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穿越主角吴志

(2013-10-12 04:51:41) 下一个

沙家浜"18棵青松"原型仅剩1人 称阿庆嫂无原型

2013年05月18日 08:19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5)
0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期“穿越”主角吴志勤年轻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一家康复医院里,吴志勤老人坐在床边的矮沙发上,手边放着一个放大镜,以备随时阅读桌上的报纸和书信。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

  本期协办单位 无锡市档案馆

  本版撰稿

  江苏省档案局 袁光 嵇梅

  无锡市档案局 徐杰 季志豪

  滨湖区政协文史委 富耀南

  记者 陈婧

  喜爱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人们,一定对于片尾的铮铮唱词印象深刻。“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 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沙家浜》是根据1939年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真实抗日故事创作而成。从此,“18棵青松”也成了阳澄湖 畔芦苇荡里,负伤顽强战斗的新四军战士的代名词。

  74年后,扬子晚报记者在无锡市档案馆查找资料时,了解到当年的“18棵青松”仅剩一人,他就是已经90岁高龄的吴志勤老人。近日,在无锡一家康复医院,老人趁打点滴的间隙,向扬子晚报记者再述当年传奇经历。

  “沙家浜”前传

  16岁少年参军 第一年激战沪苏锡

  打据点、炸铁路、攻机场,他都参加了

  档案资料中显示,吴老1923年出生于当时的无锡县钱桥镇溪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毕业于无锡县洛社师范附属小学。1937年末无锡沦陷后, 一家人不得不逃亡。1939年2月,吴志勤和七八个同学结伴去武进看到传说中的抗日队伍,只有16岁的他就此参加了由新四军六团和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的“江 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二路一连,并且成为连文化教员。

  吴老还记得参军后参加的首战。1939年5月30日,吴志勤所在的“江抗”部队摸清常熟10多个日伪据点后,回师梅村到黄土塘时,正好遭遇刚清乡扫荡回来的日寇。激战了半日,击毙日军30余名,还包括一名大佐。

  接下来他们把目标对准日军的交通枢纽。6月24日,吴志勤参与夜袭日军浒墅关车站。勘察敌情后,用手榴弹猛烈轰击酣睡的日军,击毙日军20多人,焚毁车站设施、炸毁一段路轨,迫使京沪线中断3天。

  8月上旬,夜袭虹桥机场的战斗,吴老还历历在目,情绪激荡一时仿佛又陷入战时的紧急。当时“江抗”一部去青浦打算与另一部会和,途中遭遇一支伪军,追击60多里后,发现日军把持的虹桥飞机场,战士们潜入后突遭四周机枪围攻,最终击死击伤敌伪军10多人后撤离。

  “江抗”在无锡的几个月时间,名气渐大,从最初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

  “沙家浜”传奇

  江阴一战36名伤员养伤阳澄湖畔

  他年纪最小,《沙家浜》里的真实故事就此展开

  《沙家浜》里反映的真实故事发生在1939年9月初。当时“江抗”转战锡虞地区,在江阴顾山南麓遇到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1000余人袭击。

  9月24日,“忠救军”司令胡肇汉(《沙家浜》中胡传魁原型)又集合3000余人与“江抗”3000战士在九里河一带激战一昼夜。之后,“江 抗”奉命转移到江阴马镇湖塘里,突遭“忠救军”侧击,“江抗”副团长吴焜牺牲,多人受伤,其中年纪最小的吴志勤右腿受伤严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江抗” 再次西撤。吴志勤等伤员就在常熟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留下养伤。

  所谓的后方医院就是借农民的客堂、灶间拆屋、甚至牛棚猪圈作为他们养伤的病房。“后方医院”留有十来名“江抗”卫生队的医生护士。

  日伪和恶霸势力经常来搜查,吴志勤等用卸下的门板当床铺,敌人一来搜捕,他们就撤到几条小船上,藏匿于河流支岔的芦苇丛中。吴老回忆,当时实在 没有东西可吃,除了偶尔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送去一些食物,他们就采水里菱、藕、芦根充饥。当时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是很大的问题,他们就采中草药用猪油调 膏;换药没有金属钳子,就用竹筷代替。

  两个月后,36名伤病员基本痊愈,又再次集中起来,成立新“江抗”,由夏光(《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任东路司令。

  真实“18棵青松”伤愈再次聚集抗敌

  18岁的吴志勤带领“尖刀排”围剿“胡传魁”

  1941年前后,“忠救军”高杏保部与驻青阳的日寇不停侵扰“江抗”部队,18岁的吴志勤当时已是一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副指导员,奉命歼灭高部。 1941年1月25日晚,他率领二排作为前锋,行至江阴桐歧镇与敌人遭遇,“打!”他一声令下,带着尖刀班扑向敌人。天黑雨大,冲锋在前的吴志勤和一敌人 单挑,“啪”的一声,吴志勤听到子弹从耳边飞过,两人随后展开赤膊战,敌人身形高大,吴志勤个头矮小,但他死死地拽住机枪皮带,套在脖颈上“这样敌人开 枪,子弹也打不到我身上”。在赶上来的战友的协助下,他们擒下这个敌人。

