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乡愁

本博客文章除非注明转贴(ZT)之外的,版权均为作者所有。若要转载,请通知博主。
正文

硅谷传奇——个人电脑(PC)之父恩格尔巴特和个人电脑的黎明

(2020-12-21 12:53:34) 下一个

个人电脑(PC)之父恩格尔巴特和个人电脑的黎明

演示之母

1968年,12月9日。在美国旧金山会议中心的秋季计算机联合会议(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计算机系统演示。该演示在计算机史上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后来人们把它称为“所有演示之母”(Mother of All Demos)。该演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后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指出了方向,尤其是为人机互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熟悉的文件系统、面向目标的编程、互联网、超文本、远程通信、视频通话等等,都被1968年的这场演示所囊括。最让人吃惊的是,这次演示就是演示这样一个系统,该系统与今天我们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在原理上毫无区别。演示由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aserch Institute,SRI)的增智研究中心(Augmentation Research Center,ARC)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主持,由处于不同地点的不同的人通过视频在旧金山会议中心,向在座的1000多位与会者演示未来的计算机、互联网、和远程通讯是如何工作的。后来的苹果、谷歌、微软的演示都由此发端。

恩格尔巴特从1962年起开始主持这项以人机互动为主的研究。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1962年,计算机理论及硬件本身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承担起了大量繁复的计算工作。但是,当时的计算机仍是少数专家的计算工具,平民大众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恩格尔巴特的演示,改变了计算机的原有形象,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机关系良好的计算机系统,最重要的是在恩格尔巴特的系统中,计算机不仅是代替人脑做复杂计算的工具,还是综合性的信息处理中心,恩格尔巴特几乎没有演示该系统中的任何计算功能。该系统囊括了互联网、超文本、超文本链接、面向目标的编程、计算机鼠标、远程通信、用户端——伺服器(Client-Server)系统、文字编辑和排版显示等各种功能。

演示是恩格尔巴特和他领导的十几位研究人员在ARC的研究成果——在线系统(oNLine System,NLS)。演示是秋季计算机联合会议的最重要部分。一千多位与会者第一次见到了鼠标、图形界面、屏幕共享、互联网以及视频通讯等今天才普及的计算机功能。

恩格尔巴特身材修长,衣饰整洁,话不多,风度翩翩。他一来到演示桌前,上方的银幕就亮了起来,那是计算机显示器,计算机则在40英里外的斯坦福研究所。人们目睹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首次演示。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件非常新颖的事。与会人员被这种不用穿孔纸带输入的人性化的人机界面一下子吸引住了。

恩格尔巴特首先声明演示是在两地同时进行的,大厅里的人能同时看到两地的人,和他们在干什么。恩格尔巴特不仅解释这些功能,还让观众看到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他最先演示的是文字处理系统,在一张“白纸”(文件)上,演示了如何键入文字、剪贴、拷贝,然后是在文件系统下存储、操作这些文件。

恩格尔巴特说:“人们一直在重新定义使用信息的各种方式。比如,这是一份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文件——我夫人的购物清单。”银幕上显示出了一份清单:苹果、香蕉、胡萝卜、面包、西红柿、手纸、阿司匹林、牛奶等。“我们研究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是图形显示,即查寻信息的图形方式。”他操作了键盘和鼠标后,清单按商店名称重新排列了一遍。恩格尔巴特继续说:“我们可以扩展或压缩这个清单。”他又动了一下鼠标和键盘,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地图,上面有商店的名字,并由一根线连了起来。恩格尔巴特说,“这是一张路线图,让我在回家的路上,到不同的商店去买清单上的商品。让我们看看图书馆这一项。”他用鼠标敲击了一下“图书馆”词条,屏幕上显示了一张书单。

演示中的恩格尔巴特

恩格尔巴特用的是鼠标、键盘、和一个keyset,没用当时计算机通用的输入穿孔纸带。恩格尔巴特还演示了“视觉控制”功能:就是如何在图形系统下把文件归类、列表。接着,他又向观众演示了如何在“在线系统”中编辑文件、连接文本和段落及超文本链接。链接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图形可以链接起来,文字和图形间可以相互连接。他还向观众演示了这些功能的是怎样实现的。恩格尔巴特这样描述“在线系统”:该系统是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结构中,人们操作信息的工具。操作在恩格尔巴特这里是创造、研究、和改进的意思。而复杂的信息结构的意思是概念、概念间的关联和结构、及其那些人类思想中无法线性化处理的领域。计算机则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佳工具。

