推理而知。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比起帝喾又增加了一些。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又比颛顼增多。轩辕黄帝在位一百年,又比少昊长了一些。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又比黄帝长了许多。伏羲氏以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和叙命纪等,到了人皇氏不知又过了几十万年,所以人皇氏九个兄弟,合计四万五千六百年。到了地皇和天皇代,又不知过了若干万年,所以他们兄弟各活了一万八千岁。

   人的身高有古代大而现今小的差殊。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佛的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三千余年,故今世之人大抵以五尺为上下。有人挖掘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比今时人骨长三尺左右。《天人感通记》载: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时成都在那时还是大海。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此兔乃海神,海神大怒,遂蹋翻其船,而壅沙成地。后至晋朝,有僧见地上有多处裂痕,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万岁故。《周礼》记载:柯(斧柄)长三尺。博(握持)三寸。证知古人之手大于今人之手,甚至服物器皿,凡在千年前,必较大于今人。以证人的身形渐小,所用的物品亦随之而小。

  人的福报有古人厚重今人轻浅之验证。德与福有内在的因果关联。寿命减少之后,一切相应的福报皆减,人心道德渐浇漓,其福报受用亦渐减损。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水的美味营养超胜一百年后的牛奶。一阿罗汉因神通知晓此事,曾潸然泪下。至于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残、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被人推崇、富人渐鄙吝等,皆是减劫中人类福报日薄之相(参见《安士全书》)。

  这些都为史料记载,与佛经相互印证。

  由此可见,儒释道并不是封建迷信的,而是真实可证的。中国儒释道的特点,就是“修”,主张个人的修行。西方的宗教则主张“信”。严格来讲,儒释道不是宗教,而是对于个人修行的教导。

  而且佛教与科学并没有冲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三、传统文化在中国失传了吗?若我们自己都没有继承传统文化,那向世界推广什么?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先哲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作为中国人,自然有义务使之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继承了传统文化?若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核心都糊里糊涂,又怎样在世界上作表率。

  佛学传播靠出家人,道教靠道士。但佛道两家,毕竟是出世的,总不如入世的儒教传播广泛。

  儒教作为一种入世的思想,是律法之外的处世道德准绳,一直得到国家的支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至民国初期,儒教一直有着国教般的地位。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更是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上至庙堂,下至乡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以儒教为标准的一些大户人家的家法,甚至比国家律法还要严苛。

        后来西学渐进,儒教衰落。只是因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惯性,使之没有在国人中完全湮没。现在由于政府的提倡,中国兴起了国学热,可是真正懂国学的人才却少了。

        儒教已经徒具其表,缺乏精神,事实上处于失传状态。

        虽然我们需要一种象儒教一样的入世法来作为社会道德的补充力量,但是否一定要恢复儒教呢?

        那也只能“道法自然”了。

        一来我们缺少儒家人才。自一百年前打倒孔家店、推广白话文以来,至今日,我们能读懂文言文经典的人越来越少。真正有修证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    

        之前讲过,儒释道均“同源于心”,均是心的修证方法,只是中国有儒释道互为补充,入世才成为儒教的主要表现形式。事实上,由儒入道的也不少见。比如明朝王阳明,就是由儒悟道。真正的儒学大家,都是有证悟的,并不是只会读书考试的书呆子。

  二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所讲的减劫时代,注定整体社会道德是下滑的时代。《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希望能够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老子则回答:“……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说:顺其自然吧。孔子创立儒教思想,提倡仁义。到后世,道德依然每况愈下,儒教表现在外,只剩一个徒有其表的“礼”字而已。

  很多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为法制才为最高准则,对照道德经及佛经,就知道我们正处在一个退步的历史阶段。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法制绝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是无奈的底线。只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地区的强国,可以独立自主地推行自己的政策,甚至影响周边的国家。而现在世界不是孤立的,相互融合渗透不可避免。

        那我们是否就顺其自然,任由整个社会腐化下去呢?当然不是。

        三教圣人,皆主张先自修,再由已及人而利他。对国家来讲,也是先做好自己,自然会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来学习。当年释迦牟尼佛本来应该在弥勒菩萨成佛之后才成佛,但释迦牟尼精进修行,先于弥勒菩萨成佛,否则我辈也听不到佛法了。

  然而我们还是需要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由国家主导来推广,深入人心,来提高整体的道德水准,进而提高世界文明的道德水准。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众的教化,也推出过各种行动来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然而没有释道两教的背书,具体说没有轮回报应的因果教育,教育效果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

  儒释道本来是一体的。

  入世的儒教是由出世的释道两教背书的,因果报应的惨烈使任何想破坏儒教规则的人都要三思而行。

  那么现如今,哪种教育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换句话说,谁能代表中华文化呢?

