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宗法师---略谈居士学佛(下)

(2013-09-12 11:03:56) 下一个
 不妄语与子女教育

    前几天有个老居士带小孙子来看我,非要小孩子给我顶礼。小孩子玩得正高兴,哪里有那心啊,扭着身子不拜——其实小孩子到寺院里来,一派天真的,挺好,“本源自性天真佛”,作大人的没必要非得教孩子懂那规矩,学那礼仪的——这老居士有点不好意思,就对小孩子说,快给师父顶礼,出门奶奶给你买糖葫芦吃。小孩子一听立刻趴地上拜了。我笑着说,看来这糖葫芦比师父的法力强。这是开个玩笑。不过临老居士出门时,我还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让她一定别忘了给孩子买个糖葫芦吃。大家不要认为我这小题大做。其实我们在小孩子身上的教育之所以起作用,关键就在这点点滴滴地言传身教中,最重要地就在这身体力行地潜移默化上。绝不要认为我们这不过是随口说的,哪能就放到心上呢?事实证明,小孩子还确确实实地把大人的这些话放在心上。这是成长的需要,也就是一种学习,要不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

我记得有一位老师给我说,我算知道我们班某某学生为什么老是撒谎了。我问怎么了。这位老师说,他到学生家去家访,进门说,听说某某生病了,两天也没去学校,我来看看身体怎么样了,是不是好些了。那学生家长听了后,脸上明显是吃了一惊,却随即又笑眯眯地说,哎呀,你看,真麻烦老师了,孩子生病了还让你这么费心。不过问题不大,明天孩子就能上学了。这个老师还没说什么呢,门就咣当一声撞开了,那个学生边进门边大喊,今天上课真累啊,爸爸,快给我倒水。一抬头却看到老师在屋里坐着,当下就吓得站那儿了。老师一下子明白过来,摆明这是孩子撒谎逃学去了。那家长也满脸尴尬,当老师的只有赶快找借口走了,考虑到走后的事情,还一再对这位家长讲,千万不要打孩子,要好好教育。这家长也不住地点头。但这个老师说,实际上这家长根本没听进去。因为老师把自己的手套忘学生家了,没走几步想起来,回去取,谁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啪啪地打小孩,还听那家长边打边说,你这个混蛋,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这时候回来,让我在你老师面前替你圆谎都圆不了,丢这么大的人,你叫我以后怎么见你老师?你说。啪啪啪,接着打。这个老师一听,心说,我还进去做什么啊。扭头就走了。

    我们说,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又怎么能教育好呢?由此可看出,我们佛教讲的五戒十善确实是人生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像我现在所讲的这个“不妄语”,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在家庭中始终坚持贯彻,我相信对下一代的的教育就不会一塌糊涂。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如果作大人的都说话不算,不讲信用,那么孩子小的时候形成这印象,长大了就很难再教育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真正在家中做到不妄语。当然需要指明的是,这个不妄语,不仅仅是指不说假话,还要包括其它几个方面。如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等。

    关于不恶口,我简单说一下,如果有“棍棒出孝子,打骂成人才”思想认识的居士一定要好好注意,常见到听到一些人在孩子犯了错时又打又骂的,说些什么“早知如此还不如早把你掐死”“没长脑袋不长记性是头猪”之类的话,这都是恶口。打骂不是教育,现在孩子小,你打你骂,他可能还听,等到他大了,甚至比你都高都壮,你还有能力打他骂他?恐怕到时候小孩还手都是有可能的,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不是少数。真正的教育是讲理的,作家长的要讲理才有真正的说服力,真正的教育资格。

    关于不两舌,如果婆媳关系不好的,一定要考虑考虑自己有没有犯这方面的戒。有个年轻的女居士曾给我讲她婆婆的一些事,说她婆婆也不知怎么回事,无论她如何做也看不上她,经常在她儿子那儿说她坏话,开始她丈夫还不相信,可说得多了,也是半信半疑的了,弄得她有口难辨,苦不堪言。碰到这种婆婆确实是麻烦,我们居士们中可不要做这样的人。有一个叫“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讲关于婆婆怎么讲媳妇坏话的,结果逼得夫妻二人只好离婚,可感情实在很好,怎么办,两个人相约还是下辈子再做夫妻吧,于是一个投河,一个上吊,都自杀了。

    不绮语是我们在家居士们也容易犯的一条。它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指不说不写诲盗诲淫,叫人做坏事的话或文章;一个是指不讲不合时宜的话。前面一个我们不大容易去犯,后面这个就难说了。前面我讲的那个逼全家人都要吃素的老居士,每当她家里的其他人吃荤的时候,她就在一边说,吃吃吃,今生你吃鸡,下辈子鸡吃你。气得老伴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还有一个老居士,看到儿子结婚了,和媳妇亲亲热热地,心里不知怎么搞的,猛然间就变得不是滋味,于是在她儿子给媳妇夹菜时,她就说什么“娶了新娘忘老娘”。这都是不合时宜的绮语,说这个没一句招人喜欢,只能坏事。如果一个居士在家总是说这样的话,办这样的事,这能算是一个守戒持戒的居士所应该做的?这样做家庭关系会好?所以大家要好好反省才是。