“计算机并不是仅仅为了计算,它是人类的信息中心,计算是一小部分。在线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系统,显示器上的视窗同时显示各系统的信息,而我们需要从一个视窗快速跳到另一个视窗。”恩格尔巴特说。接下来,他演示了键盘和鼠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称其为鼠标。一开始我们就这样叫它了,从未改过口。”鼠标的操作原理由在斯坦福研究所的工程师比尔·派克斯顿(Bill Paxton)通过视频演示。恩格尔巴特讨论了鼠标在显示屏上的工作原理。他还演示了Chord KeySet,那是一个能让5个手指同时工作,让手指的不同组合来实现不同功能的简单小键盘。

最初的鼠标

恩格尔巴特演示了输入输出和分时系统。然后是显示系统,bitmap显示屏,刷新速率、滞后时间等显示功能。这一系列的显示系统和键盘、鼠标一起构成了计算机史上的第一个人性化、图形化的人机互动系统(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

恩格尔巴特让在斯坦福研究所的杰夫·罗利福森(Jeff Rulifson)介绍在线系统的软件设计。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语言把指令连接起来,实现某项功能。罗利福森还介绍了他们设计的特殊编译器。恩格尔巴特和杰夫讨论了层级控制和宏观控制语言。

恩格尔巴特解释了一组人怎样在“在线系统”中工作。作为例子,他演示了如何使用在线文件和“在线系统”手册。恩格尔巴特演示了“在线系统”如何建立、共同修改、发表文章和报告。

恩格尔巴特演示了用户端——伺服器系统。ARC研究团队把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两块:伺服器和用户端。伺服器上装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各种系统工具。用户端则从伺服器调用所需的软件和工具。

最后,恩格尔巴特描述了ARC是怎样研发该系统的,以及团队间的合作。他简单地叙述了一下ARC1969年的计划:为美国各地的20个计算机房建立一个网络系统。传输带宽为20kB/s,延迟小于1/10秒。若这一切如期实现的话,明年他就能在波士顿来主持该演示了。恩格尔巴特向与会者解释了ARPA网的内部结构,以及网络上个人信息的共享方式。“在线系统”提供了不同用户间的连接技术。作为一个例子就是ARC的团队是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这一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增智系统(augmentation system),和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系统。

恩格尔巴特不仅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机界面技术,还把信息图形化了,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整天在为技术机输入卡片打孔的程序员来说,在桌子上用键盘和鼠标来实时操纵计算机,在当时还是科幻小说里的事情。这与他们日常使用的大型机操作概念完全相悖。与会者被彻底征服了。在这次演示中,这一切不仅是一系列设想,而且是一个整体,人机交流流畅而直观,无可挑剔。1968年12月9日,这一天是现代个人计算机(PC)的诞生日。从此, 不管PC的速度、容量、系统、软件进步有多快,网络、共享、通讯的发展有多么惊人,人们都可以从发生1968年12月9日这一天,旧金山的这场演示中找到源头。这次演示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所有演示之母”。

西部少年

1925年1月30日,恩格尔巴特生于俄勒冈(Oregon)州的波特兰(Portland)市。9岁时,父亲去世后,恩格尔巴特的性情开始变得忧郁。1942年,恩格尔巴特考上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学习电机工程。大二时,二战爆发,他加入海军,从事雷达工作。

1945年的夏天,日本刚投降。20岁的美国海军雷达技术员恩格尔巴特,在菲律宾的一个小岛上的图书馆里,读到了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关于未来计算机的著名文章《如果我们这样思考》(As We May Think)。布什是当时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部门的负责人,他认为,和平时期,知识和信息的广泛普及将成为对人类社会一个严峻的挑战。布什在文中描述了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联网存取系统MEMEX。这是一篇最早的把计算机不仅仅用作计算工具,也是信息处理技术工具的文章。布什在文章中还主张要把计算机用于扩展人类智力、记忆和思想。1945年的夏天,这篇论文把一个梦想植入了恩格尔巴特的大脑。