  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富耀南说,1941年5月初,团党总支书黄烽和作战参谋方明交给吴老一个任务,“要歼灭胡肇汉,先要除去他的爪牙 黄埭镇伪镇长”。吴志勤多次侦查伪镇长的活动规律,摸清他白天大赌后,午夜常到姘妇家,屋侧后有一扇门窗可破窗而入。这天晚上,他与短枪队员守候,直冲内 屋房间,顺利逮着伪镇长。

  5月中旬,围剿胡肇汉时机终于成熟,连长指定一排为尖兵排,由吴志勤带领。富耀南说,胡肇汉极为狡猾,网罗一批地痞流氓充当耳目,得知消息就迅速溜掉。大约一个星期后,吴志勤终于侦查到胡肇汉在阳澄湖畔湘城一带,他带领尖兵排乘小船在夜色中开进。

  “拂晓时分,我站在尖兵排第一条船头,隐约看到对岸部队在行动”。尖兵排抢先靠岸登陆,机枪班占领麦田的有利地形,加之两个步兵班隐蔽匍匐前 进,形成冲锋队形,冲向胡肇汉老巢。胡匪一下无力抵抗,向苏州城逃窜,新四军沿河道紧追,一路还收缴一批武器弹药。直到下午3点,追至苏州城下,击溃胡肇 汉部。

  胡肇汉等头目最后在1950年全部落网。

  虚实“沙家浜”>>>

  《沙家浜》源于真实故事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讲的是1939年秋,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未 随大部队撤离的18名新四军伤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 事迹。

  这个故事是根据本期《档案穿越》中提到的相关真实战事创作。

  “18棵青松”原型是36名伤员

  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富耀南介绍,实际上,《沙家浜》中唱词为“18棵青松”,其实对应的真实原型共有36位伤病员,本期《档案穿越》的采访对象吴志勤就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囿于戏剧舞台与表演,剧作家在创作时不得不把36一除为二。

  阿庆嫂无原型,是革命群众代表

  剧中的阿庆嫂确有其人吗?吴老解释,并没有确切的原型,那时常熟各镇的茶馆就是新四军暗中联系站点,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以及沙奶奶就是革命群众的代表。正是他们的斡旋,才保护了36颗革命的火种。

  “沙家浜”后传

  避追捕潜进粪坑

  忍痛直接剜弹片

  1941夏初,日伪势力开始“清乡”运动,在苏州望亭的一次战斗中,吴志勤右腿中弹负伤,他和一批重伤员再次留在老乡家。吴志勤被王祥仁村的王 三和、蔡梅玲老夫妇收留照顾。敌人大肆搜捕,一次,敌人突然包围王祥仁村,吴志勤因腿伤无法动弹,王三和立刻把他背到灶间柴屋。日匪已经冲进院内,情急之 下,吴志勤躲入猪圈的粪坑,嘴里面咬着一根麦秸,打算敌人进来,就完全沉下,用麦秸呼吸。敌人果然搜进猪圈,没看到人,就用刺刀刺了几下后离开了。

  敌人走后,他却感到钻心的痛。在粪池中,粪蛆钻噬着他的伤口,伤势更重,生命堪忧。他身边的护士陈冰穿过敌岗哨巡逻封锁,奔走十里找到当地有名 的医生。“他诊断我腿部有弹片,不手术,性命难保”。于是房东找来一把扦脚刀,在油灯上烤烤算消毒,充当手术刀。把他捆在凳子上按住,怕叫喊引来敌人,用 毛巾塞住他的嘴巴。

  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扦脚刀直接剜进他的肉,他一下昏迷过去。吴志勤再现当时的场景,“因为不知弹片的准确位置,只能一刀刀地试着挖”,等他醒过来,旁边已是一盆血肉。

  和护士扮夫妻

  老乡掩护终脱险

  但敌人已经对王家起疑,术后几天的又一次搜捕让吴志勤觉得要马上转移。当晚,蔡伯母为他赶制了一件和尚服,王伯伯为他落发,找来一串佛珠,把他 背进附近青莲庙。至今他还记得看庙的王老二夫妇每日流泪为他祷告,“捉鱼捕虾网再密,总有只会漏网跳出的”,以此朴实的话安慰他。但他还是被恶霸盯梢了, 吴志勤和护士陈冰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又转至更偏僻的铁山寺。一个月后,他腿伤恢复了不少,但一位和尚到处打听,敌人又开始进山搜庙。

  再次转移势在必行。他和陈冰离开寺院,在河边一片芦苇地歇脚,看到河浜里停着一只小船,便恳求上船住一夜。船主一家靠打渔为生,还是毅然决定救 他们,“你们为百姓打鬼子负伤,我们一定要把你们送出封锁区”。两人假扮夫妻,经过5个昼夜与敌人的周旋,过了荡口,到达常熟的公路边,这是敌人封锁的主 要关口,过往船只必查。紧急关头,船主趁夜里敌人不注意,潜入水中,悄无声息地把船推出船群,离开关口,送两人逃出虎口。吴志勤找到锡西地下党,重回组 织。

  后来吴志勤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转至无锡市政协直至退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