    还有一个事也要说一下,我前面讲,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句“阿弥陀佛”,这表面看好象是修行真精进,实际上也是不合时宜,犯了不绮语戒。到哪山上唱哪山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场合的话。这都是老俗话。这不是教人圆滑,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做人修行就是要如此才能通达无碍。要随缘不变,而又不变随缘。如果一味地认为念佛是好事,我为什么非要去适应你们!那么,这样的居士要注意,你这样做已经是有违佛教的圆融慈悲了。华严经上不讲吗?能随顺众生者,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来;能对众生尊重承事者,即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来;能令众生生欢喜者,即是令一切诸佛如来欢喜。为什么?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故。慈悲啊!学佛就是要学活的佛,绝不是死学的道。其实,这些问题佛在世时也批评过多次的。经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弟兄两个到一个国家去做生意。这个国家有个习惯,都不穿衣服,是个裸人国。弟弟说,入乡随俗,我们也不穿衣服了,做生意嘛,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哥哥却说,什么?让我们也要不穿衣服?太无耻了,我们是什么地方来的?啊,他们不讲礼仪,我们却不能丢掉祖宗家风!弟弟说,身正不怕影斜,虽然我们的外在形体有所变化,但只要行为正直,也是戒律所允许的。哥哥说,不行,我绝不那么做。弟弟无法,只好弟兄两个分家,自己做自己的了。结果,弟弟因为学裸人国人的样子受到热烈欢迎,关系非常融洽,国王还用多十倍的价钱把弟弟的货物全包了,走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来给弟弟送行。可哥哥呢,虽然也来做生意,但是满口仁义道德,处处表现得和人不一个样,引起人裸人国全国人的反感与愤怒。大家把哥哥抓起来狠狠揍了一顿,并把他的货物全部没收了,要不是弟弟说情,怕是哥哥的命都保不住了。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大家不可不认真记取。我们学佛关键是学佛的实质,至于形式问题一定要随缘任运,绝不能一味地执着。我以前讲课时曾多次强调过,我觉得最好的居士,应该是学佛学到一点也不像个居士的“居士”。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学佛就什么都贴上个标签儿,处处一副我和你不一样,我是居士,你不是居士的态度。和其他法师说话时,我曾开玩笑说,这是典型地自绝于党和人民。为什么?因为别人还没怎么着,他自己就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学佛目的是做心脏手术,是换我们的凡心为佛心,并不是非要我们做什么拉皮抽脂的美容手术,对于居士来说,外形像不像所谓的居士,实在是个次要问题,想一想,这就好比穿衣服,无论你穿什么衣服也都不会把你这个人给换了,“形迹虽变道常存”,有佛心才是如一的。所以我们学佛也要明白此理,做父亲的就是父亲,而不是居士父亲;做厂长的就是厂长,而不是居士厂长;开会就是开会,而不是居士开会。要考虑到我们佛教居士毕竟还是社会的少数派,还被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学佛学到不贴标签,而是注重把握实质,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问题,更是一个便于我们“打入敌人内部”,顺利“策反”的问题。方便度人啊!学过菩萨四摄法的居士,其实也能明白,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四摄法中“同事”一法的妙意所在。(法华经上穷子认父的故事可讲讲)所以说,在座的居士们一定要好好考虑啊,千万不要固执己见,认定我学佛是好事凭什么非要附合你们!要想到,我们灵活地顺俗不是为了流俗,而是为了更好地化俗才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嘛。

    另外,这里还牵连到一个怎么理解“念佛”的问题,它是不是就要理解成“念佛号”,我看还是要仔细斟酌。“即心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佛言祖语告诉我们,似乎仅仅是理解成“念佛号”还是有些狭獈的。老实念佛本质上还是老实做人。

    好了,讲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讲,我说来说去的,这不也就是讲五戒和十善业嘛,在家这样做就能得到福德?那是当然。我们可想一想啊,我们如果能在家中笃行五戒十善,家庭能会不幸福美满?一个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人能不是叫作有福报?再想一想,如果一个能真正笃行五戒十善的话,他能不算是有德行?

《吉凶经》上讲“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 《十善业道经》也讲,“修十善者,可得无量功德,乃至能令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皆得圆满。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大地而得生长。此十善业亦复如是,一切诸法、菩萨行皆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说,我希望我们大家一定要守好五戒,力行十善。要做到什么呢?不光在社会上,在单位上要能按照五戒十善的标准来做,就是在家中也不能因为是自己家里就什么都不注意了,而是也要首先做到同样能实行五戒十善。当然,就现在来说,我更希望大家能认真听我接着往下讲完五戒十善。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对那些虽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没有酒的意义的,你但喝无妨,如酒酿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对确实是酒,而且,我也没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么办?有时候逃不过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时的喝不是因为你很想喝,也是就说不是因为心馋,而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会喝糊里糊涂,忘了东西南北,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行。绝不能死抱着戒条不知变通,结果搞得自己麻烦,别人也难过。当然了,如果人家对方本来很支持你学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这时候如果你再打着灵活变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话,那你实在是多此一举,只能是属于哼哼一类了。哼哼是什么?大家想吧。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百喻经上的故事:傻子看门。)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学成智慧的生活的又能有几人呢?所以我今天才讲,怎样做一个居士,怎样把握“居”的特点,怎样学成一个有福德智慧的“士”。求福德我们讲了那么多,现在我就再说说智慧从何而来。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要担心,我不是考大家,最多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吧。大家想想,你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为了能了生死,往生到极乐世界。唔,这是关心死的问题,是希望自己能死得潇洒,死得安祥,不受罪。……啊,你是想能度人度自己,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好,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噢,想得神通。也行,好好修行,我保证你即使到不了孙悟空的层次,起码也能到白骨精的水平。……下面我来做个总结。我们学佛的动机与目的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我说,都好。为什么?因为经上讲了,“一称南无佛,即可成佛道”啊,所以我说,不管你什么目的,何种动机,只要能吃透佛法精神,把握佛教本质,认真按佛讲的修行,注意啊,是认真按佛讲的修行,你就肯定能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不对吧,不是说发心不正不行吗?实话实说,发心不正也能成佛,就是一个早晚问题,可能我们发正心学佛的成佛了,他还会在三恶道里做梦,但因缘到了,梦醒了,他也还是能成佛。