二战后,恩格尔巴特回到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1948年,他获得了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电机工程学士,随即来到了位于旧金山的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前身——阿梅斯实验室(AMES Navy Research Center)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就在婚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恩格尔巴特意识到他人生中的三个目标:学位、工作、婚姻都实现了。因此,他反倒成了没有目标的人。在回家的路上,25岁的恩格尔巴特认真地思考着今后的人生。他不想和常人一样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幸福稳定地生活下去。经过几个月的思索,他决定今后要专注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工作,并为之付出努力,还要综合全人类的智慧来解决世界难题。恩格尔巴特认为,只有充分应用计算机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在海军当无线电技术员时,恩格尔巴特就知道到信息可以通过显示器来分析显示。现在,他理想中的脑力工作者,是一位坐在“工作站”显示器前,调用全球网络空间信息,并以此来共享智力和信息,再以更强大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的人。在计算机还只是计算工具的时代,恩格尔巴特就知道计算机是整合集体智慧和信息的工具,而他将以此为人生目标。

万尼瓦尔·布什

1951年,今天信息时代的完整图景就在恩格尔巴特的脑海里形成了。恩格尔巴特为此开始了他那改变世界的脚步。带着这个梦想,他辞去了工作,来到加州伯克利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伯克利正在建造最早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此时,恩格尔巴特发现,人们非但不懂他所谈论的东西,而且对他很不友好。恩格尔巴特质疑到:“我们造出了计算机,但能用它教导别人吗?能和它进行交流吗?能让它教人打字吗?”这些问题使教授和工程师们摸不着头脑。当时的计算机刚具雏形,那是一堆占据一大间房间的巨型机器。人们用打了孔的卡片把二进制信息输入给它,几个小时后来取答案。人机界面是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画面。而恩格尔巴特已经在设想,在他的面前,应该有个巨大的电脑屏幕,屏幕前的他在操控屏幕展示的计算机中的信息的组织和传播。为了让研究团体中的专家们能通力合作,共享计算机是关键。恩格尔巴特将这种合作称为“拔靴法”(bootstrapping),即利用有限的样本经多次重复抽样,重建足以代表母体样本分布的新样本。

1955年,恩格尔巴特获得了电机系的博士学位后,留在伯克利当了一年助教。恩格尔巴特还在继续他的梦想。但伯克利没有人想听他的梦想。人们劝他:“如果你还是谈论这些,没有人会让你做,也没有人会发表你的文章,你只能永远当一名助教。”恩格尔巴特只得重回社会,去寻找能让他从事他的数字电子系统研究的机会。他组建了一家公司(Digital Techniques),试图把它博士论文的内容商业化。此举并不成功。于是,他来到北加州一带的新兴公司推销自己。当时有很多人关心电子工业的未来。HP创始人威廉·休利特(William R Hewlett)、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和公司研发负责人巴尼·奥利弗(Barney Oliver)对恩格尔巴特的计划很热心,达成了协议。恩格尔巴特兴高采烈地开车回家,走到一半,他停下车来在一家电话亭给奥利弗打了个电话,说下午讨论的计划只是向数字电子的过渡,而HP这样的公司,最好是全面迈向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奥利弗说HP还没有做计算机的计划。恩格尔巴特说:“抱歉,我得去寻找数字电子之路了。”他就这样取消了刚与HP达成的协约。

生逢其时

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整个美国大为吃惊,政府开始对前瞻性的科研重视起来。恩格尔巴特接到了斯坦福研究所的面试邀请。SRI对计算机在科学、军事和商业应用方面的长远研究深感兴趣。面试人员问恩格尔巴特:“这些内容你跟多少人谈过?” 他答道:“还没有,你是我告诉的第一人。” 面试人员道:“好,现在你不要再告诉别人。这个设想听起来很离奇,会引起别人的反对。” 于是,恩格尔巴特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一年半,他把设想付诸了书面,向主管谈了他的打算,经过努力后,SRI同意了他的计划。美国空军为他提供了一笔经费。恩格尔巴特孤军作战,没有人与之共事,没有人交换想法。1962年,他终于写成了一篇在计算机史上大大有名的文章,并于1963年发表,论文的题目为“增加人类智慧的概念性架构”(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A Conceptual Framework)。

