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室

以文会友,笑谈古今,坐而论道,怡情益智。
个人资料
正文

北朝风云 第六十二章 婚礼(六)

(2014-03-20 18:02:35) 下一个


李辰与迦罗婚后三天就启程返回了华州的西魏军大营。迦罗心中虽然万分不舍,但出身将门的她也知道现在前方战事正酣,作为高级将领的李辰是无法一直在家中呆下去的,所以也只能洒泪拜别。
李辰离了长安不久,宇文泰派来的报捷传骑就进入了长安。洛阳克复!消息传开,全城一片欢腾。洛阳是北魏的都城,三百年以降,一直为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极盛时城中有二百二十坊,佛寺千座,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级的大都市。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极力推行汉化以来,这里更是礼乐宪章,埠丰物茂,人物之盛,冠绝当世。陈庆之当年率军护送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后败回江南,他从此却对北人非常尊敬。有人很奇怪地问他原因,陈庆之感叹道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当年永熙帝西奔长安,只带走了一万多人。大部分的朝臣、宗室、士民都留了下来。所以西魏和东魏相比,常常被世人视作边荒蛮夷。虽然高欢于天平初,将都城由洛阳迁到了邺,拆洛阳宫室,并搬迁了洛阳居民四十万户。但是洛阳仍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次西魏军攻下洛阳,因为东魏军弃城而走,没有取得太大的军事上的战果。但是却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是西魏在取得沙苑之战以后,又一重要的胜利。
长安百姓士民得知,欢声雷动,家家张灯结彩,焚香祝祷。皇宫中也是钟鼓齐鸣,大统帝闻报,大集群臣,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统帝将宇文泰的报捷文书反复读了数遍,不禁垂泪道,“不意朕竟有生还洛阳之日!”他随即以太牢之礼告捷于太庙,并诏示天下,自己将择日前往洛阳祭祖。
又过几日,前方再传捷报。大都督宇文贵、怡峰于颍川击败东魏行台任祥的反攻。东魏大将赵育、是云宝投降。这还是第一次发生东魏的高级将领临阵投降的事。朝野又是一片欢腾,大统帝下诏加宇文贵开府仪同三司,赵育、是云宝为车骑大将军。西魏君臣都被一种乐观的情绪所笼罩,人人都觉得东魏不堪一击,似乎攻灭东魏,统一北方已经指日可待。


却说李辰赶到华州,即来拜见宇文泰。进入中军大帐,李辰于宇文泰座前下拜,“职下李辰,参见大丞相!”

宇文泰离座,亲手将李辰扶起,“免礼!天行来之何速也?”在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之后,宇文泰在朝野威望更著,整个人看上去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李辰答道,“前方将士正浴血奋战,得蒙大丞相恩许成亲,已是殊遇,又岂敢因私废公,流恋巢栈?”

宇文泰满意地点点头,见李辰腰上悬了他赠送的宝刀,心中更是高兴。“壮哉斯言,足见天行忠公体国,一片赤心!”

宇文泰回身落座,然后挥手示意,让李辰入座。他对李辰道,“此番我军连战皆捷,克复洛阳,已掩有河南之地。我料那贺六浑定不肯善罢甘休,与我军早晚必有一场大战。不知天行有何良策教我?”

李辰这几天也在心中反复思量当前的形势。凭借自己穿越 的优势,他已经预料到,虽然西魏军目前捷报频传,但最终的结果必是一场大败。问题在于西魏相对比较弱小,恐怕这样一场大败足以摧毁它的根基。如果这是这样,不仅沙苑之战的胜果尽失,西魏在关陇的统治也将动摇。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劝说宇文泰退兵,避免和东魏在这个时候进行战略决战。

李辰见宇文泰主动问起自己对战局的看法,不禁精神一振,边将自己这些天的想法一一和盘托出,

“回禀大丞相,职下以为贺六浑虽遭小挫,但主力未损,麾下名将如云,谋士若雨,兵力更是数倍于我。加之其在关东深得民心,根基尚在,诚不可轻撼也。反观我军,虽连战皆捷,但人马已疲。兵法有云,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加之我军兵力有限,虽可一时陷城略地,却难以固守,一旦敌军反攻,则地必尽失。故职下妄言,恳请大丞相撤河南之兵,回师弘农,以待高欢!”