    第二个问题。佛陀当年在兜率天上过得挺好的,为什么非要乘白象下到人间呢?按经上讲是为“一大事因缘”,那么,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因缘?

    是为了能给众生开、示、悟、入佛智佛见,使大家都成佛。好,既然佛是为这个目的来人间的,可我们大家又是为上面那几个目的来学佛的,这不是两下差了吗?我们这样学佛还能和佛对上暗号吗?

    应该说,还是能的,只不过我们发出的电波和信号有强弱不同罢了。打个比方吧。佛陀看我们众生营养不良,怪可怜的,就跑来说,我教你们做豆腐吧,吃豆腐会让大家身体健康的。我们一听,也很高兴,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佛陀学做豆腐。结果,豆腐做出来了,豆腐渣也做出来了,我们呢,先尝到豆腐渣,猛然觉得这豆腐渣也不错嘛,所以等我们再吃豆腐的时候,就忘记了仔细品品豆腐的美味。我们大多数人学佛就是这个样。倒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而是光记着豆腐渣的味,却忘了豆腐的香。所以说,希望大家注意,学佛关键是学成佛的智慧,做佛一样的人,其它的什么了生死啊、求神通啊,、现世的快乐啊,只不过是副产品,有了佛智慧,肯定是“面包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

    这是讲智慧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佛的智慧,怎样才能成佛呢?

    这个问题看来最好回答,因为太虚大师的那个偈子太有名了,稍稍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说,这问题我们就不要再讨论了,反正大家都明白了呵。就老实做人吧。

    不过,可真要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我这是不是在哄大家开心啊,因为太虚大师的这个偈子内容太丰富,太丰富到又太笼统,太笼统到我们虽然明白完成人格是成佛之道,可人格怎么个完成法我们依旧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智慧怎么个得来法也是迷迷糊糊,不明不白。所以,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再多饶点舌。智慧怎么来呢?

    第一,智慧的宝库需要我们用感恩心来开启。我们在社会上经常讲,认识别人叫聪明,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可怎么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呢?毫无疑问,只有学佛,因为佛法能够引导我们挖掘潜力,明了自性,能够让我们彻底地知晓自己的本来面目,明白其它学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人生的这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能够让我们真正地摆脱六道轮回之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鲁迅不说嘛,“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地启示了,真是大哲。”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佛教后也说“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要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不但现在如此,其实早在古代,我们唐朝时候有名的女皇武则天就赞叹过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只可惜这么智慧的佛法,这么精妙的学问,众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是六道轮回中的业障凡夫啊,慧力太浅,机缘不大,对佛法并不是人人都能听闻到,更不是人人都能一听到就可深信不疑。这不是因为什么末法不末法的,“法无正末,隐显由人”。佛陀没有示现入灭的时候,当时也是三千人从佛受教,三千人只闻佛名字,更有三千人连佛是谁都不知道。这事放到现在,当然更不好说了,中国13亿人口又会有几个亿人就一点佛法也根本闻不到呢!我们在座的自然因缘殊胜了,能闻到佛法,能够通过种种机缘接触到佛教,站到佛法宝库的大门前。而只有站到了佛法宝库的大门前,我们才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我们要真诚地感谢佛陀,没有佛陀的遗教,我们恐怕还会在黑暗中摸索;要感谢父母,没有父母这个缘,我们到不了人道,就谈不上什么修行了,因为佛从人道出,其他道的众生如果要成佛的话,也必要投生到人道才能修成;要感谢国家,感谢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繁荣,给我们提供了学佛的好环境,想想,我们要是生在伊拉克,连命都难保,我们还顾得上修行吗?当然最后也要感谢众生,无量劫来众生都是互为父母,即如现世,众生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获得生活的必要条件。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没有司机师傅开汽车,大家今天还能不能坐到这里听课?……你走过来……你年轻还行啊,年纪大的呢?再说,工人师傅不盖房子,我们现在恐怕也只能风吹日晒了。所以我们要对生活有一个感恩的心,报佛恩、国恩、父母师长众生恩这四恩。而感恩心也正是我们打开佛法智慧宝库大门的钥匙,是我们顺利在佛法智慧的大海中遨游的资粮,这是得智慧的第一步。

