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室

以文会友,笑谈古今,坐而论道,怡情益智。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第一次玉壁之战的考据和创作思路

(2016-03-09 16:33:35) 下一个

 

发生在公元542年的第一次玉壁之战,史料的记载并不多。照例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史籍。

《周书·太祖》

…(八年)冬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壁。太祖出军蒲坂,将击之。军至皂荚,齐神武退。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

《周书·王思政传》

…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以全城功,受骠骑大将军。…

《北齐书·神武》

…九月,神武西征。十月己亥,围西魏仪同三司王思政於玉壁城,欲以致敌,西师不敢出。十一月癸未,神武以大雪士卒多死,乃班师。…

《北史·齐本纪》

…九月,神武西征。十月己亥,围西魏仪同三司王思政于玉壁城。欲以致敌,西师不敢出。十一月癸未,神武以大雪,士卒多死,乃班师。…

《北史·周本纪》

…八年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壁。帝出军蒲坂,神武退。度汾追之,遂遁去。…

《北史·王思政》

…八年,东魏复来寇,卒不能克。以全城功,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八月,东魏丞相欢击魏,入自汾、绛,连营四十里,丞相泰使王思政守玉壁以断其道。欢以书招思政曰:“若降,当授以并州。”思政复书曰:“可硃浑道元降,何以不得?”冬,十月,己亥,欢围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遂解围去。魏遣太子钦镇蒲坂。丞相泰出军蒲坂,至皁荚,闻欢退渡汾,追之不及。十一月,东魏以可硃浑道元为并州刺史。…

 

以上史籍的记载大致相同,细节略有出入。

 

其实这次大战的经过并不复杂。所有史籍都记载是东魏方面主动发起的攻击,甚至时间记载也比较明确,十月己亥东魏军围城,十一月癸未退军。

关于作战的经过,史籍都明白无误地记载,东、西魏两军的主力并没有交战,东魏军最后主动撤退了。

究其具体的原因。有关王思政的传记都突出了他守城的功绩,似乎是他击退了东魏军的进攻。有关宇文泰的记载似乎都暗示,因为宇文泰出兵,东魏军闻讯而退。而有关高欢的记载相对详细一些,说明高欢作战的目的是想包围玉壁,从而引出西魏军主力决战。但是天降大雪,士卒冻死很多,所以只好退兵。本书采取了最后一种说法。

另外《资治通鉴》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就是高欢写劝降书给王思政以及王思政的回书和后续故事。《资治通鉴》上的寥寥数笔,就非常生动地勾画了高、王两个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刻板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事实上这场大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书友们可能觉得会有些不解,因为本书前面对这场大战花了非常多的笔墨,做了大量的铺垫,把大家的好奇心都提了起来,最后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似乎有些虎头蛇尾。

我想解释的是,本书的创作是以真实的历史进程为脉络的。因此一开始设计第二部的时候,就将宇文泰和高欢的巅峰对决---公元543年邙山之战作为本部的最高潮部分。这就需要笔力有个合理的分配,情节要有所起伏,才能将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

我设计的是在前面反复暗示玉壁之战的可能非常激烈,不断的蓄势,当大家觉得蓄势到了一个界限,应该爆发的时候,我却给出了一个相对平淡的结果。可就在大家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以后,再突然笔锋转折,推出本部最高潮部分邙山之战。让大家体会一次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写手调动读者情绪的一点小伎俩。

另外,这场平淡收尾的第一次玉壁之战,也是为下一次更为激烈,也将是后面笔墨重点的第二次玉壁之战打下伏笔和铺垫。

以上是我在创作第一次玉壁之战时候的一个基本思路,请各位书友指正。

 

除此以外,我现在的创作却面临一些尴尬。

我原打算第二部以邙山之战结尾,也就是整部的情节不断起伏后,在最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给人回味。篇幅大约刚好也是二百章,为全部篇幅的一半。但是现在写着写着笔墨有些拖了,到二百章的时候可能还无法开始邙山之战。

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按照原计划写下去,将邙山之战写完之后再将第二部结束。这样可能要二百一二十章,章节结构可能会被打乱。

第二个选择是本部不管怎样就到二百章结束。邙山大战的内容将放到第三部《争战天下》去写。这样第三部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高潮,之后第二次玉壁之战,颍川之战,健康之战,江陵之战,与吐谷浑之战等等一系列战争高潮场景将连续不断,也更符合本部争战天下的主题。第三部应该会到北周代西魏而止,计划也是一百章左右。

