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上海、香港和新加坡
王丰 于 2005-09-08 21:18:20
若以女人来比喻那么上海就像是个20岁的妙龄女子,天生丽质,活力无限,青春的气息任谁也淹没不了,所以无论男女老幼,原本喜欢上海的或原本对上海有偏见的,真的身在其中了,都会不由自主地,由衷地喜欢上海,正如那20岁的女子,风韵极佳却也天真憨直,心中纯纯净净地,无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无论高雅的通俗的,在上海都会乐在其中。当上海真的张开了怀抱,任谁也拒绝不了,谁--------会拒绝?谁--------能拒绝?
若到了香港那么香港就应该像是个30岁的成熟女子,沧桑了,风韵更甚却也近美人迟暮了,所以香港是势力的,媚俗的,极具心机的,那里每个人虽都有无限的梦想,随时都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但也实际的可怕,被生活逼蜇着,心胸大不起来了。爱香港的人是情有独衷的,是一往情深的,是执着的,是哀怨的!
新加坡嘛比起上海或香港她只能算是个村妇,40岁的农妇,先天不足,文化沙漠,风韵那是丝毫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新加坡胜在嫌逊,包容,她是努力的,踏实的,一丝不苟的,她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她从不妖媚,默默地隐忍着,终于那游子不再有追逐青春的精力了,终于那游子不再有追逐梦想的心境了,终于那游子知道了平淡安稳了,不再漂泊了,那一个长长久久的家,她仍然还在,一如既往。那就是--------新加坡!
中秋前夜,仰望明月,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信马游缰
万老师 于 2005-09-17
相对于太阳的热力四射,光芒耀眼,月亮是清凉皎洁,宁静神秘;太阳底下无新事,月亮底下竟出些鬼怪灵异的奇闻;见不得阳光的事情,都会在月光下出现。
古诗有佳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弯弯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月亮惹的祸,三月里的小雨,城里的月光,一样的月光,舞月光, 二月里,九月九,半个月亮爬上来;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文学作品:荷塘月色,月牙儿,月亮宝石,峥嵘岁月,格林童话:月亮,月亮和六便士,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乐曲:月光奏鸣曲,月光圆舞曲,二泉映月,彩云追月,春花江月夜,
图案:穆斯林的教堂顶着月亮,新加坡国旗有月亮,(好多国家的国旗上也有月亮),好莱坞梦工厂的标志是一小男孩坐在一轮弯月上垂钓天际,仿佛是要勾起世人对魔幻影视的期望,
科学名言:我迈出这一小步,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时说的。
历史事件:二月逆流,雾月政变,十月革命,
形容:媒人“月下老人“,花前月下,晒月亮,,XX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风月场所,“虫二”的风月无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水中捞月,近水楼台先得月;月光族,美丽的女影星就像天上的月亮, 人人都能仰望, 欣赏, 赞美, 却不能独揽。
神话:嫦娥奔月,天狗吞月,月亮女神,
影星: 胡月, 李月明,古月,赵月,
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
前版主白柠檬月光, 美丽与智慧并存, 像月亮一样,,,
月饼, 蜜月,月事, 坐月子,满月, 正月, 七月,斋月;,,
看着月亮, 脑里遐想着有光月亮的林林总总,一通朋友祝贺中秋愉快的电话打断我的梦游,突发奇想:八月十五中秋月夜, 一家人团圆, 围坐在一桌吃月饼, 赏月的习俗也该与时俱进, 只要看着同一个月亮, 吃着月饼, 通过电话,电邮, 视屏,,,相互道一声问候,不也是团圆了吗?毕竟在环球化的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李敖在清华,一头孤独的大象
作者:老幺
据说一位体重250磅的妇女最开心的是遇到一位体重350磅的妇女,一位淫乱的女生最得意的是看到另一位纯洁的少女失身,一位公公最兴奋的则是看到另一位男人挥刀自宫。
所以李敖在清华,很多人问他“尚能饭否”。言下之意,他已经老了,或许是在北大演讲被人谈话之后,或者是早在加盟凤凰卫视之时;更多人说他是小丑,跟“超女”一样属于娱乐的世界,笑一笑,乐一乐,然后一切回归正常。
不错,李敖他俗,比尔.盖茨不俗吗?怎么没听到他们说比尔.盖茨?
