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笔名数字化的一点看法 69156 于 2005-10-16
最近,不知是从那天起,《文化走廊》开始对一些网上的笔名实行数字化。例如,你上了或跟了一个贴子,用的笔名是“我是一个大好人”, 等到贴出来一看,你的名字可能变成了“123123”,或“256256”,或其他数字,但已不再“是一个大好人”了。
自做聪明的小程序可能根据你的IP地址而产生了一个数字做你的笔名,但你自己对此却毫无选择。更令人不解的是,不是每位网友都享受同样的待遇,有许多网友还照用他们的笔名无误,但你却再也不能光明磊落地报上名来。对这种区别(discrimination),实在是感到莫名其妙,困惑不解 ,没弄清到底是为什么,但是根据种种迹象来看,大半是对注册的网友和没注册的网友所采取的区别对待的措施吧?但愿不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
这种区别对待的确引出一些议论。
开网站实际上就和开商场一样,不管是买的还是不买的,都欢迎您光临。有道是:“有钱的您捧个钱场,没钱的您捧个人场。” 讲的就是一个人气,讲的就是一个“火”字。没听李敖讲吗 ,过去的商家,看出你不买,也到一杯茶给你。为什么?讲得就是和气生财,套着感情了。这次不买,下次再来,可能就是一个大买家。 如果鼠目寸光,人家不买就给人家脸子看,分三六九等,潜在的顾客也许就一去不回头了。当然,你也没了人气。
要使山寨兴旺发达,就要广纳百方之士,要心胸宽广,眼光要长远。要学“山东及时雨”,不要学“白衣秀士”。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网友们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数应该是没注册的网友,人们遛到你这里来,来了就是赏光捧场,一旦人家跟上一贴,说上两句,你就更应觉得脸上添光彩,觉得是给你聚人气。 过客们,有的一时兴起,灵机一动,有感而发,然后扬长而去;有的或许就变成长客;长了有的也许就在《走廊》上住了下来,注册了。你怎么知道这些人里面就没有“鲁、郭、茅”,就没有“巴、老、曹”呢?
现在可好,人们兴致一来,不但写了一篇自得的贴子,还起了一个自得的笔名,但贴出一看,自己的精心起的名字变成了一串数字, 你说有多扫兴。不追究还好,细一看, 自己还是异类,别的网友都有笔名,你说,他会是什么感觉?谁出来也不是找别扭的,结果会怎样?
实在弄不明白这么搞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呢?
为了加强管理吗?这里不是什么政治军事论坛,这里也没什么网上交易,不过是一条《文化走廊》,不过是“文人骚客”们拽拽文,掉掉书袋,犯犯酸的地方,要什么秩序吗?要言论一致吗?你又不是共产党,你怕的什么?
为了促使人们注册吗?这可大大不必,这样做恐怕反效果大于正效果。要记住:生活告诉我们,我们每每自以为得计的地方,往往是失败的陷阱。
为了让那些不注册,又在《走廊》上上贴、跟贴的网友感到不舒服?认为他们非我族类,让他们难堪吗?这是什么心态,这就更是匪夷所思了。我坚决不愿意认为这是一个原因。
再说,你这种方法也没有任何实际效用呀。对于想干点儿什么的人来说,你那程序不堪一破;对那些没想破你那程序的人来说,他们也根本没想干什么。
你可能说“这是我家地盘儿,谁也没请你,想走请便!” 或许你有权利说这样的话,没有谁 和你抬这个杠。但不是有句话叫“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吗?
将网友笔名数字化这种做法,用毛泽东主席的湖南湘潭口音讲话就是:“你蠢么!”;用周恩来总理的苏北加天津加北京加绍兴官话的口音讲话就是:“荒唐!”
不时到《走廊》上走走,希望它发达,所以想进点儿忠言,但怕逆耳,诚惶诚恐,不知贵版主是否有雅量考虑考虑这个意见,并把这个贴留在栏目上,看看大家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拍拍板儿砖什么的。
作者: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天津人。还另有名,但这类贴子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