宇文泰不料李辰上来就是一大篇说辞,要他退兵。宇文泰顿时神色凝重,“以汝之言,洛阳也要弃守?”

李辰行礼道,“丞相,洛阳为天下之中,世人仰望,高欢怎能不拼死来争?然洛阳距我远,却距彼近,我军粮草转运不便。加之洛阳当世雄都,方圆不啻百里,若要守之,非精兵十万不可。以某度之,洛阳势不可守!”

宇文泰面沉似水,“若以你之见,则河南诸州将尽弃之,我军这些时日辛苦血战,岂非白费?”

李辰再拜道,“职下承蒙丞相大恩,虽粉身碎骨不足报也!今日妄言,非为故作惊人之语,实虑我军若败,恐震动关陇,亦损丞相威名。职下一片赤心,苍天可鉴!”

宇文泰面色稍缓,“你将心中思虑畅言无忌,足见襟怀坦荡,一心为公!我岂会怪你?只是这河南之地,皆我军血战所得,怎能轻言放弃?此番进军,各地义民群起响应,若将他们弃之不顾,岂不是失了天下之所望?”

李辰道,“职下偿闻,存人失地,则人地两得;存地失人,则人地两失。以职下所见,何不尽迁河南之义民,以充关中。虽失其地,仍可与高欢长久相持。”

宇文泰闻言不禁心中大震,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宇文泰思忖片刻,对李辰道,“天行言之有理,请容我再思虑一番。但是,……”宇文泰目光炯炯地盯着李辰道,“天子已明诏天下,将往洛阳祭祖。所以,洛阳只能守,也必须守!”

他随后换了一副较为轻松的口气道,“你今日远来辛苦,且下去歇息吧。切记今日所言,万勿泄露与他人知晓。”

李辰只得行礼告退。宇文泰望着李辰的背影,心中暗念,“存人失地,则人地两得;存地失人,则人地两失……,”

却说李辰离了中宇文泰的大帐,不禁在心中叹息,自己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大统帝的一纸诏书,已经将大家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现在无论如何都不能从洛阳撤退了,没有人能够承担主动放弃洛阳的政治后果,即使宇文泰也不行。所以那场结果必败的与东魏军在洛阳进行的决战已经无可避免。而自己明知道结果,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魏这辆狂飙的马车,载着自己,正沿着历史惯性向那个毁灭的结点撞去。
李辰不禁仰天长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正在此时,却不料边上过来一人向他行礼道,“末将杨忠,见过李大将军!”
李辰回头一看,却见来人长须及胸,状貌瑰伟,不是杨忠却是谁。李辰连忙回礼,“原来是杨揜于!”
杨忠在沙苑之战中功勋卓著,战后被封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进爵襄城县公。虽然品级仍在李辰之下,但也已经跻身高级将领的行列。杨忠外表形容粗豪,内中却是心思缜密。上次他见李辰折节相交,虽然并不明白李辰的意图,但是肯定李辰是在向自己示好。如今李辰又娶了大丞相的亲侄女,眼见更得信重。所以他今日看见李辰就主动过来打招呼。
杨忠对李辰再行一礼道,“末将恭贺大将军新婚之喜!大将军喜宴的请柬末将收到了,末将能得大将军如此礼遇高看,幸何如之!然末将彼时于大丞相帐前听用,未令不得擅离。故而未能亲往道贺,还请恕不敬之罪。”
李辰哈哈一笑,还礼道,“揜于不必客气,我们都是军人,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你不必在意。何况你还备了一份厚礼送至我府上,反倒是我愧受了。待你我解了军务,再请揜于过府一叙,届时少不得略备薄酒,与揜于共谋一醉!”
杨忠拱手道,“末将若有暇时,必亲至大将军府上道贺。”
俩人又闲聊了几句,便各自行礼作别。李辰自回华部军营中不提。
此时,已值岁末,波澜壮阔,大战连绵的大统三年终于过去。李辰就在华州的军营里渡过了新年,让在长安的迦罗思念不已。