不错,李敖他色,比尔.克林顿不色吗?怎么没听到他们说比尔.克林顿?
李敖也许确实在作秀,但做这样的秀对中国有什么坏处吗?那些攻击李敖的人又是在做什么秀呢?骂人谁都会骂,关键是要骂得有益,否则就是骂街。
网友王人龙说得好,“博客中国专栏放上了两位知名作家关于李敖的评论。一个是北村的看法,一个是丁冬的看法。前者说李敖没有立场,后者说李敖来内地是炒作。…北村只是随便说了一句,李敖没有立场,就没有任何的言论了。丁东只是说李敖来内地是炒作之举。…李敖,一个身在台湾的作家,难道就不能来内地吗?张大千、林语堂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没有在临终前回到大陆,这种遗憾难道就传给别人吗?如果张大千、林语堂假如回到过内地,你还能说是炒作吗? ”
说来说去,做惯了奴才的人,不仅自己安居乐业做奴才,也希望别人做奴才 ,似乎这样,自己便不是奴才,或许还有机会做主子。
其实老幺以为,李敖在清华的表现依然是精彩的,可以说是北大演讲的续集。
在北大,李敖要求大家放弃“自由主义”的口号,不作消极的抱怨,不做莽撞的斗争,“反求诸己”,从心灵上解放自己;
在清华,李敖希望人们“反求诸宪法”,以宪法作武器,“别以为都是假的,当我们努力就是真的;别以为他们在骗我们,当我们认真,他们就不是骗子。”
在北大,他说“这个时代对我们也很有利”;在清华,他说“大家要有信心”
正如某网友所说,李敖在清华的演讲“更体现了他的爱国心,更象个局内人。”李敖自己也说了,“我根本就没有离开”“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她自由!”请问这是何等的理直气壮!何等的爱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如网友“云水心”所言,“李敖是童话皇帝的新衣中大街上说话的那个小孩儿”,说的只是再简单不过的真话实话,只是因为周围的人“太聪明”(李敖语),才突显出这位老顽童的孤独。
这不,李敖两场演讲,讲的都是“言论自由”,可是只有一位北大的同学提了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向此君敬礼先)。然而正是这个问题,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以后呢?是象李敖在北大所说的“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还是如李敖在清华所说的:“自由不在外面,自由在我们眼前,经过我们的努力自由会实现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跑?大家想一想。”
Laoyao2018@yahoo.com
2005年9月24日,于美国
说说我的5本书。
heka 于
2005-09-29 这是给我启蒙的5本书。
第一本,记得叫 “路”。
写的是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对他的奶妈的眷恋和最后各自走各自路的无奈。记得还有一张铅笔素描插图,一个穿大衣瘦长的小伙子后面,萎缩着他的奶妈,面向一条黑色的曲线。
这本书,我读过无数次,每次都泪流满面,为人生的人情世淡而叹息。
这是我11岁的时候,拿起这本书,忽然发现我都能看懂了,不用查生字,我的惊喜和贪婪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从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看动物的书,凡是跟动物有关的都拿来看,后是看科幻,传说和神话,什么希腊神话,拉封丹寓言,都看遍了。 然后,看散文,评论就多起来。到15岁,感觉要更加扩大领域来看,于是,找来三国志,等文言文来读。看不懂,就瞎看。 这本三国志,我借来好几次,都是没看懂,还回去了。 当时,我住在父母的大学里,母亲是学校领导,所以,图书馆员对我网开一面,到图书馆里随便看随便借,后来,他一看见我就哭丧着脸说,图书馆的书让你看遍了。
直到20几岁,书就是我最忠实的朋友,每天抱着砖头一样的书包,拿到课堂上看课外书。
在大学里,别人如火如荼的谈恋爱的时候,我的朋友仍然是书。我的下午都是阅览室里度过的,晚上熄灯后,帐篷里点着蜡烛天天看到凌晨。所以我的学校恋情,都是在学校阅览室里谱写的。呵呵。
第二本,西游记。
小时候读它的时候,真有淋漓尽致痛快地感受。好像亲临其境生活在荒山野岭和唐僧孙悟空一起遇见妖魔,一起和它们拎着千钧棒痛杀妖魔。还有很多悬念,一旦看见人烟,我就在心里提醒孙悟空,小心,这个可能是妖怪装扮的。对唐僧的愚昧真是恨铁不成钢,呵呵。 这本书,大约读过几十遍。