    需要说明地是,这个感恩心实际也就是菩提心,但因为人们理解菩提心总是以为那是高高在上地悲天悯人式地救赎,是要度人,因而很多人往往是因此而对菩提心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觉得自己还没有道行,哪有能力度人啊,还是自己先管自己修行吧,于是就成了自私自利;一种是学了没几天就憋不住了,他也度人心切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人多的地方就上,看有人的地方就拉,说东说西,总之是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什么都是他最清楚,搞得别人烦死他,他却还自得其乐。所以相较之下,我倾向于感恩心更能体现学佛的宗旨和意趣,学佛是“看别人都是菩萨,唯自己是凡夫”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报答与服务,是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可能地去提供什么,绝不是想当然的我想给你什么,你就得要什么,那样可就全反了。所以用比较时髦的说法来说,感恩心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众生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众生的根本利益。

再一点是个感慨。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对生活多的是牢骚、抱怨和索取,少的是感恩和服务,就像是一个笑话中的乞丐。说,有一个人啊,每次走到这个乞丐前时总是掏钱给他,不多不少,整一百。可这天这个人办完事走到乞丐面前时,一摸包,只有八十块钱了,于是这个人就把这八十块钱给了乞丐。这个乞丐很奇怪,问,你每次都是给一百的,今天怎么就给八十了呢?这人解释说,因为办事花得就只有八十了。乞丐很生气,说,你怎么拿我的钱去办事呢!大家不要笑话这个乞丐,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生活中很多应该感恩的事,因为经历多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就没有了那份感恩。比如说,天天走路,可没见几个人感谢修路工人;日日吃饭,也没见谁对种地的农民格外感恩;还有常见的,连报纸上都讲城市建设离不了民工,可城市人见民工差不多又都是什么态度?等等现象全是我们缺少感恩心的明证。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不光没有了感恩,更可怕地是,反而还以为生活亏欠他太多太多,看这不顺眼,看那不咋样,动不动就端起碗来喝酒,放下碗来骂娘,整天就觉得自己是屈原、杜十娘、窦娥(冤啊),人人都对不起他似的。像这样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谁会喜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我们学佛人不能做这样的人!

    稍带着我再给大家提个事儿,什么叫成功?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科院作报告时说啊,很多人认为我很成功,那么我就把我成功的经验给大家说一下,供大家参考。什么叫成功?成功第一要有肚量,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你无法改变的事实;成功第二要有勇气,有勇气去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事实;成功第三要有智慧,有智慧去分辩上述这两种事实。我也提供给大家参考,说明感恩心的重要性,说明智慧的重要性。