正月,东魏的砀郡(今安徽北部)捉到了一头巨象,并把它送都了东魏的都城邺,立刻引起轰动。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祥瑞。因此东魏孝静帝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元象。元象元年,西魏大统四年,也就是公元538年,就在这样一个喜剧般的事件中拉开了帷幕。李辰得知此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头大象不会和我一样也是穿越过来的吧?

而长安,则进行了一场更为盛大的婚礼。
沙苑之战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更为广阔的地方。北方的草原的霸主柔然此时正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出于牵制对方的需要,东魏和西魏都向柔然伸出了橄榄枝,不仅送上大笔财物以贿赂柔然的首领,并竞相许以和亲,试图将柔然拉到自己的一方。特别是西魏,由于处于相对弱势,所以给柔然的条件更为优厚。宇文泰以舍人元翌女为化政公主,嫁于柔然头兵可汗之弟塔寒。又许以皇后之位,为大统帝求娶头兵可汗之女。
西魏在沙苑之战的胜利,最终结束了柔然可汗的摇摆。大统四年初,柔然头兵可汗应西魏之请,嫁十四岁的大女儿郁久闾氏给西魏大统帝为皇后,并扣押了东魏的使节元整。
二月甲辰,大统帝下诏废皇后乙弗氏,并遣扶风王元孚以全副皇后仪卫,前往迎娶柔然公主。宇文泰上奏道,“废后不可居于宫中”。大统帝无奈,只得命乙弗氏出宫,剃度为尼。
柔然头兵可汗以车七百乘、马万匹、骆驼两千峰送公主入嫁。公主送嫁的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南行,于黑盐池遇到前来迎亲的扶风王元孚。公主下令扎营。柔然的风俗以东为贵,所以柔然人的营幕,门席俱面向东。而中原以面南为尊,所以元孚求见柔然公主,请公主面向南立营。并面南接受朝拜。
柔然公主郁久闾氏虽然年幼,却是智慧早熟。她穿一件左衽交颈白色丝织长袍,袍上上暗织百鸟朝凤,头戴白色圆顶高帽,帽后垂了白色的纱巾,长有丈许,遮盖身后。公主容貌端严,她耳戴一对直径三寸许的金环,胸前一副飞禽草叶交织金项饰,富丽繁缛,几乎遮盖了整个前胸,左右成对双金臂钏,金手镯精美华贵。洁白的服饰和众多耀眼的金饰组合在一起,使得柔然公主看上去圣洁高贵,如同天女降世,威然不可仰视。
公主听罢,冷冷地注视着伏拜于地的元孚道,“我未见魏主,仍是柔然公主,就命魏国的仪仗面南,我自面东!” 元孚无言以对,只能行礼而退。
第二天,元孚率魏仪仗先行,公主的队伍随后而来。不日,队伍已至长安城外。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就见公主的队伍车马如龙,迤逦数十里,目视不见其尾。长安百姓皆净水洒道,于街边焚香顶礼。公主先下榻于城外行宫。
吉日那天,皇帝临轩,命太尉为使,司徒副之,持节诣皇后行宫,东向,奉玺绶册,以授中常侍。皇后受册于行殿。有司先于昭阳殿两楹间供帐,为同牢之具。皇后服大严绣衣,带绶佩,加幜。女长御引出,升画轮四望车。女侍中负玺陪乘。卤簿如大驾。皇帝服衮冕出,升御坐。皇后入门,大卤簿住门外,小卤簿入。到东上阁,施步鄣,降车,席道以入昭阳殿。前至席位,姆去幜,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帝升自西阶,谐同牢坐,与皇后俱坐。各三饭讫,又各酳二爵一卺。奏礼毕,皇后兴,南面立。皇帝御太极殿,王公已下拜,皇帝兴,入。

