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目的地是孔亚,在距离孔亚还有一个小时车程的路上,我们拐去Aksaray 参观一个商队驿站。
苏丹汗商队驿站 Sultan Han
这是一所建于1229年的古丝绸之路上官营的商队驿站,建筑结构是一个带拱廊的院落和一个有屋顶的柱廊大厅,有屋顶的大厅主要是在冬季使用,房间、畜舍、厨房等设施围绕在庭院周围,在庭院中还有一个亭阁清真寺。驿站只有一个入口,四周都是很高的围墙。在卡帕多西亚地区每隔四十公里左右,大概是骆驼商队一天的脚程,就有这样一个驿站,为长途跋涉的商队提供各种服务,诸如饮食、兽医、鞋匠、铁匠等。
大多数的商队驿站都是通过捐赠来维持经营,这要得益于伊斯兰教法中虔诚施舍的社会意识,苏丹、王室成员以及富有的商人都会慷慨解囊,资助建立驿站。更为慷慨的是,每一位旅行者,不论国籍、信仰和社会地位,都有权在商队驿站内享受三天免费的食宿、医疗和其他服务,驿站会聘请医生和各种工匠,所有这些都是国家买单,这些繁荣商贸的举措在现代社会都是非常先进的理念。
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登上小亚细亚舞台的是塞尔柱突厥人,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内忧外患,无暇顾及这里。塞尔柱突厥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罗姆苏丹国,国家一度经济繁荣,商贸发达,这些古丝路商队驿站不仅为商队提供很大便利,而且政府也赚取了不少通商税,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
现在这些驿站早已褪去了昔日的车水马龙,留下的是人们对几百年前繁荣的丝绸之路的无尽遐想。站在空旷的大院,环顾四周, 穿越八百年时空,是否听见了驼铃声声,人声鼎沸,招呼客人入住的“店小二”,打尖住店的商贾们,谈论着沿途的风土人情,交流着商业信息。
孔亚 Konya
孔亚有着非常久远的人类居住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赫梯人。在欧洲中世纪盛期小亚细亚这片土地动荡不安,你争我夺,孔亚在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间不停的倒手。公元1077年到1308年,塞尔柱突厥人的一支在这里建立了罗姆苏丹国,定都孔亚,城市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商贸发达,人口兴盛。之后在1467年被登上历史舞台,日趋强大令整个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收入囊中,可惜被日渐冷落,直到1896年修建伊斯坦布尔到巴格达的铁路,孔亚才开始踏上了复兴之路。
孔亚现今是土耳其中部的一个大城市,被认为是伊斯兰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人们恪守古兰经的清规戒律,过着虔诚的生活。城市非常整洁干净,在街上穿黑袍,戴头巾的妇女明显增多。这里曾经是塞尔柱和奥斯曼帝国的宗教中心,被称为 The city of hearts,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旋转托钵僧修道会就起源于孔亚。
八百年前旋转托钵僧修道会的创始人是在伊斯兰世界大名鼎鼎的杰拉莱丁·鲁米,伟大的精神导师和天才诗人,传播的理念是追求清静悠远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创建的教派之所以叫旋转托钵僧,是因为僧侣们跳的旋转舞,这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宗教仪式。用激情澎湃的诗歌传播理念,用空灵飘逸的旋转舞表达世界观,将单调乏味的教义转换为更能让人感动和陶醉的东西。
文化中心 Mevlana Culture Centre
梅乌拉那博物馆 Mevlana Museum
鲁米出生在阿富汗,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伊斯兰法学家、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他的父亲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童年时为躲避战乱,跟随父母不断移居。1228年应罗姆苏丹的邀请,举家搬迁到了孔亚。鲁米一生创作了大量诗作,这些诗作中蕴含着对世界的感悟,触及人类灵魂的通透,在他离世八百年后还在西方世界掀起了鲁米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他,将2007年定为“鲁米”年。
鲁米的金句
在孔亚他继承了父亲的苦行僧教团,领导修行者进行各种灵修活动,包括练习冥想、学习诗歌和音乐。后来鲁米创立了苏菲教派,主张禁欲修行,抑制对物质的追求,信徒和一般人一样有自己日常的工作,他们把修行融入到生活当中,冥想、唱诵、旋转,通过自我修行的方式,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主给予世界的爱,达到自我净化的灵性境界。苏菲派不是伊斯兰教的主流教派,如同一股清流,他们是沉静、虔诚和谦卑的穆斯林。
梅乌拉那博物馆曾是旋转托钵僧隐修地,后改做鲁米的纪念馆,梅乌拉那的意思是我们的导师,现今这里已成为圣地,每年有很多苏菲派信徒来这里朝圣。博物馆内有鲁米和家人的棺椁,棺椁上放着他们生前戴的帽子,不同形状颜色的帽子代表着不同身份地位。鲁米棺椁周围装饰雕刻不同寻常的精细华美。展览厅内一个玻璃罩中放着一个木匣子,里头装着鲁米的胡子,土耳其人都凑近下面缝隙用鼻子闻闻,是否在感受大师的气息。
鲁米的棺椁
装着鲁米胡子的木匣子
博物馆内还展示旋转托钵僧的一些生活场景,新的僧侣要接受一千零一天的隐居式训练,通过音乐、诗歌、舞蹈学习宗教伦理观和行为准则。学成以后以教会成员身份回到原来的工作生活当中,将灵性和世俗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不间断的清修冥想,从纷乱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最终归宿。
塞利米耶清真寺 Selimiye Mosque
旋转舞
旋转舞的起源有个有趣的说法。一天鲁米走过市场,耳旁传来铁匠叮叮当当的抡锤声,就在这时他听见了“La ilaha ilallah(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他双手举起开始不停的旋转,在如痴如醉的状态下寻找真主,体验与真主合一。
孔亚的文化中心 Mevlana Culture Centre 在每周周六晚上有旋转舞表演,场地很大,参与表演的修行者也多。我们试图调整行程周六能到孔亚,可惜没有成行。后来在伊斯坦布尔出于对旋转舞的强烈好奇,看了一场旋转舞表演,场地很小,观众和舞者的距离太近,好像更不容易沉浸感受那种空灵的氛围。
旋转舞表演中,舞者戴着高高的帽子,棕色高帽象征自我的坟墓,黑色披风代表世俗生活。开始起舞前脱去长袍露出白色内袍,象征解脱尘世的束缚,进入真主的世界。旋转时舞者右手手心向上,接受真主的旨意,左手手心向下,将真主的恩赐祝福传递到人间。领舞者在中间旋转,其他人自转的同时,慢慢绕着他旋转,寓意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四季变化周而复始。修行者通过旋转,融入真主的境界,白色裙摆随着旋转大大张开,飘逸优美,舞者闭着眼睛,脸上呈现陶醉的满足,进入忘我的状态。
在伊斯坦布尔看旋转舞的地方,场地很小,舞者进场后没有人拍照,好像是不允许拍照。
土式披萨,很好吃,喝到了土耳其国民饮料 Ayran,咸酸奶。
又一个好吃的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