    第二、佛法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平等心来体会。有一个居士和我挺熟。有一天和我说话时,他问我,师父,你说现在还有没有济公、布袋和尚之类的出家人?我说,你怎么问起这个问题来了?他说,师父们要是有神通该多好啊,大家都学两手,不光对弘扬佛法大有好处,就是我们这些做弟子的也会信心更坚定,能早日成就啊。这个居士对神通特别有感情。听他这么讲,我就说,就凭你的这个心理,就是济公和布袋和尚站到你面前,你也不会理他。他说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你的分别心太重。什么叫神通?是不是只有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之类的才叫神通,而不会这些的就不叫神通?这个问题恐怕很多求神通的居士并不明白。其实这个问题古时候的那些高僧大德在没开悟前也是不明白。马祖大师大家都知道吧?马祖大师有七十二得法弟子,其中一个叫麻谷宝彻的,也是很了不起。有一次他和师兄弟五人出去参学,路上口渴了,看到路边有一个茶水摊,就去讨茶水喝。卖茶水的是一个老太太,看到几位师父来讨茶水,非常欢喜,就赶快倒了五杯。麻谷等人很高兴,心说,看来也是修佛法的老菩萨啊,知道供养师父,就伸手去端茶杯。没想到老太太却说,慢,我这老婆子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你们五位师父都是修行人,一定要露一手神通,有神通,这茶我白送;没神通,对不起了,你们就还是旁边渴去吧,老婆子我不奉陪。麻谷等人一听都想,完了,这茶水喝不上了。因为他们虽然修行这么多年,可还没有腾云驾雾的本领啊。麻谷他们也认为只有那个才叫神通。几个人就垂头丧气,觉得真丢人。老太太一看这样子,就明白了,于是就说,你们没神通吧,这样吧,还是看我老婆子给你们露一手神通吧。麻谷几个很惊讶,就瞪大了眼睛看老太太。只见老太太伸出手来,一杯,一杯,一杯地就把五杯水全喝光了。然后说,明白了吧,这就是神通!麻谷等人当下就醒悟了。大家听了这故事醒悟没有?……它就是破我们对神通的分别和执着啊,不要认为腾云驾雾之类的才叫神通,搬柴运水,无一不是神通妙用啊。为什么呢?大家要明白,“莫测” 为神,“无碍” 为通。一般人都以为变化多端,无拘无束而又让人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的,那就是神通,打下比方说,这个房间门窗都关着呢,可我们一眨眼,哎,怎么某某法师就站在房间里了,我们明明没见他开门进来嘛,怎么想也猜不透他到底是怎么进来的。于是我们会说,噢,某某法师肯定有神通。可这只是旁人对神通的认识,而对真正有神通的人来说,他之所以有神通,其实关键还在于他“通”在“莫测”、“不测”,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不像我们一样,有事没事地在那里动心眼儿,使个劲儿地寻思这,寻思那,比方说,让我们去穿墙,还没去呢,我们心里就已经嘀咕了,哟,我是人,那是墙,不是一回事啊,我怎么能过去呢?让我去穿墙,轻则头破血流,重则当场毙命,那不是叫我去找死吗!你看,事还没做,我们就已经把自己判了死刑,当然结果我们肯定也就过不去了。这就是我们怎么也“通”不过去,“神”不了的地方,有分别心!可那些真有神通的人呢,他根本就是不动心不起念想的,他已经是“无心合道”的境界了,我们知道,道是无处不在的,保持这种“无心”的人,无论是穿墙入壁也好,吃饭睡觉也好,搬柴运水也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时时处处和道融为一体的,从来就不曾分开,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出啊入啊,通不通的,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妙用!我们凡夫一般认为的神通和这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没法提了。(大耳三藏和慧忠国师的故事可讲讲)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对比较奇幻的神通一直是持不赞同态度的。佛一再告诫,这种神通抵不过业力——目键连神通第一,最终还是业力现前,被人砸成肉泥而死——为佛弟子绝不能轻现神通,如果现了,就是犯越法戒,得恶作罪,要受处罚的,像宾头卢罗汉为得到一只挂在空中的钵,在俗人面前显了神通,立刻被佛陀诃责一顿,而且让他永住世间不得入灭。当然了,如果是为度众生而现神通,那情况又有不同,一种是明显示现,现了就必须要入灭的。像邓隐峰禅师,为避免两军交战,现了神足通后,立即入灭了;一种是很隐秘地显现,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他现了也和没现一样,要不然的话,济公和尚那么厉害,为什么在世的时候动不动还被迁单?经常显示神异,为什么也不见有人拜他作师父,传下一支半支的法?还有布袋和尚,度人一辈子,圆寂时却感叹,“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为什么?原因也就在于我们的这个分别心!有这个分别心,别说济公和布袋和尚站到面前,就是跑过来对我们说,看,我就是济公或布袋和尚,我们也不会相信,你说你是济公,布袋和尚?我还是如来佛祖呢!即使不说这个,我们恐怕也会绕着走,我们会想啊:哎哟,这不是疯子吧,这哪像个出家人啊,你看,不是瘦得瘦死,就是胖得走不动,而且还脏兮兮地,邋里邋遢,啊,那一个还喝酒吃肉,这不是假和尚嘛。于是都跑了。所以我说就是现在再有济公、布袋和尚一类的师父站在脸前,我们也会照旧认不清!分别心让我们眼睛里长了白内障啊!居士们可能会讲了——以前我也这样问过,佛祖也真是的,为什么不能使用神通呢?真要露一手,得度多少人啊。对此,在增阿含上有讲到。说有一年大饥荒,大家没得吃。有神通的弟子们就想利用神通出去化缘,但佛陀不让,佛说了,众生根性低劣,分别心重,喜欢奇奇怪怪的,你看法师讲佛法,不过来几百个人,人们还说多呢,可假如要说是美国著名的魔术大师大卫啊,丹尼斯什么的来表演,你再看,恐怕几万人都不止,再大的房子也肯定“爆棚”!所以你们不能显神通,再一显神通,不光会使他们看不起那没发神通的弟子,因而造业,而且还会使众生因此只羡慕修神通而耽误了法身慧命,因为“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而智慧最为上,无忧无所虑,久毕获等见,断于生死有。”所以说,我们学佛关键还是要修智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啊。这就是学佛的正见,由这正见才有正信,由正信才有正行,由正行才有正法住世!但可惜的是,因为这个分别心,佛陀的种种告诫,我们众生到现在也没做到!

    因为分别心确实太难除!就说我自己,你看我虽然都懂得神通的道理了,可要让我真去穿墙什么的,我也照样会撞得头破血流,因为我也有分别心,也发不了神通。周围的人我就更不用再说了。可见,分别心真是我们修行的大敌。但问题是,我们如果想修得智慧还必须要去除这个分别心,怎么办?难道我们学佛修智慧就没什么希望了?那倒也不对。我们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啊,实际上,每一种法门都是去除我们的分别心,让我们实证佛智佛见的。在这里我不多说,只提一点儿,那就是在我们的生活要时刻保持一份平等心。

什么是平等心?说多了那就是三藏十二部,整个佛法都是讲平等心。但我现在只能找最简单的,和我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那一点来讲。理解平等心我们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看,这一对内对外又是分别心啊,但为了便于理解,我只有这么讲。对内是指我们居士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有一颗平等心。我在前面不是讲吗?有的居士因为吃荤不吃荤的闹得家里矛盾重重、怨声载道。原因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因为这些居士没有理解五戒十善?答案绝对不是,因为他要讲起来恐怕比我还如黄河之水涛涛不绝。闹矛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少一颗平等心!平等,最起码的含义就是要让我们去尊重他人的个性、爱好以及宗教信仰等。虽然彼此拥有血缘关系,可这只能说明今生的缘份更深,更近而己,却并不能成为我们去粗暴地干涉他人,甚至强迫、剥夺他人发展个性、爱好以及宗教信仰等权利的理由!当然了,吃不吃荤仅仅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方面,我听到的和我看到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等的地方还多得是,像现在在家里谁挣得钱多谁就是老大,不管说什么别人都要听他的;在家里谁在社会上做的官最大谁就是老太爷,别人就得围着他转;在家里做父母的信什么教,做孩子的就要信什么教,他要不信就认为是不孝,甚至于做媳妇的只要能生个胖小子,也立马长了威风,家里人谁见谁都要低三下四的,更不要提现在常见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尽一切办法逼孩子去继承自己“未竟”的理想、愿望和事业……你说,这些都至于吗?可这还确实是生活中的实情!当然了,话又说回来,我这可不是因为自己是出家人,没有小家庭,或者说,是不是我受了什么家庭不幸的刺激,才这样说!我俗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而且,以前我父母并不信佛,但受我的影响,现在他们都信了佛,还经常到家里附近的寺院去。我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正是由于我们很多人缺少一颗平等心,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很多属于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东西带进了家庭,搞得本来应该是温暖、和睦、快乐的家庭,也一步步地异化成我们争强好胜,甚至勾心斗角的名利场!让我们好好思索一下吧,有多少人的家庭已经不再是轻松的话题,舒心的享受,而是沉重的负担和无法面对的难题?

