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一词,英语是“CLASS”,是类和分类的意思,阶级斗争就是类群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把社会人群按占有生产资料的程度来划分,分成了两类:资产类群(资产阶级)和无产类群(无产阶级)。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抽掉任何一个,马克思的理论就不成立了,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斗什么呢,阴阳碰撞,结果是孕育;争什么呢,资产类群是离不开无产类群,肯定不会去消灭无产类群的,而无产类群也是需要被资产类群雇佣的。纵然无产类群中的某些成员占有了生产资料,跳进了资产类群中,或者资产类群中的某些成员沦落到无产类群的大军里,这两大类群仍然是对立统一的,不是互相你死我活的斗争。
如果讲阶级斗争,即类群斗争,就必须用另外的理论模型来描述社会,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争夺生存空间,食物,执政权力等利益的各种类群。在这些类群(所谓阶级)之间,充满争斗和冲突,物竟天演,适者生存,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模型。用这种理论描述社会生态系统,类群(阶级)争斗是绝对的,宗教,民族,族裔,以至企业集团之间,的确是存在生存斗争的。
类群是怎样斗争的呢?在非洲草原上,狮子类群与水牛类群之间并不是真正的斗争关系:水牛食草,期待狮子吃掉其它的食草动物,水牛对狮子的反抗只不过是对自己的宿命的抗争罢了;狮子吃水牛,当然希望草原上存在众多的水牛可供食用,母狮子还会放生幼小的水牛,以备小水牛长大后吃更多的肉。狮子类群与土狼类群几乎捕猎相同的食物,既生喻何生亮,不共戴天,互相残杀,是真正的竞争对手,斗争关系。这样来理解宗教,族裔等类群怎样斗争,岂不是很清楚? 苹果与三星,微软与甲古文,美国车企与外国车企之间的竞争,也是背后的资本集团和雇员类群之间的排它性斗争,也是“阶级斗争”。过去我们在国内被灌输的所谓“阶级斗争”,是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的争权夺利,是典型的类群斗争。争来斗去,现在仍然是一部分人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 另一部分人不!如果更广泛地讨论类群斗争,也就是“阶级”斗争,是不是无处不在啊。
现在来看一看梁彼得(Peter Liang)事件反映出来的类群斗争。警察这个行业,在纽约周围传统上是白人(凯尔特人为主体的?)的职业,白人警察射杀黑人惹怒了黑人,恰恰这时候梁彼得被抛出来做了“替罪羊”,这其实不是华人与黑人类群(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华人与白人类群(阶级)之间的斗争,因为是华人梁彼得(们)与白人争夺警察这个职业,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借机打压华人而已。华人游行示威挺梁这个有污点的警察,与黑人在街上对峙,不如鼓励更多的华人去从事警察官,法官,和其它社会影响力更大的职业。这样才能体现类群(阶级)斗争中华人的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