第三本, 鲁宾孙漂流记。
这本书是第一本让我发现外国书的魅力。噢,原来是如此神奇呀,人可以不借助金箍棒也能征服大自然,而且人这么聪明呀。等于是个新天地。我读这本书是如醉如痴。拔不出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
这本书,是我爸爸带我去一个朋友家,他的名字叫李光棍,是他枕头旁边拿到的。
第四本, 水浒。
水浒,我读了大约2百遍。我的启蒙书之一。当时,很多章节就像老三篇一样,都可以背诵。
水浒人物我最喜欢的是石秀。呵呵。后来,找的第一个对象,第一印象就是他象石秀。
水浒对我最大的启发,嗬嗬,仁者见仁吧,就是王婆和西门庆设置让潘金莲中圈套的10个步骤。当时,其实我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如果门帘砸到潘金莲的脚,潘金莲报以一笑就是事成一分,。。。现在,我在做工作战略的时候就是以王婆的战略为蓝本,设置的我发展公司亚洲计划的战略计划,哈哈。我一直在想王婆,姜还是老的辣。
第五本, 帕斯卡的思想录。
帕斯卡是法国的数学,物理,哲学家。
我是学法文的,由于我博览群书,在我刚刚学会26个字母的时候,就碰到了“思想录”,法文原文的。
我读了2行,就被深深的迷住了。哲学,真是比黑格尔萨特还哲学呀。哈哈。我废寝忘食,抱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每读懂一句话,我就有豁然开朗云开雾散的感觉,不时为作者拍案叫绝。
为了读好这本书,我下了学好法语的决心。
在我抱着字典读原著的时候,我深入其中的神情引起了我们外教的注意,他走过来拿起我的书,满脑门问号,问我为什么读这本书。要知道,这本书是几个世纪前的书,在当前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这种书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我不知如何回答为好,冲口而出背诵了几段思想录里的片断,然后,我说他说得太好了。
这个老师歪着脖子看了我一会,过了几天,他给拿来了全套的法国原装线订的思想录。
又过了两年,我毕业的前一个月,他给我拿来了赴法国留学的签证。迫使我离开了家乡,踏上赴法国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洋插队的道路。
这是我读过的5本启蒙书。
另外,还有5个对我比较煽情的法国文学作者是: 巴尔扎克,雨果,莫里哀,梅里梅,还有那个爱写矿工生活的作家,忘了他的名字了。大小仲马,基督山伯爵,等等。
苏联的有:福尔斯泰,安娜卡纳林娜的作者,还有别的,忘了。
罗曼罗兰是我青春时期的最爱。
英国的有:简爱,呼啸的山庄,等等,非常喜欢英国人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有:老舍,王朔,呵呵, 雷雨,家春秋,张爱玲,方方,池利,洪峰,等等,哈哈
| 精彩的回帖 冰月心~ 于 2005-10-01
进入论坛,少不了发贴,看帖,回帖。
发贴需要信息,看贴需要慧眼,回帖需要智慧。相比而言回帖更耐人寻味。
精彩的回帖可能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
精彩的回帖可能只是一张图片,在适当的时间放在适当的位置,胜过千言万语。
精彩的回帖可能比原贴还长,用词更准确,更专业,阐述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
精彩的回帖可能是一篇你在任何故事书上都看不到的感人故事,在这里却被讲述出来了。
精彩的回帖可能是地球的某个角落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个瞬间,也被主人刻录下来,精彩之处是当你看到时你会觉得就象是发生在眼前。
精彩的回帖与原贴相互呼应,最精彩的时候是一呼百应。
精彩的回帖常使人忘记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友谊伸手可触。
精彩的回帖常使你慨叹山外有山。
精彩的回帖之精彩还在于我搜索了所有的词汇来描述它,也不能准确阐述它的精彩。
| |
|
蓦然之间的一种心疼 白金长老- 于 2005-10-04
不恋爱,会有匮乏的痛苦;恋爱,会有倦怠的烦恼。
不结婚,会有形而上的痛苦;结婚,会有形而下的烦恼。
克尔凯郭尔说:女人的嫁妆是争吵。
从一方面看,争吵是平庸婚姻生活的礼物;而有时候,它也许是身心安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女人欣赏一个男人的才华是正当的,而喜欢一个男人的财富却会招人诟病?
