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事: 反右运动中中科院没有划一个右派

(2013-11-06 12:45:15) 下一个

凤凰卫视10月3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51年6月,薛攀皋从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能进入统筹并且领导全国科研的机构,而且还是从事管理,这让他出乎意料。几十年后,薛攀皋回忆当初,他说作为一个初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我进中国科学院时,如同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不知所措。此时中科院才建院两年,因为没有管理经验而不知所措,不只是薛攀皋的个人困境,而是整个中科院管理层的写照。

早年中科院在科研管理机构的设计上是频繁变动,直到1956年才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众所周知,第一任院长是郭沫若,他不是自然科学家,科学院却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严格来说郭沫若是外行,领导作用也有限,实际的领导者其实是副院长们。当时由于缺乏科研管理干部,只得抽调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来从事科研管理,例如竺可桢、吴有训等等,然而真正的决策权属于中共中科院党组。

1952年底,张稼夫到中科院担任党组书记副院长,他吸取苏联经验,一方面,由行政领导负责行政,另一方面,另设学术秘书处,由学部负责领导学术,也就是让内行领导内行。可是事情两年后,中科院领导层的思想已经转变为“外行能够领导内行”,“党必须绝对领导科学”。其中虽然也有短暂的反对声,但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了批判,之后学部便形同虚设了。

所幸的是从1956年到1967年主管科学院的“外行”是张劲夫。据老人叙述,科学院有影响的领导第一个要数张劲夫,11年里,他的管理有口皆碑,他不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反而更能组织科学家发挥作用,而且在特殊年代里,张劲夫还勇于保护科学家,在反右运动中,他向毛泽东建言科学家国宝,要求特殊政策,这种逆流进言的勇气连毛泽东都颇为吃惊。反右中,中科院因此只有几个人做检查,没有划出一个右派,但是当文革的厉风刮起、其势汹涌,再也无可阻挡。

截至1968年底,中科院北京的171名高级科学人员中,就有131位被列为打倒对象,当第二任院长方毅于1977年来主持中科院工作的时候,正是拨乱反正的时期,学部得以重建。第三任的院长卢嘉锡是化学家,赴任到会的第一句讲话就是我们这些人是寿命与过渡之际,就是从行政领导为主,向学术领导为主过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猫姨 回复 悄悄话 所以知识分子被发配农村开荒种地养猪挖泥,被贴大字报游街上台批斗抄家,



大斧 2013-11-06 毛泽东之所以发起“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毛泽东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彻底改造知识分子身上和社会主义格格不融的的落后的思想,彻底让知识分子融入无产阶级中,彻底扫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飞飞88 回复 悄悄话 凤凰为视早被土共收买了,共匪无处不在阴魂不散
郁金香花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杨子' 的评论 : 你 认识何善毓?我也认识。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凤凰网在薄的问题上跟着温27亿起舞造假,就算了。在右派问题问题上也造假,就特混蛋了。

我认识就有两个右派:
何善堉, 数学所最早的研究主任,被划为右派;
郑哲敏, 力学所,内控右派;



无名小绿草 回复 悄悄话 右派很多呀,俺老爹就是。
毛泽东适合打仗,不适合做别的。
czhz 回复 悄悄话 一派胡言。当年的科学院可是包括了后来分出去的社科院的各个文科研究所。郭沫若是科学院院长兼历史一所所长。文科研究所里被划为右派的可谓不计其数,比如考古所的陈梦家,文研所的俞平伯就更不用说了。理科放面的研究所有化学所所长曾招轮(北大兼职),力学所有著名大右派钱伟长(清华兼职),而在科学院的右派批判会上,批钱伟长最狠的就是钱学森,发言稿被作为样板上了人民日报。
大斧 回复 悄悄话 毛泽东之所以发起“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更进一步地教导整个社会,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的机构。

从1950年代起,他就开始这样做了。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当中,比较突出的有四种:平等、共产、朴素和斗争。毛泽东很重视斗争,因为他认为唯有通过斗争,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还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稳定的社会形态,而是很不稳定的社会形态,所以必须经常加以强化,否则就会退化。

毛泽东是个平等主义者,主张一切平等,如机会均等。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面貌,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标准都应该是基本一样的。不管在外貌上、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应该完全一样。这也是他喜欢共产社会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如果能正确地激发和领导人民群众,他们就能创造出任何业绩和奇迹。他对个人主义极其反感,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

毛泽东很反感旧中国的知识阶层和读书人,讨厌他们的迂腐和轻视一般老百姓。相反的,他赞美农民的淳朴。他认为,农民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污染。他想通过低薪制和超低的待遇,让那些农民出身的士兵进城后依然保持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被腐败所侵蚀。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又开始担忧起中国年轻人的道德,因为他们不曾经受过战争的洗礼。他还告诉多位来访的外国客人,他特别担心很多老革命的子女变得自私和娇生惯养。由于以上的原因,毛泽东偏爱没有阶级的社会制度。

在工业方面,他希望工人能够参与工厂的管理和经营,并在制定生产目标和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方面,有很重要的发言权。

在农业方面,他希望所有的农业活动都能采取集体经营的方式。

在公共卫生方面,他希望派出很多受过专业医疗训练的医生前往农村地区服务,同时希望一些受过次级培训的医疗保健工作者,也就是“赤脚医生”长期在农村地区进行服务。

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他希望入学考试不要太过严苛,课程设制要注重实用。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表达方式宣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缩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文化与物质差距,并且消除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工农大众的力量已经发挥出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所遇到的阻力来自知识分子的思想落后,他要用文化大革命的方式解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主要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工农大众服务。“知识分子,就大多数来说,可以为旧中国服务,也可以为新中国服务,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既然可以一样的为新旧社会服务,就是可以团结的力量。知识分子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这中间有一个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问题。”

毛泽东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彻底改造知识分子身上和社会主义格格不融的的落后的思想,彻底让知识分子融入无产阶级中,彻底扫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广大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一目的也合了发动文革的目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