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这是老年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了解过去也充满信心走向未来。
个人资料
bobby4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海拉黄包车的苏北人

(2015-07-21 14:43:00) 下一个

 

上海拉黄包车的苏北人

    回一次上海,正好是刘翔离婚新闻热暴的时候。饭店酒楼食客,酒后无聊往往以刘翔为话题。在一酒楼我听到隔壁一桌几个老年人在讲刘翔的事情。

    一个说;“刘翔钞票码客客,说有五亿,那能咖许多。”

    另一个说;“上海人现在该钞票的多的是。”

    一个说;“不能这样说,伊靠二只脚要跑出五亿来不容易。”

    另一个说;“也算上海出个名人了。”

    一个说;“讲伊是上海人,这话不假。看新闻,伊拉爷娘满口苏北口音,肯定是苏北人。”

    另一个说;“住拉闸北区,那里老居民大都数是过去拉黄包车的苏北人。”

    一个说;“这就对了,拉黄包车的苏北人后代才能够有这能耐。真正的上海人那能够跑伽快。”

    这几个人讲的不能够当真。所谓上海模子没有肩胛。

 

1948年上海街上的三轮车

    这让我想到老上海的黄包车夫和三轮车夫。

    为这我看了一段资料片,以下是资料片的说明;

    这是一段上海最早的影像资料,拍摄于1889年。地点是外白渡桥南边的桥堍。当年的上海已经是一座车轮上的城市,有独轮车,西洋马车,还有黄包车。

    黄包车最早出现的上海街头的年份是1874年,是从日本引进的,所以也称东洋车。如今如果去日本旅游,还能够看到日本街头用这种人力车载游客兜风的风景。

    在上海很快就有了东洋车的出租车队,为了区别于私人包车,当年的工部局就要求把作为公共交通的东洋车都漆成黄色,这就是黄包车名称的由来。后来这种车也从上海出发,流转到了全国大小城市,在北京叫做拉洋车.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一个拉洋车的车夫。

    黄包车的年代距今已是十分久远了,我们也在坊间寻找当年的上海“祥子”,因为他们的记忆就是上海交通的珍贵历史。

    在桃浦新村的一小区里,我们找到了王绍幼老人,退休前他是闸北区体委干部,长期担任篮球队,游泳队和长跑队的教练或领队。而解放前他的职业是拉黄包车和踏三轮车。王绍幼老人说解放后他之所以能从事体育运动倒是得益于拉黄包车练就的铁脚板。

    王绍幼老人带领我们找到了曾经的黄包车行,青年时代的他就是从这里领取租用的 黄包车,开始一天的奔波。

    在老王的记忆中,当年的人力车夫社会地位很低,但是拉车的收入还是能养家糊口。轮子一转,钱就来了,养一家四五人没问题。

    但是同样在旧社会拉黄包车的程德旺老人的记忆中,黄包车夫的生活是很苦的。我们一部车子要有几个人,大家混口饭吃吃,就是什么呢,晚上人家做到七八点钟的时候给我,叫打野鸡,打野鸡就是不是固定的,我是没生活,人家给我一点。--过去叫车夫是“二只脚的马”

    黄包车进了上海,就逐渐地取代了独轮车,因为与独轮车相比,坐黄包车更舒适,也更安全,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规律,到20世纪的30年代,黄包车成为上海主要的客运工具,有六万辆的黄包车在上海中心城区大行其道,而独轮车就散落到了城市的边缘,因为一个轮子更能适应郊区泥泞狭窄的小道和田埂,靠一只轮子吱吱呀呀地行走在郊外的田埂上、泥泞狭窄的小路上。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上海还搞了一次黄包车皇后的比赛。但是真正比的不是黄包车皇后的美丽和风情,而是黄包车夫的腿力和速度,到了终点,跑了第一的黄包车被戴上荣誉的花环。

    这是黄包车最后一次的风光,因为上海城区的地盘越来越大,从徐家汇到杨树浦有20多公里,跑上一个来回,就等于跑了全程的马拉松。黄包车工人实在跑不动了,而取代黄包车的就是三轮车。

    虽然说黄包车和自行车都是国外引进的,三轮车却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1923年,南京路上同昌车行的一位技工用黄包车身和自行车做了一下拼接,就造出了三轮车。

    日军侵华战争时期,对汽油进行管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更是发布公告,规定私人汽车除特许发给通行证外,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在内一切机动车全部停驶。

    上海交通日趋紧张,出行不便,三轮车的生意红火了起来。许多出租汽车公司因为没有汽油,也被迫改为出租三轮车了。

    到1943年上海有3000多辆三轮车,而到1948年三轮车的拥有量达到了到32000辆。

    这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拍摄于1993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七色花瓣 回复 悄悄话 48年上海人行道铺得真平,现在回去看看,七高八低。
老马识途 回复 悄悄话 “码客客”、“码客”就是洋泾浜英语,英文原词是“much”,这里是“很多”的意思。
清荷 回复 悄悄话 关于上海拉黄包车的苏北人,在电视剧《上海一家人》就有反映, 若男的父亲从外地来,一开始就在车行里拉黄包车,养活一家,他的女儿后来成功成为女商人。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u-npGZ_ssCr54k8PJgusEaCDubVJRvQ
lio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比较有理有据有情趣,不愧是上海人,才子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