四、现今社会,谁能代表中华文化之传统?

 

  文化的传播,需要几个因素。

  第一需要有代表人物,如儒教之孔孟,道教之老庄,佛教之释尊;

  第二需要有理论经典,如儒教《论语》,道教《道德经》,佛教《佛经》;

  第三需要有传播人才,如儒生,道士,和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任何时代都有当代的英雄代表。就象春秋时代多乱臣贼子,则有孔子出而作《春秋》,正人心,定上下。

        放眼全球,对于中华文化对世界的传播,有一个人物不可能被忽视。那就是星云大师和他的“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开创的佛光山,宣扬“人间佛教”,在世界五大洲均有道场,为中华文化及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是当代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人间佛教”的概念最早是在民国初年由太虚大师倡导。后由星云大师等在台湾发扬光大。主要的理念是让佛教积极的走入人群。

  “人间佛教”的概念提出时,正值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如火如涂之时。入世的儒教被打倒了,而此时出世的佛教则提倡入世,谁说冥冥中没有注定呢?

  星云大师,童年出家。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汉传佛教比丘及学者,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初迁居台湾,1967年创办佛光山,致力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设的寺院道场达300所以上,设立佛教学院16所,并创办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 、均一实验高级中学、美国西来大学、澳洲南天大学、菲律宾光明大学推广社会教育,及创办人间福报、人间卫视。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长一职,之后1992年创办国际佛光会,国际佛光会于2003年起被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列为正式成员。

        结合现代人的语言特点,“人间佛教”在坚持传统修持方法的同时,用现代白话文诠释了经典。比如星云大师写的系列祈福文,用大家清晰易懂的现代语言,引导大家理解佛经的要义,帮助现代人更好的修行,不至于望文生畏。

 佛光山台湾总本山(高雄)

 

        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四大宗旨及“三好四给五和” 待人处事的行事信条,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 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 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 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 五和:自心和乐、人我和敬、家庭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佛光山除在世界五大洲成立寺院及别分院、道场以外,还有佛光会则遍布一百三十余个国家地区。此外,有印度、锡兰、南非等十八个国家的青年就读佛光山佛学院,十余个国家人士来山从事专题研究,形成小联合国的盛况。在不分肤色、种族融和的理念下,佛光山突破狭隘地域观念,已达到佛教国际化的目标。

        佛光山有1,300位出家法师。于美国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目前分会亦遍世界各地,约有6,000,000名会员服务于世界各地。

20187月,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系主任,国王学院院士James Laidlaw参加欧洲佛光山(巴黎)短期出家修道会

 

五、在推广中华文化过程中,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

 

        佛光山以江苏宜兴大觉寺为祖庭,推广“人间佛教”理念,虽然在全国各地的道场中,活跃着诸多人间佛教行者的身影,但与佛光山在世界上的发展相比,在大陆的发展则不尽如人意。

江苏宜兴大觉寺

 

  “人间佛教”的理念与我们的执政理念并不冲突。早期的共产党员有着佛教徒般的自律,但因为没有因果论的认知,很容易丧失信仰。

       “人间佛教”既有入世的教导,也有出世的修行。入世、出世结合在一起,则起到了更好的净化人心的作用。

  看看一些名人对佛教的看法:

  •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

 

  • 无常的世界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瞿秋白

 

  •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

 

  •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陈独秀

 

  •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鲁迅

 

 

  理想的社会,就有如佛教之极乐世界。佛教的人间净土,是通过每个人的自我修行来达到的理想境界,不用向外寻找,净土就在心中。

  星云大师推动的佛教现代化的改革,使佛光山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现代化转型最为成功的典型。纵观佛光山全球各道场,因为佛光山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及修行策略,吸引了从儿童到老人各年龄段的人群,佛光山不仅仅是一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场所。

  人间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而民众也有信仰的需求。民众的信仰若缺乏正确的指导,则容易走偏。而人间佛教,则可以为民众提供正确的心灵指导。

       星云大师多次表示,他是中国人,他把佛法从大陆带到台湾,进而推向全世界,也希望“人间佛教”在大陆能有很好的发展,为社会做贡献。

  2014年2月19日,星云大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会中发言,针对“中国梦与人间佛教”,提出了四点看法,包括:

  1. 发扬中华文化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
  2. 两岸和平要以五和为基础。
  3. 心灵富足要实践三好四给。
  4. 人间佛教有益于国家社会。

  

“大师送我的书,我全都读完了。”佛光山人士透露,这套书是《百年佛缘》全集,是在2013年底出版时送的。

 

       两岸同属一家,文化相同,语言相同。

  相信“人间佛教”在大陆的发展,若能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则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净化人心、福利社会,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