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和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許多作曲家出生音樂世家,因有先天的音樂背景幫助,造就他們後天的成就;但也有許多作曲家並沒有好的音樂背景,仍舊在樂壇取得一席之地,古斯托夫 馬勒 Gustav Mahler 是一例。
老馬的父親是個酒館老闆,母親則是個肥皂製造商的女兒。他七歲就能自學彈得一手好鋼琴。父親發現他的天賦後,支持他往音樂發展。十五歲時便送他到維也納音樂院讀書。他還曾經到維也納大學旁聽過布魯克納的課,讓他對布魯克納的音樂大為崇拜。畢業後,老馬先在一些小歌劇院擔任見習指揮,很快就順利地得到卡塞爾、布拉格、萊比錫、布達佩斯、漢堡等地的指揮職務,一八九七年得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聘請。他與維也納歌劇院合作的時間,是該院最為燦爛的時刻。
其後決定離開歐洲到美國發展。他受聘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紐約愛樂兩個樂團的指揮。他與前者的關係並不算融洽,但與後者卻能相處愉快。一九一一年老馬因為身體狀況惡化,離美返回歐洲,很快就過世了。
雖然老馬以歌劇指揮家聞名於當時,但他還是遺留許多很好的音樂作品供後人欣賞。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聲樂交響曲的概念,在他的九首作品中,有四首交響曲搭配人聲;三首傑出的歌曲集《旅行者之歌》、《少年魔角》、《亡兒之歌》更是人聲作品的精華。
德國小說家尚保羅 Jean Paul 的一篇長篇小說《巨人》,老馬以此為標題,寫下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正是藉該小說中的主角對於幻想與感情的耽溺,反映自己內心的衝突與矛盾。他曾說過,他的半生遭遇都寫在他的前兩首交響曲中,在其中,他的生命體驗與創作是緊密交織為一體的。透過這個標題,不難看出本曲的傳記性質;而樂章的鋪陳,也諭示了老馬作品中一貫的精神,那就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這首D大調交響曲在一八八九年十一月於布達佩斯首演時是以五個樂章的附標題交響詩形式演出,隨後在一八九三的漢堡首演版本中修改成現在的配器,並在一八九八年正式出版前抽掉了原先的第二樂章,而成為四個樂章的定稿。
全曲動機,也是第一樂章的主題,取自老馬本身的作品《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原曲之歌詞由他親自撰寫,描述年少時期的感情世界。老馬在年輕時曾邂逅了一名戲劇女高音,當戀情萌芽之際,卻因不明之因分手,他為此而寫了一系列詩集,描繪旅人遭受命運無情的打擊,必須四處流浪。隨之並將其中四首編成管絃樂曲,是為《旅人之歌》,其中第二首的旋律便是該樂章的主題。全樂章描繪人在大自然中時而歡樂,時而孤寂;一切得失,都盡在天地的運行力量中。第二樂章為一詼諧曲,旋律取自馬勒的一首歌曲《Hans und Grete》。 隨後的第三樂章則充滿了詭譎與不安的氣氛,源於卡洛 Callot
的畫《獵人的葬禮》所獲得的靈感。低音提琴所奏出怪異嘲諷的第一主題,源於德國的搖藍曲《馬丁兄弟睡了嗎》。中段則轉為溫馨而動人,曲調來自《旅人之歌》第四首《我愛人的藍眼睛》。終樂章篇幅頗長,為一奏鳴曲形式,整段的敘述從憂傷心靈的泣訴,到以勝利的高聲歡呼作結束,結尾雄麗燦爛的七把法國號齊奏,老馬在原譜中要求樂手必須喇叭口朝上,並起立演奏,以象徵勝利的到來與對生命的頌讚。
東雲子
古斯托夫 馬勒 Gustav Mahler
祖賓 梅塔指揮的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B9LRQYBAm8
聽大師說馬勒
伯恩斯坦《年輕人的音樂會》系列之八《馬勒是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eRlfibzcs&t=84s
Wagner's works are like Germany's philosophy, full of theoryto me except some of his operas. Thanks for the message.
試試現場的如何?謝謝來訪。
謝謝您的來訪,請讀我給zepyr2012的回復。
謝謝嘟嘟來訪。
Not only you, some of people feel hard for Mahler's work. His #6 symphony is even harder than #1 showing here. German composers are all look like, so are their works,even Wagner.
If you watch the second video, see how Bernstean introduce Mahler it may help to understand his works.
Thanks for visiting.
謝謝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