恩格尔巴特提出的增强人类智力、改进基础设施的概念,要在20年后的互联网上才能被充分应用。促进这一概念性框架形成的观念是,人类事务的复杂性、及不断急速地呈指数增长的信息以及这两者的集合对人类及人类组织具有挑战性。在私人或是公共领域里的改进必须是通过连续的、高效的、合作的战略原则来实现。因此,除了强烈期望他们的核心任务能够被日益迅速地解决之外,人们还要同时考虑如何“保持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人类组织的核心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核心,即人类智力。在阅读了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著作后,恩格尔巴特的思考有了方向,恩格尔巴特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集体智商(Collective IQ)”。

恩格尔巴特的思想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供集体使用的工具。科技、非科技元素也被加入其中,例如:工具、媒体、语言、风俗、知识、技能等。他认为这些元素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进化已很成熟了,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这些元素将会出现新发展,还会启动一种不必增加人类活动,而使事物自动化的趋向。计算机的出现,令实现这一想法成了可能。因此,社会必须有目的的集中在那些能够提高人们集体能力和集体智商的社会基础设施上。恩格尔巴特由此提出了“拔靴法”作为研发基础设施方法论。

从1963年始,恩格尔巴特开始获得研究资金。他用这笔资金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增智研究中心(Augment Research Center,ARC)。后来的15年中,ARC按恩格尔巴特的“拔靴法”从事计算机研究。ARC搞出了许多新鲜事物。该实验室是包括程序员、设计者、管理人员、应用程序操作员通过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互联网一起工作的团队。

恩格尔巴特的思想非常超前,很多人并不理解。但还是吸引了计算机界的有识之士的注意。对现代计算机贡献巨大的哈佛教授约瑟夫·里克林德(Joseph Licklinder)不顾同行的非议,公开支持恩格尔巴特,并让ARPA资助恩格尔巴特。ARPA的资助在头两年里并没有收获,资金主要用在了工程及计算机程序设计上了。不久,ARC幸运地得到了一小笔由NASA的一位叫鲍勃·泰勒(Bob Taylor)的心理学家提供的资金。后来,泰勒加入了ARPA是ARPA网成功的重要因素。ARC用这笔资金启动了“拔靴法”指导下的工程研究。恩格尔巴特提出了计算机鼠标的基本想法,他用几张简图建议制造并测试这种装置有可能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不久,比尔·英格利许(Bill English)把它造了出来。ARC 和ARPA成员称其为鼠标。

早期的鼠标是个其貌不扬的纯机械结构小木盒,精度低、反应迟钝,功能有限。1967年6月21日,恩格尔巴特为他的鼠标以“X-Y定位器”之名申请了专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鼠标。这款鼠标底部是两片非球形的轮子。两个轮子相互垂直,每个轮子的末端连着一个变阻器。当鼠标的轮子移动时,由于摩擦力,轮子会分别沿X、Y轴移动,这一移动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当鼠标在所施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鼠标反馈的电流强度就会改变,相应的处理器会捕捉这个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它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位移,并进一步将其转变为显示设备上的鼠标指针位移。

恩格尔巴特发明鼠标的目的不是赚钱,他是希望“找到更好的方式,让人们一起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网景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这样谈及恩格尔巴特及其同事:“恩格尔巴特那样的发明家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心目中最注重的是对人类的影响,这是一种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理想主义。”

