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教育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014-02-18 12:53:03) 下一个

 

中国传统教育,教的是如何做人,基本上是如何向圣人看齐,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而现代中国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教的是技能,教导大家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匠,创造的是物质,注重的是物质文明建设。西方当然有他们自己对应的传统教育,但被我们忽略了。


虽然我们一直说要齐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不松懈,但由于忽视了传统教育,导致精神文明教育等于空白,所以现在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状况,只能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文化的传承,读书人是主力。传统读书人读的是什么呢?“四书五经”,圣贤之书。圣贤之书讲的是大道理,那是不能有歧义的。所以国人的传统是尊师重道,一脉相承,生怕理解偏了圣人的意思,误入歧途,学习方式先是死记硬背,熟读经书,然后再消化理解。


而现代教育学习的内容变了,鼓励创新,但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创新总嫌不足。当然因为失去了传承,如今的老师教的也不是圣贤之道,甚至自己也失去了师道,为人师表者不能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被人讽刺为“叫兽”,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书五经”的第一本书就是《大学》。


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意思是说:

「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作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大学》讲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过去教育有个目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皇帝开始,到任何一个老百姓,教育的目的,就在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的系统。


由此可见古今教育的差别,古人重德育,今人重物欲。


那么,我们是如何丢失优良的文化传统的呢?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与反思,是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的。


由于近代中国的积弱,列强的光环自然吸引了当年的愤青们。当时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影响至今。当年国共两党相争,为何共产党胜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的选择,人民迫切地需要一个新中国,一个不同于传统的中国。


中国的传统,自汉以来,就是以儒教治国的。


既然反了传统,砸碎了所谓万恶的旧制度,新中国当然得建立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先破后立,建立新的,必然得先清除旧势力、旧文化的影响。


老一辈有坚定信念的革命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不论“文化大革命”的对错,却也是为打破传统所做的努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功地去除了传统的影响。


破了旧,下来,当然是立新了。


走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似乎有些问题,传统也被批烂了,只有对岸昔日敌对阵营的一条路好走,于是乎,我们羞答答摸着石头过河,但缺乏灯塔的指引,在黑暗中怎么也走不到彼岸。彼岸过着幸福生活的人,当然不希望一群异类上岸来跟他们分享果实,所以时不时地捣乱、迷惑一下还在河里摸索的可怜人,搞得我们至今还没有确立明确的方向。


于是,又有当代愤青跳出来说,中国人民的素质不行,应该被西方殖民300年。从技术上来讲,他的话似乎没错,你要走人家的道路,当然得假冒人家的装束,说人家的语言,恨不能整容成人家的面容,否则,此路是人家所开,凭什么让非他族类行走。所以,要走此路,全盘西化是必要的,人家的制度,不光是民主与法治,而是一整套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道德基础,是千百年发展积累的产物,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建立起来的。甚至有人概括说,西方文明就是基督文明,而东方文明,就是儒教文明。即使摧残了儒教文明,但只引进西方的框架制度而不引进基督文明,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所以全盘西化,被殖民、做洋奴是最快、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可是在中国愿做洋奴的人不多,于是此愤青虽然拿了西方的炸药和平奖,却被中国投入了大牢。


毛泽东曾说过:“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


当年为了富国强兵,有病乱投医,各种制度拿来实践一下,也算是“洋为中用”,也有一定疗效。那么,现如今,面对中国礼崩乐坏,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我们再回头审视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有那么不堪吗?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了?“古为今用”是否也应纳入我们的教育大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