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乐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个人资料
Lilac200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2014-12-19 12:28:07) 下一个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健康时报记者 吴润果 宗俊琳

▲ 郝万山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这实际是提示在春季和早晨,保温是利于保护和促进阳气展发的,连衣服都要求适当多穿,要春捂早捂,如果你在这个时段喝凉水,用冷水冲澡,这和春季里小苗刚刚出土,突然来了一场霜冻有什么区别?

  “4个快乐是我们健康的得力助手,这就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没乐找乐。


  真正的医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调机能,真正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体内,就看你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不是为了工作需要,你一定要过着白天睡觉、夜间疯玩、昼夜颠倒的生活,肯定对你的自调机能要造成很大的损耗,这显然不利于健康。

  在自然界,如果一棵植物违逆自然规律,一定要冬天发芽生长,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人 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保持淡定的心态,理智面对,用智慧去化解和克服一切,把一切困苦看成是对我们 心智的考验,对我们身心的历练,让我们生命中每天留下的都是一条条宽宽亮亮的光明记录,而不是一条条窄窄黑黑的苦难痕迹。

  摘自《百家讲坛·郝万山说健康》



  感悟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五、六个!所以各大医院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

  思考 可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还能够心静呢?郝万山的方法是: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

  突破 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病人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以用中药从调整病人的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自律 医生是要看病的!郝万山感叹道,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扫门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间踢来踢去,离医生看病的本职却越来越远。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郝万山认为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郝万山说。

   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 球肾炎。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之后 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郝万山告诉记者。于是重预防,逐渐成了郝万山健康宣传的基本理念。

思考,灵感来自奇怪的长寿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万山来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郝万山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听到这里,郝万山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郝万山的方法是: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动能生 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长寿村的居民虽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但却完全达到了心要静,身要动的要求——自种自食,无论魏晋。

破,法国婆媳的启示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 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 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 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身体归身体,可有些病人心理上如果拴上了死结,要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大约二十多年前,郝万山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郝万山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见到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郝万山说。


  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郝万山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去找他。她告诉郝万山,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原来当年,这位妇女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她对媳妇新 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着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 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自此,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打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

  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位妇女说。所以郝万山在治疗心身性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调节身体素质外,也注重病人的心理调节。在他的多场健康讲座里,常常提醒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自律,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

   谁都不能否认,医学是进步了,医生的分科分工也更细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郝万山讲起了自己接诊过的一位来自日本的病人。这位病人在日本的时候,曾因 心慌心跳,多次到心内科找医生,说自己最近总是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可是经检查,做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正常、冠脉造影也正常。心内科医生就给病人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病人急了:可我还心慌怎么办?”“那就不是我的事了。医生说。

  医生是要看病的!郝万山感叹道,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扫门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间踢来踢去,离医生看病的本职却越来越远。

  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郝万山认为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从周围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愿再听。如果医生再不愿意听,找各种理由随意打发病人,那他们还能找谁啊?

    可是,医生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郝万山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涌入各种病人,一开口就说个没完,不少人还会带上一堆之前的检验报告和处方单,一股脑全倒在郝万山的桌上。郝万山也不急,病人说什么就从容地听着,病人给什么单子,都接过来仔细地看一番。

  换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肯定会说,你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看中医,还给我一堆西医的单子干嘛?郝万山身边的一位助理感叹。正因为如此,他的门诊工作量就特别大,但郝万山依然从容不迫地接待一个个病人。

 

  病人的发泄照单全收,医生压力自然就增大了。对于如何保护自己,郝万山认为还是心要静,身要动这 六个字。宽容他人,不强迫自己,哪怕在睡眠上,也是想睡就睡,不苛求每天睡够多长时间。不刻意锻炼,平时能走路就不坐车。至于饮食上,郝万山更是简单,饮 食以素为主,但也不排斥吃肉。早饭、午饭比较丰富,晚饭吃得相对简单,每周保持有一个晚上不吃正餐,以便让胃肠适当休息。

 

 http://book.familydoctor.com.cn/b/79.html

 

 

4.8分(已有170人打分)我来打分

《郝万山说健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