1998年,鼠标发明30多年后,有记者问恩格尔巴特:“你是如何想到发明鼠标的呢?”恩格尔巴特答道:“我先在笔记本上把它画出来,这个笔记本跟了我多年。1950年代,我开始考虑如何交互使用计算机,并一直在探索提高人们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途径。60年代早期,我参加了一个会议,在一个实验室里见到过的一种测面仪,我就以它为基础画出了草图。我要把机械位移转换成数字距离,就画出了在下面使用两个互相垂直的轮子来跟踪位移的装置图。1964年,我们开始有了资助,可以做些实验来看看我们能用怎样的装置来定位,我就找到了过去的有关这种装置的笔记。”记者又问:“为什么选择鼠标而非其他装置?”恩格尔巴特答道:“有四五个人参与了研究。在对光笔、控制杆等其他装置进行实验之后,发现鼠标效果最佳。很快,我们就开始使用它了。为了寻找最有效的装置,研究小组布置了一个任务,指定一群人用各种装置来完成,结果,鼠标的性能最佳。”记者问:“为什么叫鼠标?”恩格尔巴特说:“它拖着一条尾巴,像只老鼠,我们就叫它鼠标了。到了它越来越普及后,我们以为它会有一个体面的名字,但一直没有!”记者问:在1968年举行的“所有演示之母”的展示会上,人们注意到了鼠标,是吗?恩格尔巴特答:“是的,鼠标只是增智研究中心展示的一小部分。1968年底,我们开发出了鼠标,和一种类似于视窗界面的全屏编辑程序以及链接程序超媒体的演示软件。我们用租来的电视线路展示了视频会议功能,在电视摄像机上看到了实验室里的同事。它展示了直观展现实时画面和合作计算的效果。我们还使用了一种用五个手指操作的键盘定位设备,至今我仍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使用这种装置。展示会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办公自动化上面,人们认为计算机的真正用户是需要让工作自动化的秘书。我们感到非常失望,研究工作一度被迫中断研究。我还是留在了SRI,在那里,我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开发出能更大地发挥人类智力的系统。”

恩格尔巴特和ARC的研究人员

随着视窗操作系统的不断普及和升级,鼠标作为电脑不起眼的输入设备身价陡升,在一些场合它的重要性超过了键盘。鼠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从发明之初的木盒子向实用和多功能的方向不断发展。几十年后,鼠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光学式、轨迹球,以及衍生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手指感应式鼠标,还有红外线遥控鼠标等等。今天的鼠标与当年恩格尔巴特的第一款鼠标相比早已是质的飞跃了。这是恩格尔巴特没有料到的。

1964年,从NASA来到ARPA的泰勒告诉恩格尔巴特和SRI,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准备每年投入100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发新的分时计算机系统,其中50万美元用来支持恩格尔巴特的“增智”项目的研究。这对恩格尔巴特来说,恰逢其时。这时他的概念性框架已经完成,所需的技术也已具备。剩下的就是建团队,造样机了。

恩格尔巴特和他发明的鼠标

增智研究中心(ARC)的在1960至1970年代间推出了一套名为“在线系统”(NLS)的计算机网络系统。1970年代起,该系统就被用于日常的计算机操作应用上了。

1967年春天,ARC和ARPA发起成立了计算机研究实验室,并实现了两个机构间的计算机联网,以促进资源共享。ARC成为ARPA网的第二个用户,恩格尔巴特认为ARC能够很好的把他的“在线系统”发展成一个超越ARC范围的更大的系统。

1968年底,旧金山举行的美国秋季计算机联合会议上,ARC把视频连接到了会议站点上,利用电视线路展示了视频会议功能。它直观地展现了协作计算的效果,清楚的把动态影象投影到一个大屏幕上,让1000多名与会者在屏幕上看到了未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恩格尔巴特的演示非常成功。

恩格尔巴特坚信人类自然能力的提高应该建立在广泛用于真实世界的应用软件基础上。于是,恩格尔巴特在1970年代中期通过ARPA网建立了一个用户社区,这些“知识工人”因实验和未来的需要在一起合作工作。

不久,整个ARC的人都加入了进来。这个系统通过更深一步开发,创建了结构超文本文件,这种文件能够连接来源代码、图案文件、bug报告等等。在鼎盛时期,ARC的人数达到了47人。

1969年,ARC成为ARPA网最早联接的节点之一。ARC扩大了研究内容,成为网络信息中心。70年代初,在恩格尔巴特感到目标已经不远时,ARC内部有人开始对前景产生了质疑。1975年, ARPA停止了对ARC的资助,大家纷纷作鸟兽散。人员锐减,最后只剩下恩格尔巴特一人和一大堆软件及机器。