    平等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外。怎么个对外?按经上的说法,我们要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可我们做不到啊,要说是对家里的人吧,那还有可能;要说是对外面的,别说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就是你家老妈,我怎么看也看不成是我家老妈啊!分别心啊!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承认分别心,承认你家老妈怎么着也不是我家老妈,承认俗话说的,“孩子自己的好,媳妇别人的强。”但在承认有分别的同时,我们无论如何也可以做到给所有老人应有的尊重,对所有小孩子力所能及的爱护,和所有同龄人保持兄弟姐妹般的亲切的关系吧,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在生活中真正保持一颗平等心。自己的老妈知道尊重,其他人的老妈也需要尊重啊,不同样是老人吗?自己的孩子自己是百般疼爱,其他人的小孩子不也同样是需要人疼爱的心肝宝贝吗?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亲热热好不开心,和其他的同龄人保有这种关系,不是更值得开心?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古人们一再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保持平等心还有一个对待亲疏远近的问题。人生在世,谁都有几个特别合得来的,也有一堆特别合不来的,但无论合得来合不来,对于我们学佛人来说,我们也都应该一律平等对待,不能因为特别合得来,我就什么都多给一些,假如你有这权利的话;也不能因为合不来,就什么该给他的也千方百计地不给、少给。想想,我们在寺院里发东西,还有做功课占拜凳什么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平等的事时时处处,而能平等的,也是就在我们身边啊。

    第三、忏悔心是我们得到佛法智慧的必要条件。和居士们接触多了,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特别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我们居士们一碰到困难、挫折、打击什么的,几乎都会说:我业障重哟。然后就似乎什么事也没了,想干啥就干啥去了。可实际上呢,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困难还是困难,挫折还是挫折,打击还是打击,什么都没改变,下次碰上了,只好又是一句“我业障重哟”,周而复始,一回又一回。我们学佛人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描写的阿Q,别人打了自己,自己打不过别人,就在没有人的时候,偷偷说一句:儿子打老子。于是就好像真的是儿子打了老子一样,高兴起来,忘了疼,还哼着歌,什么事也不存在了。这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被众多有识之士大加批判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学佛人如果学佛学来学去的,就学成这劣根性,那实在是让我们佛祖蒙羞,给我们佛法抺黑。为什么?因为智慧的佛法让我们这些歪嘴的和尚居士们都学成了糊涂法,学成了自己哄自己开心,自己和自己过家家玩儿的小把戏。结果,自己是当局者迷,旁人可是旁观者清,正是因为我们学佛人如此如此,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以为我们佛法果真是什么鸦片、麻醉剂,果真只是暂时性的让我们忘记痛苦罢了,至于身上的伤口,还是照样张开着。天哪,我们让别人这样的误解佛法,我们不是造大业又是什么呢!所以说,我也得感叹一句:我们真是业深障重哟!天天口口声声地说学佛,可实际上又天天在败佛、坏佛!我们不能不问,这个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成了这种情况?我告诉大家,这个问题出就出在我们很多人缺少真正的忏悔心!我们知道,佛法的核心,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缘起法,即因果法,用大俗话来说,也就是凡事都有个来头,什么都有个前前后后。这是我们佛法最精华,最不同于其它宗教和学说的地方。我们学佛,这是最起码要记住的。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打击也都是各有各的原因和条件。而提倡忏悔心,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深入地思惟、反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条件。绝不能产生问题了,简简单单地来一句“我业障重哟”,看似发心忏悔,实则却是轻轻松松地把自己的一切责任都推出去了,拒绝承认错误。做人一定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业障重?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我受这个业障?我以后该怎样做才会避免再受这样的业障?每天就这样多问问自己,这也就是修行,也就是完成人格之道。我记得过去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道德行为都能够堪称模范的人,就必须要注意“日三省乎吾身”,也就是每天都能够拿出时间好好地反省自己,问问自己,今天我和人说话是不是没讲信用,是不是答应人家的事我没办到,是不是该我做的事我没有完成等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每天检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一个社会上的普通人尚且如此要求自己,那么,作为学佛人,我们更要如此严格要求,发生问题,就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出曜经》上不讲吗?“惭愧之人,智慧成就”。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惭愧的人是很难得到智慧的。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个小笑话。说有一对青年男女谈恋爱谈掰了,女的对男的说,你这人不老实,我要跟你散伙。男的说,我怎么不老实了?你想散就散,干什么还要冤枉我?女的说,谁冤枉你?你自己说,刚开始时你对我说什么?你说你爸爸在单位管一千多人,可我一调查,你爸爸不过是单位上一个烧锅炉的!你不是骗人是什么?男的一听,还在那儿说,我没骗你,我爸爸就是管一千多人……管一千多人喝开水!大家觉得很好笑,可笑过之后,我们要想想,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是同样可笑吗?我们在发生问题后,不也常常是这样强辞夺理,煮熟的鸭子嘴硬?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不少居士学佛学得家庭反感,闹意见,怎么办?说自己业障重那还是好点儿的,不也是有人说家人是他的业障吗?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毛病呢?所以说,什么叫忏悔心?忏悔心首先就是能勇于承认错误,然后再深挖思想根源,积极寻找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永不再犯。这是我们体悟佛法智慧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古人讲,知耻近乎勇。学佛是大丈夫所为,大丈夫就是要勇于知耻,勇于改正,这样才会无所畏惧,算得上一个大丈夫,所以古人又讲,知耻而后勇。不知道改正错误,总是自欺欺人,自己糊弄自己的,学佛永远无法成就。所以《法句经》上也讲,学佛就要“常内自省”。只有经常地自省,深入地反思,反思到我们不是是自己学佛学错了,是不是学成了自以为是的佛,这样才能改正修行,赢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获得佛法的智慧。