因为,就像在音乐会上,欣赏琵琶清音的人,终归比只喜欢盯着那架琵琶看的人要正常。
欣赏与占有是两回事。
男人对于女人也一样。抱着欣赏的眼光,美就呈现,并且能长久地逗留于心;只有占有的念头,占有之后味同嚼蜡,很快又会去寻找下一个猎物。
一些人对于数量有所迷恋,似乎“拥有”越多份感情,自己的人生就越丰富。这些人有一种感情上的“收藏癖”,可是每一份精心的收藏都会让自己背上债务。这些人大概也有一种颇为古老的“垦荒癖”,喜欢在土地上到处插上自己的旗帜,可是跑得太远,马都累死了,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家。
真正的收藏家都知道,数量是价值的大敌。所以越是独一份越显珍贵。
感情也不是互相辉映的,而是彼此覆盖和遮蔽的。所以越专一越鲜亮。
吵架是一种激情。赖于这样的激情,吵架的夫妻对于共同生活仍然存有希望和信心。尤其是,他们还有对于“语言”的基本信任。
吵架意味着两个人没有放弃和绝望,还抱着改变对方或改变相处方式的念头。吵架固然耗费时间精力感情和心力,但仍愿为了维护自己心目当中的“应该”而绞尽脑汁,而锻词炼句,是不死心。
死心的人,首先是根本不再相信“语言”还能说清楚什么,还能解决什么。他们懒得吵,甚至懒得说话,早已没有一点对于生活和语言的激情。既然不相信语言,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沉默。沉默是一种惩诫性的暴力,惩罚他人也惩罚自己。当然,也有语言的暴力,最等而下之者是身体的暴力,那都是语言无能(失去信心或无力表达)的结果。
所以,不吵架有可能是和谐,更可能是一种倦怠。
冲突之后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女人与男人相处,在赞美时彼此更需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在冲突时应该釜底抽薪,而不是火上浇油。
女人们说:女人是需要哄(爱)的。
男人们说:你也得让我值得哄(爱)。
话说到这里基本上也就卡死了。女人说男人不宽容,不像个男人;男人说女人不可爱,唤不起内心的爱意。双方都是专制主义者,而且都比较自私。一个“需要”就成为无条件的绝对命令。一个“值得”则可以把一切问题推向对方自身。
那就互相咬吧。咬得遍体鳞伤,咬得图穷匕现。几乎是丧心病狂。句句狠话都想击中要害,一字一条痕,一句一掌血。人的缺陷和愚蠢全在这里的“聪明”,但似乎谁都无法挣脱。除非有大智慧。
大智慧就是蓦然之间的一种心疼。心疼爱人,也心疼自己。不要把对方逼成泼妇或野人。不要把自己变成疯婆或恶人。
宽容还是苛酷,温柔还是僵硬,常在一念之间。
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心中蓄有一汪清泉的女人,必定是能令人产生非常柔和之感的。赞美非常到位,批评也是温婉平和,都让人感到极其舒服。
所谓胸有清泉,就是各种情绪都能在心里流转、回旋、净化一遍。既能自净,又能感化他人。既能去污,又能去火。从其形象、语言中,流溢出来的必是清爽、温婉、蕴藉的感觉。
聪明的人必定也是柔和的人,很懂得以柔克刚之道。而最有价值的柔和恰恰应表现在最上火的时候。刚强的拳头,往往驯服于最纤美的手指。
如果冲突无可避免,那么眼泪有时候未必是坏事。尤其对于女人来说。
眼泪是生命力的表现。眼泪的枯竭常常意味着心死,意味着感官的钝化、硬化和老化。只要生命还有所希冀,眼泪就会流淌,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时候。
