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家庭教会活动有感
潘文鸣
去年春末,天气转暖,社区的华裔老人陆续来到公园开始晨练活动,其中我发现一个高个子中年人经常出现在我们这一群老人之中。人们告诉我,他姓赵,是基督教教会的传道,他到公园来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去参加他们的教会活动,他的车就停在马路边,谁愿意去,一会儿就可以乘他的车前往。
我们一起练拳练剑的华裔老人,陆续有人乘小赵的车去参加家庭教会活动,一两次以后,都说家庭教会活动搞得不错,中午还有午餐招待,只是对传道人讲的那些东西很难发生兴趣。所以,除个别老人能坚持下来,大多数人就不再去参加。的确,基督教《圣经》里所讲得那些内容,对大陆无神论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确实感到陌生。
80年代中期,我曾经受贵州省文化厅的委派,对贵州全省的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做过专题调研,对省内的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道教等组织的活动情况和基本教义有些粗浅的了解,并写过几篇有关宗教方面的文稿。
就在那个时期,德国著名学者韦伯的一本书,在大陆文化界很热,书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基督教新教的伦理的密切关系。后来有位学者,在《读书》杂志上写了一篇讨论终极关怀和现代化问题的文章,里面说,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这个国家和民族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而来到多伦多以后,看到网上有人在跟帖中说,“无神论环境必然人人都是潜在的贪污犯和罪犯”……。这不能不使我想到,自己在大陆耳闻目睹的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盛行,坑蒙拐骗行为到处发生,巧取豪夺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上到下的道德沦丧令人痛心疾首……所有这些,都使我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去学习和认识宗教。所以,我决定跟小赵去参加了每两周一次的家庭教会活动。
家庭教会活动是在一位王姓的年轻妇女家,大家都叫她Mary王。小王是社区一位钢琴教师,她一家人都信奉基督教。每周三上午,她的丈夫上班,女儿上学,家里只剩她和她的婆婆,从上午近10点,参加教会活动的人,就陆续准时来到她家。
像所有多伦多住独立屋的家庭那样,小王家室内宽敞,屋里收拾得整洁。她家一进门是换鞋空间,然后是一楼的卫生间,再往里就是客厅,客厅里放着一张长桌,长桌上摆着各种食品和果品,周围摆着十几张椅子,客厅的墙边有一架钢琴,整个客厅布置得很温馨,可以容纳10到20个人参加活动。
近10点,参加活动的人陆续来到,小王和她婆婆都是笑脸相迎。大家进屋以后,都互致问候。等人到齐,人们像老朋友聚会,脸上都显得轻松愉快。所以,这种家庭教会活动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里像一个温暖的家。
活动开始,如果有新来的人,就请他做个自我介绍,大家鼓掌表示欢迎。然后,小赵和小王把当天用的教材和圣歌发给大家,复印好的圣歌,人手一份,然后由传道小赵或Mary王带领大家向上帝祈祷;接着小王坐在钢琴旁,弹奏圣歌的过门曲,大家一起跟着钢琴伴奏,齐唱圣歌。
这些圣歌的内容多是歌颂上帝的,如“普世欢腾,救主降临”;也有教导信众如何做人的,如“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等等。庄严肃穆的宗教音乐,严肃圣洁的歌词,把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神圣气氛的环境之中,心灵不免变得宁静平和。
我想,来到加拿大以后,这里的人都不用高声大嗓讲话,彼此都彬彬有礼,互谦互让,没有中国大陆那种喧哗和吵闹,这可能就是人们在宗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文明和礼貌已经变成大家的习惯和本能。
按家庭教会活动程序,祈祷之后,开始传福音。所谓“福音”,就是《圣经》上的内容,就是上帝的教诲。赵传道是神学院毕业,他把发到大家手中的教材,进行讲述。每一讲,有一个主题,如第一讲《真有神吗?》,第二讲《认识神》,第三讲《人是神的杰作》等等。后来还发了一本印制精美的小册子,里面的15讲,都是圣经故事。传道人根据讲义,每次讲一个故事,如耶稣如何关心残疾人(第二课《耶利哥的瞎子》),如何对待那些在社会上受歧视的人(第三课《心灵空虚的该撒》),或者是怎样对待道德有瑕疵的人(第四课《淫乱妇人》)等。用这些故事颂扬耶稣的伟大胸怀和高尚人格,以及他对世人的爱心。看来,两千多年以来,基督教的发展虽然历经盛衰坎坷,但在西方宗教学者不断努力下,已经形成一套非常系统有效的传教方式,让人们去熟悉圣经,了解上帝,最后达到信仰上帝。
每次在传道讲完以后,都留有一些时间供大家提问或讨论。这时,大家往往是随意发言,谈自己的一些内心感受和想法。有人讲述自己为什么信仰基督教,如房主小王跟大家介绍,说她生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在台湾和香港读书长大,因此,全家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每次读《圣经》都感到特别亲切。还有人讲,她一家来到加拿大以后,生活遇到许多困难,都是教友伸出援助之手,帮她一家度过一些难关。当然,也有人讲述自己在儿子儿媳家,儿媳妇对自己不欢迎,不理睬,目中无人,非常傲慢,而儿子又十分怕得罪媳妇,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等等。这时,大家一方面对她的处境表示同情,也有人根据上帝的教诲,根据《圣经》上的记载,帮助她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家庭紧张关系等等。
参加几次家庭教会活动以后,我想到马克思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经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还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等。看来,早期的基督教多是穷苦大众抱团取暖的团体,是人们追求精神抚慰的场所。发展到今天,参加教会活动仍然是人们摆脱孤独,寻找精神家园和学习如何做人的一条拯救自我的道路。尽管我对基督教神学中一些观点一直心存困惑,在科学和哲学层面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仍然认为世人参加教会活动是有益的,特别是在无神论社会长大并且毫无敬畏之心的华裔移民,其中包括我自己,很有必要到宗教活动里,去拯救或清洁自己的灵魂,让魔鬼无法附体,一生平安度过。
2017/11/8初稿
2017/11/18修改
---不是陌生,陌生才有新鲜劲。 宗教说教在国内还没受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