影响

“在线系统”让外界震惊,无纸化办公成为许多企业津津乐道的话题。施乐公司(Xerox)因此深感不安。印刷设备是施乐的命脉,在“在线系统”出现后,施乐担忧无纸时代的到来将对他们产生巨大冲击。施乐高层认为应该抢先掌握该技术,成为新领域的领导者。于是,施乐于1970年成立著名的帕罗·奥托研究中心(PARC)来负责此事。无纸化的风险在后来被证明纯属多余。进入PC时代后,办公纸张不仅未减少,反而消耗更多,但施乐高层当时所作的决定非常英明。PARC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它拥有一流的设备和人材,研究人员都是各自领域中最好的专家。PARC做出了包括图形操作系统GUI界面在内的大量成果,同时造就了许多顶尖的计算机人才,其中包括3COM的创始人鲍勃·麦特卡尔费(Bob Metcalfe)以及微软首席架构师(Chief Architect)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首个面向目标的程序设计语言SmallTalk的发明人阿兰·凯(Alan Kay)等人。

1970年代后,由PC引领的崭新的计算机文化发端了。许多ARC的重要成员离开了SRI,投向新的技术圣地——PARC。1977年,SRI将恩格尔巴特小组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卖给了Tymshare公司,恩格尔巴特也一起来到了新公司。

1980年代,恩格尔巴特的计算机系统开始在办公室自动化中发挥作用。此时人们开始注意到恩格尔巴特在十多年前发表的观点。

恩格尔巴特从未轻易地放弃理想。在他被误解的那些年里,人们说他的设想是错的,他们嘲笑挖苦他、对他不理不睬……。他的想法比他所在的时代超前了20多年。随着每次计算机革命的出现,例如办公自动化、个人电脑、组件、超文本,人们发现,他们所做的只是在不断地接近恩格尔巴特多年前的设想而已。今天,人们说:“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他想要做什么了。”

这些年,工业界、政府、普通民众无一不从ARC的研究成果中获益。今天的计算机网络和人机互动,全都源于恩格尔巴特当年在ARC的研究成果。今天,人们意识到,当时恩格尔巴特在SRI强调的协作工作和联合系统开发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ARC的成果仍在被今天的计算机系统使用。

1989年,恩格尔巴特和他女儿Christina创建了Bootstrap研究所。作为一间公司,它更像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主要研究如何改进基础设施以提高整个组织机构的集体智商。他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把他的“bootstrapping organizations”的思想带入21世纪了。

在研究所里,恩格尔巴特在女儿的帮助下推出了核心技术“开放的超文档系统”OHS(Open Hyper document System),这是一个集成的多用户系统,在其中人们可以在共享屏幕上共享由各种多媒体文件组成的超文档。OHS的商品化形式叫AUGMENT,由联成网络的20多台主机服务器组成,分布在美国各地。恩格尔巴特在这方面的概念、发明创造和产品对当前颇受重视的CSCW研究,即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超文本方面,恩格尔巴特做出了重大贡献。ACM的超文本会议以他的名字命名最佳论文奖——“The ACM Hypertext Conference Engelbart Best Paper Promoting Hypermedia Research”。

恩格尔巴特一直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方案中能提出最佳思路的人。除了鼠标、电子邮件和最早的用户端-服务器计算机系统、视频会议外,他还首先提出了多窗口计算机显示器、超媒体、群件和电子出版等技术思路。

二十世纪末,恩格尔巴特的功绩终于得到了公众的承认。1998年,他的同事和崇拜者在斯坦福大学举办了为时一天的“恩格尔巴特未完成的革命”的纪念活动,庆祝“所有计演示之母”30周年,特德·纳尔逊指出:“恩格尔巴特提出并预见到了PC的未来,但是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人们对恩格尔巴特之所以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像是一个站在纽约帝国大厦旁边的人,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高,而只知道它比你高。”恩格尔巴特对人们给予他的承认深为感动。

恩格尔巴特认为,要想从一个机构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关键在于对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但PC革命中取得的成果大多不属于信息共享技术。他认为,PC革命的憾事,是1990年代的PC成长道路偏离了以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将人们联系起来这个关键目标。其信息共享只不过是收发电子邮件和静态文件而已。恩格尔巴特认为开源代码是人们有效地协同工作的一种模式,也是对协同工作技术的实际测试。