 

所谓当局者迷,写到这里我自己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希望听听书友们对上述两种选择的看法和意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lone_sta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书香满室' 的评论 :
书兄你好,看了回复,觉得自己确实唐突了,请勿介意。其实我并不是没有耐心,一部好的作品当然需要精雕细琢,情节的展开和冲突的设置当然需要大量的篇幅。我写下之前那段评论其实正是想和作者探讨一下“历史的主脉”和“现代思想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探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兼得。这么说吧,冷兵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加上人口、装备、交通、后勤等等的压力,战役的节奏即使是在王朝迅速更迭的年代也是比较缓慢的。大家在读三国的时候估计都有这种感觉,好多英雄突然间就老了,不是战死的而是老死的。三国、南北朝后期、五代都是这样的例子,时间上的跨度都有两三代人左右。具体到这部小说设定的时代,东西魏间的几场大战都间隔了三五年,之后北周、北齐、南陈也是如此。按照历史脉络发展情节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书兄在之前的文字中也形成了这样的定式:每场大战参考史书里有现成的精彩桥段,战役之间发展主角副角的情节。一而再可以,再而三就有些审美疲劳了。之后如果邙山、颍川、玉璧、建康一系列战役全部大致重现,历经北周、北齐慢慢地变调,感觉作者只是把左手的史料转成右手的演绎,比起之前的章节力度弱化了不少。

书兄一直说自己初次涉足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不足,我倒觉得那种大手笔远在很多熟练写手之上,应该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吧。作者在前一百五十章将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都布局得很好。大统四年那个夜里北朝版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分析得清楚明了。第一次邙山大战,书兄用神来之笔让华部军阵斩高敖曹、逼退侯景军,加上之后的休养生息和经商科研,已经让华部事实上成为了和西魏、东魏、南梁、柔然等一竞高下的势力。几场明里暗里的交锋,宇文家族与李辰早已同床异梦,成为互相提防的对象,只是碍于更强大的敌人而没有翻脸。文章至此犹如引满了的弓箭却迟迟不发,转成了“历史的主脉和主人公现代思想。。。都有比较好的展现”,实在是可惜。小说是作者的心血,读者可以评论,但不应该对文章的主旨指手画脚。我的本意只是讨论一下情节的发展,不知不觉间说得太多,可能会干扰书兄的谋篇布局,就此打住,还望见谅。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one_star' 的评论 :
历史的主脉和主人公现代思想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探索的本书的两条主线。我希望两者都有比较好的展现,但作者是新手,驾驭如此庞大的构架确有力不从心之感。但是希望书友们耐心一点,因为现在只不过进行到一半的篇幅,作者还在提高当中,还有很多构想需要一一实现。
谢谢。
lone_star 回复 悄悄话 我来说几句吧,言语中若有冒犯,还望书兄见谅。其实从大约一百五六十章开始,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提不起兴趣来读这部小说了。大好的题材,梦幻的开局,精妙的构思,被近来与前文主旨背道而驰的大段冗长而繁复的文字所冲淡和淹没。恕我直言,在下粗鄙,实在看不出来为何一个乙弗怀恩要写上近二十章,高洋兄弟要如此浓墨重彩,一个弥屈跑出城也能写出上千字。那么好,从人物上来说,是不是斛律光和兰陵王各得要万把字呢,杨坚刚出生吧,高纬还没影儿吧。从事件上来说,书兄现在如此拘泥于故纸堆里的文字,东西魏北齐周还有很多仗要打,宇文兄弟叔侄还有好多恩怨要了,如果迟迟弹不出精彩的变奏曲,534到589有五六十年,到时候连主角的儿女都老大不小了,你让他做一个看客还是一个弄潮儿呢?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瑰丽奇特的时代。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个时期前承恢宏的秦汉,后启磅礴的隋唐,是令人遐想联翩的民族大融合和思想大解放的典范。可是对于那些身处其中的当世之人来说又是如何呢?数百年的战乱,走马灯的帝国,异族肆虐,礼崩乐坏,中华文化衰落到了崩溃的边缘,仅仅在底层民众和少数士人的心中维系。作者别出心裁地让主角穿越到北魏分裂这个节点,在黑暗的顶点、黎明的前夜让主角所带来的近代文明和北朝中逐渐觉醒的汉文化直接碰撞,在小说的前一百来章中勾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画卷。在金城启民智、开民德,把科学民主的观念注入城邦和军队。在沙苑河桥和西北草原奋力厮杀,将古战场的惨烈与苍凉渲染得淋漓尽致(插进一句,如果之后每场大战都要这么“基于史料”的描写,书兄纵有生花之笔,还能跳出自己画地之牢吗)。葳蕤与伽罗,一静一动,一雅一谐,女孩儿的心机让人时而心旷神怡时而莞尔不禁。元明月和花木兰,亦真亦假,令人拍案叫绝。云真人与高蝉儿,让文章精彩纷呈又高潮迭起。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书兄如果还不能紧紧抓住这条主线,逐渐让华部为主导来改变历史的走向,尽快与内功强悍的西魏、百足之虫的东魏、自居正统的南梁、虎视眈眈的柔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冲突,那么大好的“北朝风云”将终结于“北朝那些事儿”,最终不过是用现代的调味剂给读者还原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年代罢了。