明日,后展衣,于昭阳殿拜表谢。又明日,以榛栗枣修,见皇太后于朝阳殿。择日,群官上礼。又择日,谒庙。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而后遍见群庙。
柔然公主浩荡的陪嫁车队和盛大的皇家婚礼,长久成为长安百姓的议论话题。

而几乎就在同时,东魏军的反击却如疾风骤雨般突然来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dogfire 回复 悄悄话 To me, you are the best. Go back to your family first. They are part of you.
Let your heart lead your way.Like a river, let it runs by it's course. You will
reach ocean. In faith.(Once a week is good enough for me)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受教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讨论。
easycity 回复 悄悄话 “存人失地,则人地两得;存地失人,则人地两失”
这个道理,在今天民族国家的背景之下,无疑是正确的。
中国很早就是民族国家,华夷分野鲜明。而欧洲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才整合成为民族国家。在此之前,对于大部分的王国,作战和征服是国王,贵族,和骑士的事情,普通老百姓除了被强征入伍或是当雇佣兵,跟战争胜败关系不大。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是第一支以共同的理念凝聚起来的现代军队,所以拿破仑在欧洲能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进入二十世纪,各国的经济和教育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族和国家凝聚力得以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在于各国的君主和统帅部都看到了自己老百姓的爱国热情,精确地计划了梯次动员后备役的兵员策略,可以在几个月以内将数倍于常备兵力的兵员投入战场,这样一支士气高涨,训练有素的庞大兵力,粉碎敌方的常备兵力是毫无悬念的。每一个国家都犯的错误就是认为只有自己有普通人民支持,而敌国没有,自己可以用举国之力,粉碎敌国有限的常备军。常备军的真实情况与他们的预计差别不大。开战半年多,英国十几万常备军人基本上消耗殆尽。所以有史学家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唯一的胜利者,是国家主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中国的民族主义最近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是八年抗战的胜利。现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也是在各族人民共赴国难的牺牲中锻造的。参与抗战的民族,汉满蒙回朝鲜族等等,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参与抗战人数不多的藏族,维吾尔族,则没有那么强的向心力。
上溯历史,“中国”在明朝时是有民族主义的,满清只有在顺治时期政策转向以后,实行以儒家文化治天下,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比中原汉人更纯粹的孔孟之道信奉者的基础上,才坐稳了江山。否则,满清也会跟蒙元统治者一样,百年之内被赶出中原。
南北朝时期,似乎是各个游牧民族逐渐汉化,逐渐融合的时期。等到汉化和各民族融合完成的时候,大一统的隋朝应该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第一个真正全新的事物往往会失败,成为下一个盛世的序曲。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唐朝的序曲,隋朝是一个辉煌的朝代。
在博文中描述的这个时期,民族国家应该还没有形成。这个时候,占了地,就占了人,就增强了实力。至于拆迁,古时候运输能力低下,家家户户存粮也非常有限,路途中饥寒交迫不说,即使走到到新地方,重新建房,开荒耕地,即使能成功地种植庄稼,到来年收获之前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所以古人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高,背井离乡的死亡率非常高,无故拆迁,引起的反抗会非常剧烈,今天中国的钉子户,跟古人比就像乖宝宝一样。因此,我认为适用于处于弱势中的民族国家的运动战理念,不适合大部分时期的古代战争。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这一段是从书里扒下来的。原文是北齐皇帝婚礼的程序。被我偷懒用在这里,不好意思。
得失 回复 悄悄话 结尾出现大段的古文,读起来真是有点费劲。谢谢!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这周没有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