眼泪是女人的香水。看到她们的眼泪会让你感到心疼。眼中的泪和鼻中的香,都让人产生不忍和怜惜之感。
眼泪是女人灵性的表现。那眼泪就是从一汪清泉中汩汩而出。它可以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一个善意的告诫,一点淡淡的哀怨,一次不着痕迹的责备。
眼泪也是女人的性感。常会因感动而湿润、而流泪者,说明其身心都善于感受和体味外物。
只有过于自怜的眼泪才会让人反感。
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语言交锋,是逞才或炫耀的方式;
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话语冲突,是比赛刻薄的过程;
男人与女人之间失去理性的吵架,有可能是一项共同把智商降到最低点的活动。
逻辑也许是世界上最笨拙的东西。它是男人发明的,也应该只适用于男人之间。
逻辑就像横亘于身体之外的一个强硬之物,它永远都无法做到体贴入微。
男人用身心之外的逻辑去对付女人的感觉,注定是要失败的。
女人是听觉动物。男人是视觉动物。所以男人知道用甜言蜜语让女人沉醉,而女人善于乔妆打扮给男人欣赏。没有爱,对于男人来说就是懒得说话,不再注视;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懒得化妆,不再倾听。
美不美,男人看了以后才知道。好不好,女人听了以后才清楚。
从一个表情,男人能发现女人的心思。从电话里的一句话,女人能察觉他是否还爱自己。
男人有视觉上的贪婪,上街见到美女就要看。也因此喜新厌旧。女人有听觉上的贪婪,总是不停地要男人对她说那三个字。谁对她说好听的话就心中窃喜,甚至脸有红晕,回家以后还会细细回味。听好话是女人容颜最好的滋补品。
流行的歌词大多是写给女人听的。女人也最容易成为痴心的歌迷。荀子说,音乐,其化人也速,其入人也深。
视觉得到的多是有形的表象,抵达大脑,可以用语言表述。听觉所获得的是一种感觉,弥漫于身体,存放于心田,难以言表,只能通过身体自身来“言说”。听到抒情的音乐或甘美的语辞,会有欢快的跳跃、多情的摇曳、激动的颤抖、幸福的柔软、甜蜜的融化,甚至还有情不自禁的湿润,烛光点点,泪光盈盈。
继续说视觉和听觉。看,是主动的出击。听,是被动的接受。看,是一种占有。听,常常是被侵略。所以基本上总是男追女。
在受到惊吓时,男人睁大眼睛,女人闭上眼睛。
在陶醉于美色时,男人睁大眼睛;在陶醉于甘词时,女人闭上了眼睛。
视觉诉诸较强的理性、知性,听觉则更倾向于感性,更不具有可*性。视觉与阳光相伴相生,sight与light携手同行。而听觉,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藏匿在黑暗中。所以女人更容易被骗,因为欺骗主要是*语言完成,无论是情场骗子的甜言蜜语,还是人口贩子的花言巧语。天下女人在这点上都差不多,不管她是农村妇女,还是女研究生。
“听”能使二者无间地融合,而“看”会使双方分开、疏离、对象化。声音渗入每一个毛孔,视线则始终游离在外,逡巡不止。
男人应该在音乐中求爱。女人应该在烛光下示爱。
听觉发达的时候,只需要耳语般的低声呢喃,叹息般的娓娓而谈,需要性感如喘息的音乐,当然,黯淡的灯光恰到好处。理性的光亮太强无助于情爱的含蓄迷蒙。
所以,最有情调的场景永远都是:烛光下,音乐在流淌。
或者,对着美景,忘情地说“我爱你”。
女人的美,要让男人看见。
男人的爱,要让女人听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