     [补]超越自我

    近来心情非常不好。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老婆离我而去。原本就不能称为事业的事业也放弃不做了。整天闲置在家,感觉很是苦闷。于是内心不由得常生怨恨。怨天怨地怨人。虽也看书却是与内心格格不入。终日只是胡思乱想,为自己的一切找理由,找借口。希望可以安心。有一天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读了这段话,我受到极大的震动。似乎我变成了将接受大任之人。于是内心的伤感少了几分,勇气和力量似乎增加了几分。我兴冲冲地把这种感受说给一个朋友听,谁知他却无情的浇了我一头冷水。他第一句话就说:“你别臭美了。”我一下子楞住了。忍不住问他:“我怎么臭美了?”他接下来说出了下面的话:“世上的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阻碍。如果其他的人这样想,倒也没什么。但如果你也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平时读了许多古圣先贤的书籍,难道不能理解圣贤的真实义理吗?要知道,这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应该庆幸老天爷非常仁慈,没有对你施加更大的罪罚!”“有的人偷了东西,政府将他关进监狱。在狱中他说:“这是上天要降大任于我呀!”如此下去,他不但不会悔过,而且还会自以为是,将来会有更大的祸患降临在他头上。岂不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这个人是不是也很可怜呢?因为他愚痴,迷惑,思想颠倒错乱。你所受的与这个人表面似乎有所不同。实质上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完全一样的呀!”“你所遭受到的一切都是由于你的过错带来的后果。对这一切你应该安心顺受,而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能给自己带高帽,要知道,孟子说的这段话是有前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传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所说的这几个人,无不是大圣大贤,他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在努力的做圣做贤。他们是用圣贤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警惕自己,鞭策自己。因此,世人眼中所见的苦恼,痛苦,他们是食之如饴的。并不会为此而烦恼。更不会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在接受上天的考验。因为他们并不在意生活的好坏,他们只是注重自身的修养。只是惟恐自己的德行有污点,有瑕疵。就如春秋时期的蘧伯玉“欲寡其过而不能”只有如此之人,只有有如此的胸襟,才可堪当大任,否则想都不要想。与这些先辈相比,你又具备了什么呢?”“有句格言说:凡夫总不见有过。圣人总不见有德。不见有过,是以过如山积。不见有德,是以德比天高。凡圣的差别即在于此。如今你先存一个慢心,自以为堪受大任,已经是堵塞了进步的道路。即或有所收获,也如镜花雪月,终是华而不实,归于虚无。总不如返躬自省,谦虚谨慎来得殷实。所以,千万不可再存这种想法。以此劝人可以,万不可以此瞒己。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的超越自我。”

    “而超越自我,亦离此别无他法”

    我听了以上的话,真是羞愧难当。初时以为找到进身之路,谁知却是逐渐走向深渊。自以为拨云见日,谁料想却是找来了乌云盖天。朋友的话虽不多,却是句句中肯,发自肺腑。我受益良多,也愿与大家共勉,真正的象样的活一回,好好的在人间走一遭,而且要活的有意义。也不枉来此一回!

 

    第四、勇猛精进心是体证佛法智慧的根本保证。在和居士们接触的过程中,经常有居士这样问我,师父,我读这本经书行不行啊?师父,这本经书我读好不好啊?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我基本上都是回答不行或者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这样会打击人家学佛的一腔热情?对此,我乐意和大家探讨一下。

首先一个是,我这样回答实在是因为我看到居士们中间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注意啊,是比较普遍,而不是绝对的。什么规律?就是但凡是看佛经看得多的,记佛言祖语记得多的,基本上都是贡高我慢,鼻孔朝天,时时处处,他都是一副“大家风范”——那我们就只好是“小家风范”喽。所以,我想,与其你学佛学得,读经读得如此这般讨人嫌——我们没有专门就喜欢人家看不起我们的吧?——那还不如不学佛,不读经,所以,我很少主张居士们读经。再一个是,我发现的另一个规律是:但凡拿着经书这样问我的居士们,基本上对该不该读,能不能读,读了好不好等等,他实际上是早已有了答案,他问我不过是希望从我嘴里再对他说两句好听的话,比方说,你好精进啊,你厉害啊,能读这样的书了不起啊之类。我对这种人比较不客气,所以,对此问题我就毫不例外地说,不好,不行。