之所以扯得这么远,是因为我知道书兄和在下一样,去国经年,和故土山水渐行渐远,却无法割舍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拨人心弦的那些文字。现在我们的母国又处在刚刚走出混沌的状态,能否重现汉唐的辉煌,有可能,今后的发展如何,不知道。心中郁积的一些话,流在笔下化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遐想。退一万步讲,小说写得再好,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工作生活空闲之余,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带着现代文明的种子去和千年之前的枭雄风云际会同场竞技,那是多么奢侈和幸福的事情。所谓观棋不语,我写了那么多,自然不敢再称君子。只是希望作者能停一小段时间,不必纠结于每周一更,不要再翻译北史南书。既然定位于穿越而不是写实,正野史里那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应该是素材而不是羁绊,完全可以大胆地重组和加工。书兄可以回头看看前一百五六十章里那种行云流水和意气风发,仔细想想总体的谋篇布局。絮絮叨叨的文字对长篇小说一样是大忌,该简略时要惜字如金,该变奏时要大刀阔斧。悲剧也罢,喜剧也好,我仍然期待着一个不一样的北朝风云!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asycity' 的评论 :
我的写作习惯是在一部结束以后,间隔相对长的一段时间。为下边的写作构思整体思路,准备资料等等。这个选择涉及到下一部的整体布局。
大家的意见很有道理,网络阅读的习惯是不同的,并不需要明确的间隔结构。当然未来出版就再说了,可以对章节进行适当调整。
谢谢。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asycity' 的评论 :
的確如此。網上跟讀如看連續劇,只緣身在此山中,吸引力第一,對於整體結構不會有太多感覺。如果全部寫完了,回頭看才會有整體感。

如果準備分別出版,合理分割情節使得每一部相對獨立,讀者都能看下去,就是個重要考慮。
easycity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博主的辛苦。

不清楚博主这部作品还有分部这个说法,因为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现在已经是第二部了。我想对所有网上阅读的读者,分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读者鼠标一点,或者右键一按,就到了下一章,至于这下一个网页是第二部最后一章还是第三部第一章,对读者没有意义。
如果是要出书,让读者有单册买的选择,那么我的印象是每一个单册最好要相对独立,没有看过前面几册的读者也能够看懂并欣赏,有冲动去买前后几册。
星球大战应该是分册成功的典范。看其中一部不太需要前面的基础。黑客帝国第二部开始时相对独立于第一部,结束时是高潮留下一个尾巴,但是黑客帝国第三部很快上演,从这个尾巴开始,相当于一部大电影让观众买两次票。

博主的分部如果是按照图书出版分部的模式,应该是铺垫开始,高潮结尾,而且结尾相对干净,前面大的伏笔都应该结束。那么邙山大战在第三部的问题就相当突出,使得第二部实际上失去了结尾,第三部又是一个让新读者一打开书卷就茫然不知背景的高潮。这种安排就造成,一个情节,损坏两册图书。

不知博主真正意图,胡言乱语一番。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gfire' 的评论 :
Thank you.
dogfire 回复 悄悄话 First,thanks for all the works. Not only free but immense joy.
I will go your first choice.It will be a triple Whopper for me.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歡顏展卷林中坐' 的评论 :
谢谢。受教了。现在是随兴而作,以后肯定要从头到尾改一边。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复 悄悄话 我不知道書香兄寫作的習慣,提供一點淺見。
如果不介意寫完再修改一次,可以按照原計劃寫下去,以後再刪節,調整章節結構到合理比例。
這部分目前沒有寫到不能刪節的程度,有寫好的文字,以後刪節不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