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这是老年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了解过去也充满信心走向未来。
个人资料
bobby4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2015-07-28 10:22:06) 下一个

 

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寺院出家僧人的问题

    寺院多,僧人少。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当前各地恢复、重建的佛教寺院大量涌现。这些寺院历史沿革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建设规模宏大,信众香火繁盛,与寺院数量日渐增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家僧人的匮乏。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定颁布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中对“传戒寺院资格的认定”,“纲领执事健全,有一人以上取得十师资格,常住比丘或比丘尼20人以上。”可见,作为一座殿堂齐备、执事健全的佛教寺院,其常住僧众人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条件,直接影响到该寺院的修学活动能否正常运作。目前,除了位于东南几个省或其他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少数佛教寺院外,全国大部分汉传佛教寺院的常住僧众都不足20人,有的寺院只有一两位出家人。  

    1992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会议,时任会长赵朴初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赵朴老所谓之“人才”,指的就是“僧才”,而“僧才”是要从广大出家僧众中选拔和培养的。现在全国兴办了许多高、中级佛学院,在教学硬件与经费都有保障的前提下,生源几乎成了一个普遍问题。因为佛学院所招收的学生,要求必须是出家的僧尼。

   “量”的问题没有解决,“质”的问题便无从谈起。由于真正的出家人的缺乏,致使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假冒出家僧尼,骗取广大佛教信众的钱物。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而修建寺院,在没有出家僧人住寺的情况下,雇佣俗人假扮僧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佛教本身,还是政策法规,至今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供养多,学修少。由于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是没有国家财政专门拨款的,其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养”,而“自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大佛教信众对寺院供养的“香火钱”。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积累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变化,广大佛教信众供养给寺院及僧众的“香火钱”也随之增加。

    按照佛教传统,出家僧众之所以不进行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代以乞食化缘和接受信众供养作为经济主要来源,其目的就是要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修佛法、解脱成佛上来。寺院由困变盈,僧人由贫变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原本无可厚非,但由此给传统寺院功能及僧众定位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寺院每年举行诸多佛教法会与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信众,给寺院及地方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宗教内涵被极大地忽视了。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出家僧尼是不允许积蓄个人钱财的,但由于僧人收入的不断增加,其身份正逐渐从“修行者”向“职业者”转变,这种不良风气逐渐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自营多,监管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院校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寺院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在经济上也是相对独立的,其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基本都是由寺院自行记账的,政府审计、税务部门也没有相应配套的监管办法。

   如何规范寺院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寺院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寺院经济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破坏清净庄严、和合共住的道场环境,就会降低佛教自身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不能真正发挥佛教界与广大信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信众多,引导少。虽然出家僧人的数量较为缺乏,但社会上信仰佛教的人数却在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现有信教人数超过亿人,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数保守估计也要超过千万。在中国,佛教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阶段。佛教是一个正信的宗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也是一个反对盲从迷信的宗教。那么,如何引导广大佛教信众信仰真正积极的佛教,而不被打着佛教幌子的“伪佛教”、“邪教”所蒙蔽、欺骗和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佛教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出家僧尼人数原本就很少,且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佛学修养并不是很高,这就很难满足广大佛教信众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也更难在较高层面上给予他们信仰的引导。

 

    佛教发展中的寺院经济是必需的吗

    寺院,在远古,中古,古代,近代早期,一直扮演的是学校的本位,职能是教化,教化包括人心的智慧圆满完成和世间善法的推广普及。

    寺院其经费来自政府拨付、社会捐助、寺院自养。面对的是人心和善法,不存在凭票入门问题。收取门票,把佛寺彻底妖魔化了。毁的是人心,坏的是住在寺里的人。

    收取门票,是从上世纪80年底,少林寺始,当时多有反对者,甚至人大、政协都有提案反对,但是没挡住这股潮流。

    少林寺山门口收票在全国佛教是首例先河,佛教界震惊。自有佛市以来,香客进香是不收门票的,随喜公德,庙宇一样繁荣。如今少林寺山门口收票在全国佛教是首例先河,由此带动全国山门收银100大元以上。这和截道的土匪有什么区别?一家三口去朝圣要三百大洋!

    一切只为钱,怎能不乱来。80年去郑州,少林寺中岳庙一日游包括返程票共5元钱。二十年后去郑州不算车票,单少林寺门票,大门100,小门另算。短短二十年涨几十倍不止。这就是改革吗。

    春节假期去宁波天童寺,天童景区在离寺院很远的地方设置入口,景区收费50元。宁波本地跟外地收费还区别对待,寺院门票10元!

    其实,寺院本不该卖门票的,看看东南亚的寺院那有卖门票敛财的呢?寺院不应该商业化。

    今年过年期间去庙里必须先交200 门口有很多交不出这个钱的人在庙外跪拜,眼含泪水。当时我就心寒了。佛教不是保佑疾苦大众给他们心灵安慰的么。如此高价,让那些真正需要蔽护真正饱受生活折磨的人去哪寻求安慰。我们只能无奈的说,当寺庙不再是纯粹的宗教之地, 我们只能将佛主留在心中。

    由此呈现了中国宗教经济活动的两大逻辑,一是宗教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引导并且推动宗教发展自己的经济事业。中国宗教作为免税非营利组织类型,可以在国家权力和经济市场之外等社会空间之中,建构具有各个宗教特色的宗教服务型经济,从而体现出各宗教经济应有的社会性与公共性特征。

    我们国家佛教寺院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现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时期。正是由于发展太快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很正常。佛陀在世时都会有六群比丘不断犯戒,也有提婆达多不断障碍,何况是现在这样一个世界,物质相对丰富,而道德却失范,使环境变得复杂,名利诱惑使很多人堕落。

 

寺院高僧的问题

    中国大陆有没有高僧的问题,以我个人的看法,香港也好、台湾也好,他们都是中国佛教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个整体,香港、台湾出高僧,同样是中国佛教界的光荣。但说中国大陆没有高僧,那是片面的说法。远的不说,49年后至今就出了很多高僧,像清定上师、正果法师、明真法师、遍能法师、茗山法师、明暘法师、圆拙法师、云峰法师、妙湛法师、仁德法师,同时八十岁以上高龄健在,德高望重的还有惟贤长老、本焕长老、佛源长老、昌明长老、广修长老、德林长老、明学长老、梦参长老以及近百岁的比丘尼隆莲大德……特别是最近刚刚圆寂的杭州灵隐寺的九十多岁的木鱼法师,学问很高,不但诗写得好,而且生活简朴,非常讲修行,火化后有很多舍利,这些僧人都是我们中国两岸四地乃至世界佛教共同公认的高僧,所以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向你们报告,如果谈现代的高僧,尽管大陆佛教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仍然涌现出许多高僧,在九华山就有八十年代的大兴和尚肉身、九十年代的慈明和尚肉身,仁义师太肉身,你说他们是不是高僧?在现代有几个和尚修成了肉身的?他们的修持、他们的道德,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典范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