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这是老年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了解过去也充满信心走向未来。
个人资料
bobby4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点钞票的中国人的烦恼

(2016-03-16 10:49:06) 下一个

有点钞票的中国人的烦恼

 

有关中国人民币存款突破百万亿,中国人均存款近八万元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但有专家指出,人民币存款的统计包括个人存款,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等,计算人均存款不能简单地用人民币存款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数。有人计算,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截至去年底,中国人均存款为四万多元。

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上升。截至目前,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全球平均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储蓄率为56%。

中国人往往头脑中设定一个储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买得起房子,看得起病,孩子才上得起学。所以,当排除通胀因素之后,尽管银行给出的利息很不如意,但他们还是会多存钱。

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和现金占比达到75 %。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都非常低,没有超过6%的。

很多人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不时之需,比如用来解决失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不过需要搞清楚的是,存钱不一定能应对未来不时之需,因为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远远要大于存钱获得的利息收入。我国银行存款年利率一般在3%至4%左右,但赶不上物价涨幅。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通胀难以避免。20多年前,存款或年收入达到一万元就算相当富裕了,如今万元户就是贫困户。相比十多年前,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现在都上涨 了10多倍。当时10多万元在大城市可以买一套住房,但如果将这些钱存到今天,加上利息大概也就只够买一间卫生间了。

那么,现在存的钱,十年后又怎样呢。中国人对一头牛变成一包火柴的历史故事又相信,又不想相信。

“花了钱才显出赚钱的意义嘛。” “各国疯狂印钞,再加上通货膨胀,还不如把手中的钱拿去花掉。”

说是这样说,但是中国人还是相信把钱存入银行。

美国金融体系发达,金融工具类型众多,各金融产品间转换迅速、成本低,很多货币市场工具如某些共同基金份额本身就具有填开支票的功能,本身就是储蓄的替代物,因此,美国家庭较少以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储蓄。

美国炒股人数8000多万,占总人口近27%;50%以上家庭都进入股市,股票价值占家庭财产1/3以上。美国人喜欢长线投资。花旗银行的统计说,美国人持有一只股票的平均时间为2至3年,持有一种基金的平均时间长达3至4年。

 

在中国,股票亏、基金亏、期货亏……过去的2015年,“投什么都不赚钱”,似乎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共同心声,有人甚至戏言2015年是“投资亏损年”。

一边是CPI有所回落但通胀压力依然不轻、个人财富保值增值需求迫切,另一边则是各类投资品走势复杂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赔个血本无归,普通百姓实现“财富梦想”之路似乎愈发艰难…… 

日前举行的一场投资讲座会上,当主讲人提问“谁去年投资赚了钱?”时,台下数百名观众,无一人举手,“别说赚钱了,少亏点都算不错了”,人们交头接耳,交流的是,“这一年投资什么亏损最惨”。

最为惨烈的莫过于股市了。无论是所谓的 “钻石底”,还是 “心理位”,看似 坚不可摧的股指防线一次又一次地被冲垮。伴随的是广大股民辛苦钱“烟消云散”。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去年沪深A股总市值累计蒸发计算到股民 人均亏损高达七万多元。

与此同时,与股市关系密切的基金投资者同样损失惨重。据买好基金研究中心统计,随着股市整体下挫,一千多只基金共亏损八百多亿元,基金公司中仅两家实现正收益。

即便是在价格起伏间蕴藏“发财机会”的黄金投资,由于影响金价的国际形势极为复杂难以判断,“高点入、低点出”而踏空的投资者也比比皆是。

事实上,对于波动风险相对较大的股票、基金,不少投资者已选择“敬而远之”,倾向于选择相对比较稳妥的储蓄、债券投资的人呈现增势。

无奈之下,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较年初有所增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