恩格尔巴特有四个孩子,八个孙辈。生前出版了25部著作,拥有20项专利,其中包括鼠标。他获得过多项荣誉,其中包括1987年《PC杂志》的终生成就奖。1994年,他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7年,他获得了Lemelson-MIT Prize,该奖项使他得到了50万美金。1998年5月10日,AMC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policy’98》会议期间,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将1997年度图灵奖授予了恩格尔巴特。2000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为他颁发了美国在科学成就方面的最高奖项:国家科技勋章。

2010年,85岁的恩格尔巴特走进美国硅谷圣荷西科技博物馆,等候多时的200多位科技界人士向他欢呼“生日快乐”。苹果电脑共同创办人斯蒂夫·乌兹尼亚克说:“这里有许多领袖和奇才,唯有您是我的英雄”。

2013年7月2日,88岁的恩格尔巴特于加州阿瑟通(Atherton)市因肾衰竭去世。

恩格尔巴特是一个卓越的梦想家和思想家。但是,既使他的朋友也会说他顽固。他的朋友在杂志上如此描述他:“恩格尔巴特微笑时,脸上充满了渴望和孩子气。但一旦他拘谨消失,开始沉思时,他暗淡的蓝眼睛表达的是一种悲哀和孤独。当他向你打招呼时,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仿佛刚刚被长途旅行减弱了,又仿佛他的词语被层层冥思削弱了。他缺乏自信,但有一种热情,他天性温和而又顽固,使他受人尊敬。”另一天才阿伦·凯(Alan Kay)则说:“他使我想起了离开红海的摩西”。摩西永远踏不上希望之土,恩格尔巴特也永远不会有满足的一天。

让我们就着恩格尔巴特的故事来看看人机互动的发展吧。起初,计算机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从繁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因此,最初的计算机构架是以数值计算为主体的,也就是说把方程化成线性迭代公式,再将十进制的迭代化成二进制,中间值则需要储存器储存。因此,编码器、处理器、储存器就成了计算机的三大件。至于,人机界面则不那么重要了。到了1945年,时任美国国家科技政策和资源掌门人的布什开始预见到了计算机的未来,未来的计算机不仅仅是计算工具,也应该是人们的信息处理工具。也就是人脑的辅助工具,包括一切人脑能做的事情:思考、推理、计算、储存信息、处理信息、共享信息。于是,人机界面就成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了。没有好的人机界面,人们就不会很好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人脑更有效地工作。恩格尔巴特把布什的观点向前再推进了一步。在他的眼里,计算机不但是人脑的辅助工具,还是增加人类集体智商的工具。因此,人如何与计算机交流、人如何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就更重要了。这就是恩格尔巴特的研究重心,他先要设计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有效的人机界面,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信息的共享、以此来增加人们的集体智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为此,恩格尔巴特开创性地利用了当时已有的技术,在SRI的ARC做出了当今计算机世界中所有必需的一切。尽管只是在概念性阶段,但是他的那些结果为今后人机界面的发展定下了方向。其中最重的就是,图形界面、鼠标、资源共享、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面向对象的编程、用户端-伺服器的构架。等到恩格尔巴特的团队解散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到了施乐公司在北加州的计算机研究中心PARC。他们在PARC制造出来了第一台有图形界面的个人计算机,发明了实用的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Smalltalk,还在PARC内部实现了局域网,当然了,鼠标也在PARC完成了它的商业化。尽管施乐公司的管理层没有认识到PARC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但是当时只有20多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对这些成果的未来看得清清楚楚。后来,乔布斯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去PARC参观时,PARC的研究人员向他展示了三样研究成果:一是计算机图形界面、二是面向目标的编程、三是局域网。当时,乔布斯只是被图形界面和鼠标吸引住了,其他的两样重要成果他并没在意。仅仅是计算机图形界面这一样成果,就让他酝酿出了一场被后人称为发生在一个小盒子里的计算机革命。苹果计算机因此成了个人计算机的开山之作,也因此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工业。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个人计算机的产生,一反过去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大大集中的生产方式,个人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资源共享,让每个人可以以他最便利的方式从事其的工作,那是一种和以往集中式生产的工业组织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松散的工业组织形态。它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方便,为人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正如苹果公司在1984年为它的个人计算机做的广告所说的:因为有了个人计算机,1984年不再是奥威尔在他的那本有名的政治预言小说中描写那个专制黑暗的1984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