    对照我讲的这两个规律,在座的居士们可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形,有这样的人?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如果问他读经之类的问题时,他总会对你大加赞扬,而且还会兴致勃勃地给你背上一两句经文,生怕你不知道他是读过的。

    我这样说,可能有的居士会觉得太过份了。好,如果你觉得我说话太过份的话,那么,下面的,希望你能更仔细地听。我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注意什么?注意想想,我们为什么读经?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佛!记得我在前面讲过,我们学佛不仅仅是为了死得时候能潇洒,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活得能快乐,也不仅仅是为了求一身的神通,这些都副产品,学佛最根本目的是要得到佛祖的智慧,有了智慧,其它的什么也都有了。但是,再进一步说,我们学佛无论是哪一种目的,最关键地,也还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就像我们求往生,光懂得那么多的往生道理有什么用呢?能不能往生还是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信、愿、行”,老实念佛啊。过去我们佛教的一位大祖师洞山禅师曾经对此慨叹:学者洹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什么意思?也就是批评我们太多的学佛人不过都是在说说大白话,唱唱高调,并没有老老实实地脚踏实地地去修行啊!即所谓,说道者多,行道者少!

    在这里我对大家多交待几句,实际上,说道者多,行道者少,光说不练假把式这样的事,也并不是只是居士们才有这样的情形,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也做过居士啊。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人家这居士,啊,叽哩咕噜,见人就是一大串地佛言祖语,看那居士,啊,也是叽哩咕噜地,见人又是一串佛言祖语,我心里那个羡慕,那个眼红啊,就别提了。于是我就使劲地找书看,读啊背的,终于也记下了不少,于是我见人也是叽哩咕噜地大串大串地佛言祖语,而且还专找人多的地方挤,说得比谁都多、准、快,因为我毕竟年轻,又有文化功底啊,所以每次看到好多的老居士眼神中透出的那种羡慕,我就心里那个美啊,唉,那简直可以说是,比猪八戒吃了人参果还舒服啊!那个时候就那样,甚至哪怕是我远远地看到有居士对我指指点点地,我也不管人家到底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我也一律自厢情愿地认为人家是赞扬我,于是不由自主地胸脯就高了,眼睛就上天了。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是真傻啊,但没办法,那个时候人就那样,就以为能多背背多说说佛经,那就算是熬出头了,修出正果了。至于什么老实做人,真修实证,早就不知扔哪儿去了!这种情形一直到我出家后,才在我师父的教育下猛然警醒。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谈居士修行问题,我也不怕惭愧,讲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的确,佛法如大海,唯信乃能入,但如果你不把握住老实做人,真修实证这个关键,你跳进去也是“咕咚”一声就淹到底,出也出不来。所以,我讲证得佛法智慧要靠勇猛精进心,那么,这个勇猛精进心的最基本层次,就是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地用佛法来指导我们做人。学佛不在你读了多少经,不在你磕了多少头。经者径也,每一部经其实都是告诉我们人生道路的一种走法,告诉我们完成人格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读经后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不能沿着经典指出的这条道路前进,那么,我们就是把头磕破,把膝盖磨烂,也到不了极乐世界,也成不了佛。这是一个大问题,希望我们在座的居士们都要好好思考一下,

勇猛精进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坚持二字。我们学佛人常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方法,坐禅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能坚持,都是好方法,最终都能使你有所成就,怕就怕你没有一门深入,坚持到底的劲头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都有一搭没一搭的,那就什么也完了,决定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和女士们减肥一个道理。为什么有的人一减就轻,而有的人却减多少次也还是疯长依旧?区别就在于是不是能坚持到底。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个很胖的居士,在寺院里住了老长时间了,对我讲,她在家减肥减了好几回了,可就是减不下来,真是愁死了,问我佛教中有没有特殊的减肥法门。这真是有病乱投医,亏她竟然想到佛教头上。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就故意说,有啊,不过现在不能轻易告诉你。这样吧,只要你能天天爬一趟佛顶山,一个月下来,我必定倾囊传授。这位胖居士一听就咧嘴了,佛顶山那么高,一天一趟,想想她就腿发软了,哪还有心去爬啊。我看那泄气的样子就知道她这肥一辈子也别想减了,就干脆告诉她,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特殊的减肥法门啊,无论什么事不都靠个坚持二字?能“坚持就是胜利”,能坚持也就是大福德,大智慧。减肥如此,学佛修行,完成人格也同样如此啊。就像我今天讲居士的修行的福德与智慧问题,讲五戒十善和家庭生活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不是说我说说,你听听,我讲讲,你笑笑,就没事了的,如果觉得有用却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觉得有用而不能坚持运用到底,那我们这不是在这里白费时间嘛。居士戒本上讲,“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一者智慧。”“若能具足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则成佛必定无疑。

    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居士们:一、把握居士修行的特点,在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二、认真持好五戒十善,福德必然如影随形,心想事成;三、始终抱有一颗感恩心、平等心、忏悔心和勇猛精进心,现世快乐,后世安康,成佛决无可疑。最后,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让我们一同努力,誓将修行成佛进行到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